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人心灵的独自修行。在凡俗的烟火里,为心灵寻一处安静的栖息地。读书更是与一群睿智的人分享人生阅历的过程。志成共读更是放松手心的平台,我们一直在努力加努力。 <div><br></div>周鼎文老师的《读懂孩子》中讲:序位法则在一个再生家庭里同样重要,比如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和孩子之间会自然形成一种倒三角的关系:夫妻平等地在上面,孩子在父母之下,父母是长辈,孩子是晚辈。夫妻之间有一份夫妻关系,而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各有一份亲子关系,如果夫妻关系失和了,一方会变成加害者,一方会变成受害者,而此时亲子关系是无法结束的。孩子如果对父母有着一份盲目的爱,此时就会跳出来拯救父母,把自己变成拯救者,这是孩子的位置就必然会在父母之上了。 这样的话,序位错了,孩子就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正常成长,更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因为,孩子站在比父母更高的位置时,变的比父母大的时候,他也在无形中扛起了原本属于父母的责任,包括寻找父母问题的责任。为此,孩子的身心、行为、情绪、人际和学习会出现问题。<br><br>妈妈是我们人际关系中的第一份关系,她影响我们随后的所有关系。当与妈妈有着一份好的连接,我们与身边人也会建立一份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疏离与中断。当与妈妈有着一份好的连接,就会帮助我们与人建立一份长久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恐惧与退缩。<br>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一旦我们拥有归属感,就会感觉轻松愉快,会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归属感,我们就会感觉沮丧、孤单寂寞、压抑,会想找机会离开,重新寻找一个有归属感的环境。<br><br>每个孩子一生下来,他赖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让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他对家庭的归属感的追求,热烈的同时又是盲目的。 不管夫妻双方为何离婚,对孩子来说,妈妈还是他的妈妈,爸爸还是他的爸爸,承认并支持这个位置与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br><br>有的人虽然表面上会让孩子与另一方定期见面,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夫妻离婚其实更要加强孩子与爸爸或妈妈的亲子关系,他(她)没有积极地强化双方的亲子关系,只是义务性的见面。甚至更糟糕的,一方一直在孩子面前批判另一方,这就让孩子卷进夫妻情感当中。 孩子永远都是双方的孩子,不能因为夫妻关系的变化而引发亲子关系的变化。要一直带着这样的心态来觉察自己的所作所为。<br><br>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家族系统紧密相连,并都在系统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序位。越早进系统的人,层级越高,力量越强大,对系统的依赖越小;越晚进人系统的人,比如孩子,层级越低,力量越弱小,得到的照顾越多,对系统的依赖也越大。 一旦家族创伤发生,往往家族中的孩子会心甘情愿地为父母和长辈们奉献自己。他们会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生命来修补前人留下的未尽之事,这其中就包括没有被疏解的情绪。因此,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当时的事件,但他们会产生与创伤者相同的情绪或行为。<br><br>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却不愿意走入真实的世界,并关心和改造真实的世界,这种阅读其实毫无意义。 读书终究是要让我们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与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