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千年物语

弯弯的月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理喜洲古镇随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6-2 于云南大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理的喜洲古镇可谓是千余年最古老的白族聚居地,没有之一。这里自古就有:有了喜洲才有大理;有了大理才有云南之说,那</span>就让我们来追根溯源,一探它的前世今生以拓宽我们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距我们居住的大理下关镇有三十多公里,公交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地理位置可谓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放眼车窗外,高原的通透阳光将苍穹变得深邃、将叠嶂的山峦变得青翠。虽说苍山地处世界屋脊的屋檐之下、是青藏高原的余韵,但仍旧不失其高原的雪域风骨,巍峨挺拔。洁白的云朵慵懒的缭绕在山峰之间,为伟岸的峰峦增添了万种风情。五月的花香,四溢在这苍山脚下,对面的村镇间不时出现洱海那一抹醉人的色彩,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我们的客车一路向西不觉古镇已近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  两颗古老且挺拔的大青树镇守在街口两旁,恕我惭愧,作为内陆平原长大的我还从未见过如此硕大的庞然大物,网上查看才知晓它学名叫高山榕树,树龄一般都在百年以上,所以人们俗称它为万年青,当地白族人称它大青树,并赋予它兴旺发达等吉祥寓意。站在树下抬望眼,只见它古朴高大的树干撒下浓密的枝叶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街巷都尽收在其羽翼之下,在这高原强光的朗日里,树下却凉风习习,这可真是一颗大树好乘凉啊!</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心池塘的玉带似的拱桥上,古老而沧桑的围栏、飞檐的亭台楼榭、青石板的街巷,无不昭示着这里曾经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游走在古镇中恍如隔世,街巷里随处可见手工打制银制品,民间绘画、手工扎染、各类药材等作坊,耳旁除了人们熙熙攘攘就是打磨银制品的当当响声,若不是也有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真如同穿越时空了。</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中心的小广场是由周围店铺围成的四方街,这里有高高矗立的近年来修建的石坊“文明坊”,据说这里原来的石坊“题名坊”,始建于明代,由于镇上出了几名进士而建,自那以后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示荣耀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曾为国家输送过许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古镇特色小吃“破酥粑粑”,没来之前王姐就叮嘱我们一定要尝一尝,的确不错,感觉做法与国外的披萨极其相似,只是馅偏少且没有芝士碎而已。看看它的样子,照片。</p> <p class="ql-block">  目前,喜洲虽说只是一个古镇,但历史上它却具有一个城市的规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在南诏迁移至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后为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隋</span>唐时称大理城,是白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临近山区古老的交通网络滇藏茶马古道,使得这里的工商贸易极其发达,曾是云南商贸中心之一。近代至民国这里形成了驰名三迤的喜洲商帮,尤以严、董、尹、杨四大家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走进严家大院,我们是跟随一位白族妹子讲解边游边听,她的普通话带着严重的白话味道,让人难懂,可以说一知半解,许多内容是通过网络才得以落实。</p> <p class="ql-block">  严子珍,当地有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家大院1919年建造,至今百余年之久。占地近三千米,典型的白族建筑风格,由自北向南的两院“四合五天井”和一院“三坊一照壁”组成,院落以“走马转角楼”连成一个整体,楼上楼下均有回廊以串联所有房间,其奢华至极可比肩乔家大院。而今虽说早已是人去楼空,但从那些斑驳的生活轨迹便依稀可见其历史的兴衰。难怪这里堪称白族风情第一镇,果真名不虚传。看看照片</p> <p class="ql-block">  民国期间,富商们接触到了西洋文化,便在自家后院盖起了洋楼。由于当地材料奇缺,他们不惜从东南沿海、从海外海运、陆运,最后是马帮运到这里,可谓造价之昂贵!因为云南、四川、贵州多为山脉纵横,古老的茶马古道至民国时期都是这里主要的交通网络,靠的仍旧是马帮。话题扯远了,还是看看这这些照片吧!</p> <p class="ql-block">  说到茶,白族人早在唐代就认识茶,即而种植茶、制作茶以及茶叶贸易等,可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照片上面这个门楼就是严姓家族第二十代孙严学侯留下的严家茶楼,那个“侯”字是他的名字不是姓,那个“庐”字当然就是宅院的意思了。两边是书和画,表示崇尚文化诗书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以前对云南对白族知之甚少感觉少数民族的风俗总是怪怪的,听她一讲部分想法得到证实。原来白族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这一点有些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习惯,她们是迎娶男人,给一些聘礼,目前价格是十八万,或是几头牦牛。呵呵!白族男人琴棋书画、带娃,甚至抽烟喝酒打牌都是正事儿,女人是家里家外统揽天下。</p><p class="ql-block"> 我想从前的女儿国也许不是西游记里描述的位置,很可能就是这里,古老的南诏国,进而的大理国,而今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呵呵!</p> <p class="ql-block">三道茶待客是白族一习俗,也是白族女孩必须学会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是烘烤茶,然后沸水泡,喝着是苦的,誉为清苦之茶,寓意是要立业先吃苦。第二道茶在烤茶的基础上再放入红糖、桂皮、乳扇就成为了第二道甜茶,茶汤甜而不腻,苦尽甘来,象征着对人们付出辛苦的回报。第三道是回味茶,烤茶中放入蜂蜜、核桃和花椒,晃动茶盅趁热饮下,酸甜苦辣回味无穷,如同人们走过的路程,可谓三道茶里的百味人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讲的不错,我们喝的也有味道。临别时几乎每人都买了云南特有的风花雪月茶,作为对白族茶女辛苦付出的回报,也是喝茶人对茶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 </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有听说云南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最多的大省,五十六个民族这里就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接近一半。历史上除了遭受藏民族祖先吐蕃的骚扰几乎没有任何战争,更没有像内陆那样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世外桃源。虽说大部分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交流基本靠汉字,但民风淳朴,尤其是洱海周围聚居的白族,无论相貌、生活方式等诸方面都与汉族十分接近,不知是我们汉化了他们还是他们也影响了我们。总之,探访千年古镇是一次时空的穿越、一次难得的享受。短暂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许多内容一知半解,但也愿与各位分享,作为参考作为抛砖引玉。感谢被保存完好的这些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得以与千余年前对话,聆听。</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可爱的、传播茶文化的白族姑娘,再见了,古镇—喜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