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立足期末复习教学,强化常规教研,提高初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阳泉市第十一中学初二年级数学组于6月2日16:00~17:00举行常规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学科组四位老师参加。 本次初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由梁老师主备如何复习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整个教研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集体复习备课方式不但实现教师间彼此经验共享,而且使教师专业素养在交流中得以快速提升。 针对于本章内容分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继“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期末复习的一个重点。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中的重要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学好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很重要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探索它们的性质与判别条件的过程。 在复习过中要突出指导学生会看、会想、会做、会说,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能用量角器、三角板、折纸等多种方式探求结论;通过分组合作与交流,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个人自主的新型学习特征。教法以学生自主探求,协作互助为途径,教师参与讨论、实验,指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本课中,教师利用初中生的求异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注重探索与协作相结合。 学科组教师教学建议:<br> 卢老师:从认知经验出发,抽象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br>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因而,教学时要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经验。因为学生在低年级的“认识图形”中,已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看到某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就能直观地从图形的形状上去辨别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是学生所积累的对平行四边形已有的认知经验。所以教学时应予以关注,只有关注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很好地确定学生对于本节课新知学习的起点,以便顺利地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在本节课开始,就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继而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再现了学生头脑中的平行四边形的轮廓,勾起了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回忆,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br> 刘老师:从操作经验出发,建构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br>如何把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认知经验有效地迁移到数学里面的平行四边形概念上,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操作经验,巧妙地创设了让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围一围”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其思维才会随着一步步拼搭平行四边形到最终平行四边形完美形成的“做”的过程,得到不断地洗礼与碰撞,使<br><br>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逐渐浮出水面,从而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所以动手操作要建立在学生的操作经验之上,让学生可操作、会操作、能操作,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动手”过程不断启迪,不断顿悟,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与理解。<br> 王老师:从情感经验出发,开掘思维中的平行四边形。<br>为了让学生深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经验。因为在课堂上,学生不会满足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只局限于“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上。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情感需求,本节课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基础上,还有效地引领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感受到:随着平行四边形“高”的变化,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其应有的特征却保持不变。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随着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的拉伸,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发生变化,高却发生了变化,而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所占有的空间大小也发生了变化,其四条边的长短却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为后续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思维上得到一次突破,得到了充分的开掘与领悟。 老师们通过深入的研讨,达成共识。教学中要充分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要适时给予恰当地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期末考试的复习过程中,适量的题目训练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