杂记之鱼腥草

独鹤与飞

<p class="ql-block">杂记之鱼腥草</p><p class="ql-block"> 鱼腥草这几年火的很,开春就被端上餐桌,称之为折耳根,身价一下子金贵了。折耳根是外地的叫法,本地人叫它钩茎草。最招人喜欢的是时候是端阳节前后。沟坎边、田地头、阴湿林、堰渠畔,密麻麻开着白色化,腥味浓郁,大人孩子都不待见这个草。不过这几天却是被人看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拔回家。</p><p class="ql-block"> 拔回家的鱼腥草摘干净,摊平,凉到半干,用刀切成细丝,再晒干,这就是农家必备的暑期饮料配料。孩子喝了这个避暑汤,光头顶着太阳在田地头捉蜻蜓,在堰塘扎猛子,骑在老牛背上摘荷花,都不长疮疔。在外面乱吃个么(水果)、乱吃鱼虾,回家喝一碗家里准备的鱼腥草汤,就不拉肚子。更有个厉害的是那些年暑假的时候有多种流行病,如脑膜炎之类的,喝了鱼腥草的孩子几乎没有被感染过。</p><p class="ql-block"> 鱼腥草在农村还有个主要用途是用来做酒麯。农家每年冬天都要烤制土烧酒、做稠酒。这两种酒要用一种酒麯,地方俗称大麯。制法的主要原料一是麦麸子,一是各种草药熬制的药水。这种制麯的药水是用地方的本地草药:艾蒿、地牯牛(夏菇草)、车前草、老婆脸、钩茎草、水灯草等十几味熬成的。这十几味药最佳的采摘时期就是这几天。老家讲究的是采摘端午节清晨带露水的草药,据说药性最好。采摘回来的草药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捆扎好,悬挂在通风的地方,防止霉变。等到入暑的时候,把这些草药切细,熬水,放凉,拌好麦麸,压模制成砖块大小的麯块,再用棉被盖好,一天后就有酒香味,再悬挂道通风处晾干。好的麯是内外金黄,香味浓郁,没有霉变的块。这样酒麯制成的酒,酒体透亮,口感甘甜,入喉生津,养生不醉。否则就霉味十足,入口苦涩,难以下咽。可惜这种土法制麯技术差不多被人遗忘,农家土法制酒也是用外地的大麯,基本都有霉心,做成的稠酒发苦味涩,爱上头还伤胃。要想恢复地方手工制酒工艺,一定要从制酒的酒麯上下功夫,没有传统的制酒麯工艺,地方酒不是那个味!</p><p class="ql-block"> 九四年我下广州打工,外母娘从老家给我带来一大包的鱼腥草,她说:“你把这个带着,到了外地,水土不服,就喝这个。”临走时,老婆泡了一杯让我提着路上喝,又特意说那包鱼腥草在旅行包的手边放着,记住要经常喝。管不管用先不说,喝了鱼腥草,顶住了在广东找工作的毒太阳、毒蚊子,自己也没有水土不服,反正每天饮食不周,生冷不忌,没有感染那些年流行的乙肝,也没有生疮长疔,心想“江南瘴疠地”也不过日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今早我到楼下看见卖鱼腥草的,一块钱一把,实在而且品相好。买了几把,摘去黄叶,晾晒在阳台,过几天切细,混在茶叶里。自己喝着自己做的混合茶,还用羡慕别人的奶茶花茶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