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逢一年端午节,疫情之下,大都市天津,人们形色匆匆,带着白天上班的疲惫,朝着各自的高楼走去,那是家的方向。商场一如往日喧嚣,夸耀着各种折扣活动,仿佛也都没有了端午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印象中,大概是小的时候,端午有很多丰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前一两周,小孩们就被家长们要求带“花绳”。那时花绳有三色的、五色的,因为各家的毛线原料不一样,花绳的色调也有很多种。大家到学校上课时,都把花绳藏在袖子里,让别人看见了会很不好意思,真是小孩的心思。</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洛阳的县里上小学,90年代还是以步行上学为主,学校依山建在一侧山坡上,当地称作“庙坡”。校门口的道路是一条倾斜度很大的斜坡柏油路,端午节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斜坡路两侧的奶奶们会卖各种端午节的小东西,有花绳、香包、彩带、彩色小老虎等等。奶奶们都是临近的村镇里的,有梳着齐耳短发的,也有如小姑娘一样将花白头发编成两个辫子垂在脑后的,大多都穿着以前70-80年代那种纯色青布衣,人都非常好,总是微笑着看孩子们放学路过,遇有熟识的还会慈祥地打招呼:“乖娃,下学啦”。奶奶们平时对我们很好,她们一般卖些麻籽,小沙包之类的小东西,到节日时,就会自己做很多节日的小东西来卖。很多奶奶也并不是为了卖东西,只是喜欢自己动手做各种东西,然后给小孩子们玩,她们就很快乐了。有时有小伙伴,夸她们东西做的好时,她们还会高兴地直接送不要钱。</p><p class="ql-block">放学回家也很有节日味道,那时家里总会用一个大锅,蒸上很多胡包和粽子。用小米和红豆做的,叫做胡包;用大米和红枣做的,则叫粽子。端午前后晚饭会吃一阵胡包和粽子,持续大概3周到一个月,那时记得往粽子上撒上白糖,用筷子崴一块放嘴里吃真是甜品中的无上美味。另外,爷爷家是中医世家,每年端午去爷爷那,他都会用雄黄酒抹我的耳朵,说是能避邪、驱毒。</p><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五彩色有独特味道的香包,小时候我总是不习惯那个味,有点像樟脑丸对点胭脂香,五味陈杂。有几次香包放在校服口袋里,被洗衣机洗了,结果晾干后还是有味,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也闻不到了。</p><p class="ql-block">如今我身在隔离点,还是会想起那些小时候的端午来,可惜再也回不去了。或许有一天,等我年华不在,也会怀念起现在年轻时,在天津,在隔离点的种种美好来。人总是忆往昔岁月之珍贵,而忘却当下的静好,如此说来,现在的我也是在幸福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