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6年,湖西崖黑陶砂壶最后传人鲍现军的窑炉拆掉,湖西崖“火中求财”的陶瓷制作就此消失。</p><p class="ql-block"> 鲍现军,临沂高新区湖西崖西社区人,18岁开始烧制砂壶,有40年的“烧壶史”。当年,他烧制的砂壶在山东独此一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鲍家砂壶”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然而,曾经以一把砂壶声名“显赫”的鲍现军,随着市政府“蓝天工程”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烧制方法因其高污染、高消耗的缺点而被取缔。</p><p class="ql-block"> 这古老的制作工艺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辉 煌 的 过 去</b></p><p class="ql-block"> 日前,我在湖西崖西社区采访了鲍现军。</p><p class="ql-block"> 面前的鲍现军头发花白,胡须密布在腮颊上。提及往日的辉煌,鲍现军无法掩饰内心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听他说,清乾隆三年,鲍家先祖鲍欣只身一人从淄博颜山(今博山区)来到湖西崖干活,因他会烧制黑陶砂壶手艺,随在此地安家落户。鲍现军也算是衣钵相传,继承祖业。</p><p class="ql-block"> 17岁那年,湖西崖村会烧制砂壶技艺的主要有3家,就数鲍现军的爷爷水平最高。头脑灵活的鲍现军便偷学,他想:“这活虽说脏累,但毕竟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别人不干,我干。再苦再累,我也不能撂了!”因为烧制砂壶是细活,鲍现军便白天和社员一同去挖大井,夜里就一招一式偷记在心里。“文革”结束后,国家鼓励农民发家致富,已经19岁的鲍现军跃跃欲试,建议父亲自己开个小厂,不再为人家打工, “要烧就烧真正的‘飽家砂壶’。”</p><p class="ql-block"> 1987年,鲍现军的砂壶窑点火成功。当第一把砂壶从窑里被他轻巧地挑出时,他的心高兴得都要飞了。自此以后,“鲍家砂壶”远销四方,深得各地客商的好评。当时运输主要依靠地排车,由于烧制砂壶是细活,一月也只是烧一窑,一些提货的客商往往等半个月才能排上号。南来的,北往的,大都对耐高温、熬药、泡茶皆可的“鲍家砂壶”竖起大拇指。有一次,台湾的一个客人专程来拜访鲍现军,离开时带走了24把砂壶作为样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独特的技艺</b></p><p class="ql-block"> 鲍现军技艺高超,制作砂壶时,撮系、安嘴、还鼓肚,一块细泥在他手里变魔术似的就成了一个漂亮的砂壶。烧制砂壶,其艰辛要比烧砖瓦窑有过之而无不及。鲍现军把长长的砂壶枪轻巧地送进窑里,一字排开,当达到一定火候,就用手向里撒炭块,不兴打碎一个壶系砸掉一个壶嘴的……</p><p class="ql-block"> 烧制砂壶的技艺非一般人所能熟练掌握的。鲍现军的一个弟弟跟他干了10年,就连一下也没敢挑过,从此可见烧制之技艺要求之高。原料的准备也很讲究,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挖出的泥料经过捣碎、过筛,所得细土用来做壶坯。制好的还要加上修饰,或堆塑花草、人鸟,或绘画写字。待坯半干,上釉,然后进库储藏,一直装到满一窑为止。烧制前,装窑最讲究技巧。挑猛了,系子就被挑掉了;挑慢了,就会影响整个窑内砂壶的烧制过程,浪费时间、炭火不说,成品壶的质量还可能受到影响。鲍现军装起坯来如蜻蜓点水,长长的砂壶枪将砂壶坯高高挑起,在入窑的瞬间,左手找方向,右手管远近,巧妙配合,一只坯就安分守己地坐在了该坐的地方,然后依次排开,壶梁压着壶梁,直到装满。整个操作过程,只需40分钟。这时,炭火烘上来了,需要撒炭块加温,达到1250℃左右。至于温度,鲍现军都是用目测,这要看壶梁,闪光了,砂壶也就差不多成功了。烧窑是考验人的耐力时间长达三天三夜,白天可以休息4个小时,夜里则是不能合眼的。特别是夏天。上有太阳,下有窑火,酷热难挨,鲍现军手臂上的汗毛全部烤去,衣服补四层的不为新鲜事;冬天也舒服不了,寒风凛冽中照常进行。就是这样,鲍现军烧制完成了一窑又窑的砂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鲍家砂壶的消失</b></p><p class="ql-block"> 开始,鲍现军是为继承相辈的技艺从而混口饭吃,再后来,竟然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这份“不是人干的活计”,一干就是40年。</p><p class="ql-block"> 与山西、河北的砂壶相比,无论是熬制中药,还是泡制清茶,它都毫不逊色。大家都知道,用鲍现军的砂壶泡得茶叶有“特别的味道”,即使在夏天,一周的时间也不会变质。</p><p class="ql-block"> 1996年前后,煤炭价格便宜,砂壶被广泛利用,很多农村曾用其来喷洒农药,那几年,鲍现军的砂壶每年都能为他换回万余元的收人。废品也能再利用,许多花农买去养花,砂壶半埋在土层,可以保持水分。平常的花盆保水一日,而鲍现军的砂壶则5天内栽培在里面的花可以不浇水。由于砂壶透气强,又能渗水,也从不烂根。</p>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齐鲁大地的几乎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鲍现军的砂壶。令鲍现军想不到的是仅仅是几个春秋的再次轮回,他的“鲍家砂壶”便不再“涛声依旧”了。西药的大量生产,导致中药市场的大面积萎缩,加之各种茶具等用品的相继替代,煤炭价格的提升又致使利润微不足道(每把砂壶可营利8分钱),使一向以熬制中草药作为主要用途的砂壶不得不“日落西山”。“西药多,壶的用处不大了,看样子是不易传人了”,“老传统别消失了”……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流露出鲍现军内心世界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面对自己无法阻挡的历史车轮,鲍现军茫然无措。他不禁在心中自问:“鲍家砂壶’真的山穷水尽了吗? ”当年,在砂壶窑前,看着残留的炭灰和角落里零星的壶嘴壶盖,鲍现军不再言语。曾经红红火火的“‘鲍家砂壶”真的走投无路了吗? 离砂壶窑不远,是临沂高新区挺拔的办公大楼,近在咫尺的,则是宽阔的公路。不久,在2006年,政府终于通知拆掉窑炉。</p> <p class="ql-block">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鲍家砂壶”作为黑陶的一种,在我市乃至全省都是首屈一指。一个古老的传统工艺,确确实实不仅仅依靠几架梁撑着,它的存活,需要更多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现在市场上的砂壶与“鲍家砂壶”相比,无论造型、实用性都不在一个档次上。“鲍家砂壶”的消失,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和保护,实属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鲍家砂壶不平凡,即熬中药又煮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夏天还能作茶壶,无系砂壶栽玉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当年烧窑流大汗,现今技艺要失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最后传人鲍现军,无能为力留遗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考资料《沂蒙生活报》2004年2月20日《陶殇》记者 陈克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金才 推荐 高鹏程 整理 2022.06.02)</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陶文化历史</b></p><p class="ql-block">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的彩陶; 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 5000至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宜兴的陶瓷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宜兴均山密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部分产品还为其他名窑,诸如位于河南禹县神后镇“均窑”和位于河南省临汝县的“汝窑”所仿制。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时作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也是全国范围内别无他出的品种,已经开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并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