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至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到了,祝大家平安健康!阖家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随着似火骄阳,刚刚过完“六一儿童节”,中国的第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叫法。在我们老家中原地区,都习惯把端午节叫作“五月单五”。不知道是把“五月端午”念转了音,还是说“单五”就是“初五”的意思,已无从考证。总之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叫的。家乡的老人们大多也不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也没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端午节这天,炸油馍(油条)、煮鸡蛋、煮大蒜、挂艾草就是老家人世代相传的习俗了。因为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第三大重要节日,只是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大鱼大肉简直就是天大的梦想,能吃上一个煮鸡蛋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美味佳肴了,更何况香飘万家的炸油馍,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吃上一根炸油馍,那满嘴流油的感觉,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p><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就会早早地起床,来到田间地头,割回一些艾草和“猫猫眼”回来,然后会把艾草悬挂于大门两侧,据说这样可以避邪驱毒,“猫猫眼”则用绳子系起来挂在屋檐下,等晾晒干了泡茶喝。据说“猫猫眼”只有在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挖,否则就是有毒的,五月单五挖的猫猫眼能消炎解毒治痛。</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早餐就是煮鸡蛋和大蒜了。记得母亲在端午节那天,也是很早就会起床,找来一些前几天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大蒜,清洗干净,再拿出几个鸡蛋,和大蒜放在一起,就开始生火煮了。等孩子们睡醒起床,香喷喷的大蒜和鸡蛋已经煮好了。我往往会先拣鸡蛋吃,剥开蛋壳,迫不及待地就往嘴里塞,那感觉,现在还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吃完煮鸡蛋和大蒜,孩子们就要上学去了。而母亲则要在家里开始“炸油馍”了。“炸油馍”对于那时的端午节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绝不亚于春节的包饺子。炸油馍往往在端午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那时家家户户都种的有油菜,端午节前油菜已经收割,乡亲们都会拿出半袋子的菜籽,晒干后来到村头的油坊,压榨一些纯正的菜籽油。炸油馍的面也是需要发酵的,母亲总是在端午节假的前一天把面发好。开始炸油馍了,母亲先把油倒进锅里加热,然后把面盆里发好的面切一块放到案板上揉搓拍打,然后再用擀面杖把面擀成薄片,再用白刀切成相等的小段,峰锅里的油烧热了,就会把切好的面段用双手顺势一拉,丢就滚烫的油锅。顿时,锅里的油上下翻滚,一会儿功夫,白色的面片就会变成金黄色,顿时香飘四溢……等我们放学回家,有时候母亲的油馍还没炸完,我就会围在灶台前,看着母亲炸油馍,闻着扑面而来的香气,几乎是垂涎三尺。等油馍刚捞出锅,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根,吸溜吸溜地边吹边往嘴里塞。现在回想起来,儿时“五月单五”的炸油馍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了。端午节不光是吃油馍改善生活,走亲戚送油馍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也是对春节礼尚往来的延续,更是亲情的又一次互动。一篮香喷喷的油馍,传递了长幼之间的情感,放大了可持续热情的日子。初五的当天,家家户户炸油馍的场景,使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情意。各家各户锅灶中飘出的香味蒸腾着,弥漫着,交织着,一齐熏染着小村,构成了一幅烟火生动的农家画面。好似整个小村像油润了一般,感觉照在村中的阳光也透着丝丝幽香。</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年端午节,已记不清楚有多少年没回老家陪父母过节了,不知道家里的老父亲还会不会去割艾草,老母亲还炸不炸油馍了。但每到这个时节,关于幼时端午的回忆总会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