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辅仁教育系列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旧“教育”的弊端</b></p> <p class="ql-block"> 当前区域内教育特别是民办高中普遍实行学生超多课时量上课、教师超高工作量制度,一个月只休息一天甚至半天。一位主科教师的课可能多达四个教学班,同时担任两个、三个甚至四个班的班主任;学生除了上课还是上课,除了应试还是应试,缺乏体育运动,没有社团活动,没有校本选修课,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完全不考虑作为宝贵生命个体个性化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没有认真培养学生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的生存教育、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生活教育和培养幸福生活的精神力的精神教育,没有生涯指导课程,缺乏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技能指导。这不是应有的教育。这样的旧“教育”,意味着什么?——教师疲于奔命,没有生命质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教师疲于奔命,没有生命质量。</b></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工作量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80年代教育曾经规定过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量,后来就一直没有或者无法具体规定。当时国家规定,语、数、英主科每周是5-6节课,担任两个班算满教学工作量,即10-12节课,而理化生政史地学科每周14节满工作量。如果教师认真做好备课、批阅作业、个别辅导或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工作,已经很忙了。但是,本区域学校教师普遍每周20多节甚至三四十节!难怪有老师说:我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这样,教师一定身心疲惫,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学生谈话、指导,关心学生全面素质,当好学生的成长导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教师穷于应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b></p> <p class="ql-block"> 本来,教师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命制试题、评卷等,都是非常专业、费时的工作,还要个别辅导、参与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按学校要求提交学生成绩和教学资料等,如果教师的时间都在上课了,怎么可能有时间做上课以外的事?或怎么才能做好工作、保证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i> ——教师只顾上课,无心教育。</i></b></p> <p class="ql-block">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教师有责任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既教书也育人。如果一位班主任同时担任两个甚至三个、四个班的班主任,还能上班会课、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吗?如果教师那么多课,能有时间与学生谈心,指导学生规划生涯、学习处理社会关系吗?当这成了风气、文化,即使个别想着力立德树人的教师,能吃得开么?在学校的薪资待遇和工作考核中,会有利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学生只有上课,缺乏成长平台。</b></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必须以生为本。中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是说,要引领学生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强健体魄,完善人格,为职业成功、人生幸福奠定素质基础,同时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人材。但是,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形同虚设、缺乏校本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活动,怎么提高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怎么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怎么学习社会生活、处理人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i>——学生只有应试,成为考试机器。</i></b></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是一个个充满价值、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宝贵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梦想、追求,他们需要安全、尊严、成长,通过学习和受教育,学会适应社会,有体面至少能自食其力的职业,有幸福的生活。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人生幸福,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需要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合格的文凭,需要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与能力,需要发展特长、掌握技能、广交朋友,而这一切,只上课、考试,是无法让学生发展起职业成功、人生幸福所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近代思想家康德说:“人非他人的工具”。所有的学校、教师,都应当扪心自问:您是在做教育吗?您的学校是教育的殿堂还是应试的机器?您在追求利润、自身利益,还是在将学生当成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华中辅仁学校,必须成为新辅仁,必须推进新教育、真教育!</p> 华中辅仁学校校务总监 廖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