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去了岁月,沧桑了容颜,重温70后渐行渐远的记忆,温情、欢乐、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适逢六一儿童节,闺女每天都往回拿小礼物,老师每天都在家长群里发布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生活的视频,欣赏之余不由得回忆起我所谓的幼儿园生活,那应该叫育红班。</p> <p class="ql-block"> 育红班,带着浓浓的时代特色,应该是介于幼儿园和小学的一个组织吧,就设在本村,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小的三四岁,大的七八岁,都是村里的孩子,其实就是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孩子们集中管理起来。我应该是六七岁了才上育红班,父亲找了一块长宽30厘米左右的木板,钻上两个眼,拴上一根绳当提手,一分钱买三支粉笔装口袋,这就是我所有上学的家当。我应该是我国最后一批用过“小黑板”的学生了吧,值得纪念,就在这块木板上,我也学会了不少拼音,也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开启了我的学生生涯。</p><p class="ql-block"> 育红班的生活很随意,完全看老师的喜好和时间安排,回忆起来也是别样的丰富多彩。学拼音、做算术等文化课,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抗腿等体育课都是有的,但在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帮老师干农活的劳动课。</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育红班的老师其实就是村里谁家上过学的姑娘代课,除了当老师,还要干家里的农活。来了农忙季节,我们这帮孩子就成了老师的左膀右臂了,会帮老师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最常干的就是摘花生,扒玉米。秋收的时候,带着秧子的花生和带着外衣的玉米棒子收回家,我们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把花生从秧子上摘下来,把玉米裤子扒下来。一帮小孩争先恐后的干,生怕落后,能够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绝对能炫耀一整天。摘花生的时候,男孩子会想出各种办法提高效率,比如找根棍子或找个筐垫着摔,女孩就更细心,会把秧子上的花生摘的干干净净,连小纽子都不放过。扒玉米裤子的时候就欢乐的多了,总能在玉米棒子上发现胖胖的肉虫子,调皮的男孩就拿虫子吓唬女孩,看着女孩花容失色,男孩子获得的就是恶作剧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别看一群孩子,但搁不住人多,成果还是很可观的,那时候老师家的这类农活肯定是全村最快结束的。当然,老师也不会让我们白干,忙完了,老师总会买上几个本子,几支铅笔慰劳我们一下。拿到本子和铅笔回家向父母炫耀的时候,父母总是笑笑,现在想想那笑容多少是有点嘲笑的意思的,因为我们对父母吩咐的农活是想尽一起办法逃避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种情况不存在了,也是不允许的,但回忆起来也没觉得老师做的不合适,至少培养了我们对劳动的认知吧。</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逝,转眼间人至不惑,当年的育红班也仅仅是模糊的影子和不连贯的片段了,但这些的影子和片段同样精彩,值得留恋。</p> <p class="ql-block">公元二〇二二年六月二日于日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