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2年6月3日,农历五月初五。</p><p class="ql-block">星期五。</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p><p class="ql-block">各个家人一起都准备包粽子。</p><p class="ql-block">习俗粽子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粽子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p><p class="ql-block">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p><p class="ql-block">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p><p class="ql-block">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p><p class="ql-block">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p><p class="ql-block">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p><p class="ql-block">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p><p class="ql-block">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p><p class="ql-block">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p> <p class="ql-block">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p><p class="ql-block">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p><p class="ql-block">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p><p class="ql-block">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p><p class="ql-block">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p> <p class="ql-block">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p><p class="ql-block">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p> <p class="ql-block">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纪念说"质疑: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p> <p class="ql-block">端午习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p><p class="ql-block">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p><p class="ql-block">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p><p class="ql-block">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节名涵义“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p><p class="ql-block">“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p><p class="ql-block">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p><p class="ql-block">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p><p class="ql-block">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p> <p class="ql-block">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祖是端午节俗的核心内容,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p> <p class="ql-block">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p><p class="ql-block">因此古人认为重午是天地纯阳正气极盛的吉祥日子。</p><p class="ql-block">侗族粽子节,当地一些别具特色的节俗活动,如吹芦笙、对歌、斗牛等,此外还有邻里之间的拜访、邻村之间的相互拜访等等。</p> <p class="ql-block">侗族粽子节的粽子,除了常见的三角粽之外,还有他们独特的柱子粽、双对粽等形状。</p><p class="ql-block">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原料:糯米、红枣、白糖。</p> <p class="ql-block">粽叶清洗干净焯水三分钟沥干备用。</p> <p class="ql-block">糯米、红枣洗净沥干水分糯米内放两三勺白糖拌匀【糯米泡水后更湿软,不泡水更Q弹,我没有泡水】。</p> <p class="ql-block">选两片一般大小的的粽叶重叠后用剪刀修剪两段。</p><p class="ql-block">在粽叶的一端,差不多三分一处窝一个小角,这个角是为我们准备折漏斗准备的防漏内角。</p><p class="ql-block">顺着内窝的小角折成一个漏斗状,叶尖部位在内层,叶柄在外层。</p> <p class="ql-block">糯米不要铺太满,8-9分满即可,主要还需看粽叶的大小而定,铺好糯米后我们就要准备盖帽子,注意图上两圆圈部位,这个部位是盖帽子的起折点。</p> <p class="ql-block">手握粽子,帽舌从右侧平齐贴紧粽身然后用手抓牢粽子,全部操作完后下一步就是缠粽绳。</p> <p class="ql-block">抓紧粽子,从一端开始一圈圈的缠绕到另一端系紧即可,也叫埋线缠绕。</p> <p class="ql-block">包好的粽子冷水上锅,煮2-3个小时左右(煮锅煮粽子要随时观察锅内情况,缺水就要及时加满,我一共煮了两个半钟头),煮锅慢煮熟的粽子特别软糯,比高压锅煮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剥开一个粽子,通体晶莹剔透,枣香浓郁,因为包粽子之前糯米拌过白糖,所以这个粽子不蘸白糖直接吃就有丝丝甜味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来尝尝味道吧。</p> <p class="ql-block">我包的粽子,献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