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擅之孔小瑜博古

葛民

<p class="ql-block">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初在沪上活动,后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参加内地建设;1955年后,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执教,兼任安徽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晚年任职安徽艺术学校教授,安徽画院副院长、省人大代表。擅长花卉博古,追求形象逼真,笔意松动逸格。并刻苦练就了强记默写的本领,从三代青铜器外,广涉人物、翎毛、走兽、鱼虫手到形俱,呼之欲出,无所不精。其博古画与张善孖的虎、熊松泉的狮并称。其出众的表现力人称任佰年后第一人,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代表作品有《牡丹》、《四季平安》、《欣欣向荣》、《百花争艳》、《战袍诗》等。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大型《孔小瑜画集》。1998年安徽省文化厅主办"孔小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画展,出版纪念画集,纪念文集。</p> <p class="ql-block">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第72代孙。幼受熏陶,耽于书画,对《释器》、《金石录》感兴趣, 17岁就开始跑上海的码头,见闻了许多古玩珍奇、社会万象,并心摹神揣,笔耕不辍,20岁即成为职业画家,与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书画名家吴昌硕、吴湖帆、陆俨少、王震、钱瘦铁、唐云等过往甚密,切磋之间,他的画艺日益精进。1945年,初次执教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同时被聘为"行余书画社"的国画教师,参与组织"九九消寒会",致力于新国画研究活动。</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画家为新社会新气象所感染,创作活跃。1955年冬,安徽省有关部门到上海聘请画家来皖参与文化建设,孔小瑜举家赴皖,从此成为了安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为安徽的书画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小瑜不大善于辞令,但记忆力惊人,所画博古器皿如鼎彝尊鬲,庞大繁杂,他不依实物,仅凭所记,即合乎形制规矩,令人称奇。他多以三代青铜器、名窑陶瓷、四时果鲜、风灯古佛、鸟笼鱼缸、蚕桑促织等入画,典雅精致,生动有趣。孔小瑜温和宽厚,为人坦荡,世人多称其善。</p> <p class="ql-block">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博古”。典出于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乃谓博通古代器物。北宋赵佶曾嘱撰《宣和博古图》20卷,后来凡对印拓或仿摹钟鼎等古器物的画称博古画。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上海画坛兴旺,八方画人云集,各家各派斗艳竞辉,也有从事博古画者,此道高手当推孔小瑜。</p> <p class="ql-block">年表:</p><p class="ql-block">1919年-1931年 由父亲的朋友王一亭代开润笔单,开始职业画师生涯。并给画室取名"思撷馆"。</p><p class="ql-block">1932年-1944年 与张大千、熊松泉合作《醒狮图》。"九·一八"事件后,他以一腔忧国之情挥毫绘制《战袍诗》、《五鼠闹东京》等寓意深长的佳作。受余寄凡之邀在潘天寿创办的新华艺专代课。</p><p class="ql-block">1945年 在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任教.在行余书画社任教,与柳渔笙、郑午昌、张聿光、熊松泉、吴青霞9人组织"九九"消寒会,从事新国画研究创作运动,对国画运用色彩、明暗、透视等方面进行研究。此时期是他创作盛期,留下不少博古精品。</p><p class="ql-block">1950年-1951年 同唐云、钱瘦铁等人去香港办画展,谋生计。</p><p class="ql-block">1952年-1953年 和钱瘦铁合作《送公粮图》,由陈毅市长题款。</p><p class="ql-block">1954年 为上海佛教书局作《西方三圣图》,此图复制件在全国及东南亚流通至今。和唐云合作《印光法师传》插图。文字传记由沈尹默、邓散木、王福庵等书写。备受佛教界重视。</p><p class="ql-block">1955年 支援安徽文化建设,来安徽,创建并执教于安徽艺术学校美术科。</p><p class="ql-block">1960年 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设计布置工作。</p><p class="ql-block">1962年 同萧龙士、童雪鸿等四位老画家举办联展。</p><p class="ql-block">1979年-1983年 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重病期间还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大型花鸟画。是年,当选为安徽省五届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1984年于合肥病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