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绣花楼

思宇

<h1>  中南绣花楼位于蕉城区蕉南街道鹏程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占地面积345平方米。坐西南向西北,为木结构楼阁式,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硬山顶,高8.8米,楼主人马臣书,为明代某官职无考,楼房部分毁坏。去年经过重新修缮,历经约400年的古建筑再次重现出其昔日的古韵风华。</h1> <h1>  绣花楼,没有精美的飞檐斗拱,没有灵动的窗花棂鸟,也没有宽敞的后庭天井,只是白墙黛瓦、青砖空斗和两层交错梁柱的简单组合,却显得那么庄重古朴。是极其珍贵的闽东明代大厝实例。1992年12月25日,被原宁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  根据《马氏族谱》和清乾隆版《宁德县志(人物志·守节)》相关文字记载, 绣花楼的建造是与马氏的一位先祖马承书有关 。明万历年间,马承书在蕉城开创了马氏第九代世族,从此历代从商为生。由于经营有方,每年就拥有2000多担田租的收入,其时在宁德马氏家族相当富贵显赫。</h1> <h1>  马承书的第四位妻子系福宁罗指挥女子,罗氏聪明贤慧,并有一手绣花工艺。承书就将马家大宅二楼辟为罗氏绣花专用。罗氏把绣花手艺传给宅院女眷、侍女。从此绣花楼不仅在整个县城名声大振,而且声名远播。相传,每年金陵府高胄官袍也出自绣花楼。马宅绣花楼由此得名,流传至今。</h1> <h1>  据马氏第十八代传人马祖彬介绍,绣花楼整个大院呈三进三落式,前有大院,中有客厅,后配花园,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时代特征。整个主体建筑由大厅和绣花楼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从门厅起(前距宁德商城)到后花园(后距区进修校),约有3亩多。后花园方圆约一亩大小,背靠硬山坳,里面种有竹子、黄弹子、柚子、梨树、茉莉花等,是马祖彬童年时和孩子们嬉戏的“天堂”。</h1> <p class="ql-block"> (黄铁斌摄)</p> <p class="ql-block"> (黄益芳摄)</p> <h1>  据了解,当时,虽然绣花楼的整体格局基本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及居住的户数增加后,南北两侧新建房屋挤占绣花楼空间,后天井被改造为厨房、卫生间等建筑,二层北侧向外挑出做阁楼,建筑内部局部被装修、分割,屋顶局部损毁,整体木构架出现倾斜,局部木构件腐朽,破损漏水,滋生白色真菌,各种垃圾乱堆乱放,保存状况极差。</h1> <h1>  绣花楼的修缮工作在蕉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蕉城区地方文化研究保护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随着项目立项、现场勘查、调查走访、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施工前准备工作的结束,去年7月,区文体和旅游局启动中南绣花楼修缮工程,采用除草除菌、揭顶重修、打牮拨正、木架更替、防虫防腐、墙体砌筑、地面复原等措施,对中南绣花楼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h1> <h1>  如今,中南绣花楼恢复原有模样,再次走进蕉城人视野。修缮后的绣花楼将充分发挥文物的活化利用,做为鹏程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展示点对对开放,让“沉寂”多年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蕉城区加大对绣花楼的日常保养力度,派驻专门文物安全员,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与区文物智慧安防管控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形成24小时全天候安全管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