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246讲一一子罕篇第二十八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未来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子罕篇第二十八章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第二十八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就是后人所谓的君子仁、智、勇“三达德”的出处。“仁智勇”三达德是孔子培养学生君子人格的教育目标。在《论语.宪问》中,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作为君子有三种品质,我做不到: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贡说:“老师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不是儒家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吗?为什么仁智勇三种品德是君子必须要达到的德性呢?”不错,儒家学说把人的道德品性总结提炼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也谓之“五常”,但那是后来的事了,不是孔子总结的。在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中,“仁”是核心,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之道,一言以蔽之,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所以孔子之学往往被人称为“仁学”。孔子坚定地认为,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仁”,人之初性相近,与生俱来都有一颗“仁心”,即是“善心”;但随着后天的种种诱惑,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距离,人心开始有了“欲望”和“恶”,也是人之二个“大端”。</p><p class="ql-block">既然后天的人有二个“大端”,那怎么办呢?《中庸》曰:“天性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就是命,按照自然禀赋去做就是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就是教。所以啊,孔子认为人应该通过教化与修养回归到与生俱来的“仁”的状态,孔子一生的理想莫不过是因此而奋斗,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仁德”,也就是“天地之德”,是人的最高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按照孔学的说法,“仁”是人一切之根本,凡是离开了“仁”其他品德无从谈起;或者说,“仁”是人之“善”、之“爱”,凡是缺失了“善心”、“爱心”,其他品性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仁”的基础上又生出“义礼智信”四德,但这是后来儒家贤人提炼总结的,不是孔子总结出来的,这一点要给大家讲清楚。孔子讲“仁”,同时也谈到了智、义、礼、信这四种品德,但并没有对其进行展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上,对“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发挥。比如说,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君子杀身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儒家有了“孔子讲仁,孟子讲义”的说法。“仁”与“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仁”在内,“义”在外;“仁”为体,“义”为用;“仁”是阴,“义”是阳。用通俗的话来说,有一颗“仁心”是必须的,但是看不到啊,人在“仁”的指引下所说所做的就是“义”。因此,“义”的显现看的见、摸的着,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啊,透过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仁”。</p><p class="ql-block">下面说说“礼”。“礼”由“仁”而生,其层级在“仁”之下。孔子说:“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礼,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孔子说“礼”的重要性最重的一句话。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但是都没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厉害,简直到了“咒人”的地步。可想而知,“礼”在孔子的心里有多么重要!我们知道了“礼”由“仁”而生,即无仁无礼,就是说先要修“仁”,再学习“礼”。因此,缺乏“仁爱之心”的“礼”不是真正的“礼”,而是“虚头巴脑”的“礼”,是“假礼”、“虚礼”。孔子说的当然不是这种“虚礼”,孔子的“克己复礼”是恢复发自“仁德”之心的“周礼”。</p><p class="ql-block">那“礼”与“义”又是什么关系呢?《礼记.礼运》中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意思是,礼是义的果实,符合义就是适宜的;即使在先王时代还没有的礼仪,也可以依据“义”来创新。这样说吧,“义”相当于“礼”的标准,“礼”根据“义”的要求来施行,也就是说,“礼”必须服从于“义”。本来“礼”生于“仁”,那谁来教“礼”长大呢?就是“义”。窃以为,用一句通俗地话讲,“仁”似乎相当于“父母”,“义”是“长子”,“礼”是“老二”,“义”又颇有长兄如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信”。“礼”生“信”,按五行学说,“礼”属火,“信”属土,就是火生土,但被“仁”所克。由此得出,“信”没有绝对的价值,其层级在“义”和“礼”之下,“讲信用”不能违背“义”。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仰亦可以为次矣。”孔子的意思是,说到就一定做到,做事就一定坚持到底,不问青红皂白的固执己见,这是小人的讲信用,属于次一等的信。孟子说过一句话就非常透彻了,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的意思是,大人之信是在遵循“义”的情况下,言必信,行必果;如果义不在,说话可以不作数,行动不必有结果。比如说,如果双方签订了合同,遵守合同是不是就是“讲信用”,对不对?这是当下大家的普遍认为,对吧?但是,倘若一旦发现合同条款违背了道义,怎么办?是继续履行合同还是终止履行?按照儒家对“信”的认识,合同不必继续履行,只是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承担违约金便是,这就是“大人之信”,是真正的“信”,不能算是不讲信用,反而是君子之信;如果继续履行违背道德的合同,是“小人之信”。在“五常”德中,“信”排行“老四”,一个人讲“信用”固然很好,但是还不能得出这个人品德优秀的结论,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讲“义”、讲“礼”。</p><p class="ql-block">该说说“智”了。“智”在“五常”德中排行“老五”,在兄弟当中是“老小”,是“义”所直接生出。那么什么是“智”呢?“智”不是简单地指知识学问,而是指“智慧”,当然“智慧”与知识学问有很大关系,但没有绝对关联。说到底,“智慧”是明道,也就是明理,明白人间大道的运动规律。大家看看,“智”这个字像什么?“智”是甲骨文,象形字,本义是知道人的心迹的声音,就是说能听见人的心迹之音,你说厉害不厉害,这样才能称作“智”。一个人聪明、有学问、有知识,充其量说是“知”,还不能说是“智”。窃以为,“知”靠勤奋好学,“智”靠久久悟道;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有智慧的人寥寥无几;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通向真理之路所必须具有的禀赋,只有智慧才能与“仁”相连接。这就是《大学》里所讲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才可以明理,明理就是“智”,“智”才可以“至诚”,“至诚”才可以生“仁”。鄙人认为,与其说“智”是“仁”的“老小”,倒不如说“仁”是“智”所生。</p> <p class="ql-block">最后谈一下“勇”。孔子心中的“勇”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勇敢,分为君子之勇和小人之勇。孔子说:“君子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君子见到义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亦师亦友的弟子叫子路,子路生性好勇,喜欢逞强,孔子就教导他说:“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意思是,君子唯有义为上,君子虽然勇敢但没有义就会导致作乱,小人虽然勇敢但没有义就会成为贼寇。所以,“勇”如同“信”一样必须服从于“义”。</p><p class="ql-block">鄙人以为,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德,犹如是“仁”所生“义、礼、智、信”四子,四子之中,唯有“智”可以反生“仁”,说“智”这个老五可以促进与帮助父母“仁”的养成,可能甚为恰当。五常中,“仁”是根本,其他是四端,我这样形象地比喻,是为了让大家方便理解而已。也有人把“仁义礼智信”比做兄弟五人,都是“天道”所生,“仁”是老大,“义”是老二,“礼”是老三,“信”是老四,“智”是老五,这种说法今按在兹,供大家鉴赏,可以讨论。其实孔子、孟子并没有这样排行与比喻,后来有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以后,为了一一进行配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仁生礼,礼生信,信生义,义生智,智生仁,这是互生关系;仁克信,信克智,智克礼,礼克金,金克仁,这是互克关系。所以,“仁义礼智信”之间存在互生互克的逻辑关系,就像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互生互克的闭环逻辑自洽一摸一样,这就是中国圣贤的智慧,希望大家仔细琢磨。再强调一下,孔子讲“仁”,尤其崇尚礼,虽涉及到义、信、智、勇等问题,孟子讲“义”,但是孔孟并没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对,谓之“五常”,“五常”之说是后儒提炼总结的。</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孔子把君子之德总结为“仁智勇”三达德而不是后来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呢?窃以为,“仁”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仁”是人所必须具有的,是第一位的。“智”与“仁”有关,通过“智”可明白天下大道,就可帮助生“仁”,而且还与学有关,学又是孔子极为关切的,所以“智”是通过学与修而得来,有了“智”其“仁”才可以回归到与生俱来的“本善”。“勇”可能是孔子心中另外一种考量,担心弟子们一心钻研学问,慢慢地就会削弱尚武精神,身体就会变得虚弱,性格就会变得懦弱,比如不能“射”、不能“御”等等,所以特意加上“勇”。至于“义”、“礼”、“信”的问题,是属于“仁”下面的自然附属,有了“仁”这个根本,再通过学习“六艺”,“义礼信”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不必再重复叠加,所以有“仁智勇”三德就足以了。遗憾地是,“勇”自孔孟以后,慢慢淡化了,只强调君子文质彬彬,忽视尚勇精神,士人大多变成了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窃以为,这是处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把孔子的“勇”德给故意边沿化了。大家想一想,当年孔子一米九五的大高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善射、善御,是何等的“勇”啊!哪像后来的书生一个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无缚鸡之力”。如果孔子活到现在,看到现在的知识分子的“文弱”样子,肯定会“骂娘”的。</p><p class="ql-block">总结归纳一下。孔子之道是“仁学”二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学”,落脚点还是“学”,请大家一定要明白孔子钟情于“学”的深意。因此,《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不尽要问:在世人普遍不是先天圣人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达到“不忧愁、不困惑、不畏惧”三达德的境界呢?只有一条路可走,是孔子给我们指出的唯一路子,学习!为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又曾说道:“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鄙人以为,孔子这段关于学习的话是千古名言,希望大家记住。孔子是这么表达的,喜欢做仁人本来是好事情,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导致愚钝。大家想想,孔子说的对不对啊?像一辈子没有离开村庄的老人其实大都“宅心仁厚”,但由于没有文化知识,就显得“愚昧”,对吧?孔子接着说,喜欢做有智慧的“高人”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变得“放荡不堪”,就像当下社会中一些总喜欢以“闲人野鹤”般得道之人自居一样,其实肚子里没有文化;喜欢讲信用原本是好的,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变的象“贼”一样“投机取巧”;喜欢直来直去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不学习,就会变得总与人“拧着来”;喜欢勇敢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由于不学习,就会变得“乱来一气”;喜欢刚强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不学习,就会变得“躁狂”。</p><p class="ql-block">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身进德,早日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精神境界,人生岂不快哉?人生的意义不就在这里吗?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人生吗?财富与此相比岂不显得“不值一提”吗?</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 <p class="ql-block">《儒商赋》由万守杰老师所作,由夏才俊老师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