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井的故事》

绿叶(z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老戴《水的印记),不由地想起我们家门口的一口大井,它像一个大澡盆长腰形,约二米多长,一米多宽,井台正中央成正方形,井台延伸下去,是四个坡度不大的斜面,方便大家在井边洗刷,井台四周能容十几个人同时用。井大得出奇,水也很深,约十几米,但却特别清,一点都不混。我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井。据老人讲,南通也只有一口像这样的大井。好像是一个古井,可能清朝末年就有了,历史很悠久。起初,我对它很是心奇。因为,我从小就在河边长大,灰堆坝是我的老家。井,对我来说,真是太陌生啦!我是后来随父母搬迁,才住到了这里,马房角37号。这个家,原是姚家大院的官厅,我家的大门正好对着它。从此,我和大井结下了深缘。离开了往日朝夕相伴、令人向往的河边,和大井做起了邻居,而且直到拆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它。但它却成了我永远的幸福回忆。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的印迹,留下了近邻的情意。每当想起时,不禁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刚搬来时,仅有十一岁!小小的个子,瘦弱的身材,胆儿也特别小,说起话也不敢高声,就像小猫叫那样,更不敢靠近井边。那时,因条件限制,还不能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于是大井就成了附近唯一的水源。我们饮用的水,要到集中点去取,很不方便。于是,一般都不轻易地浪费,很少乱用。但用起井水来,却奢侈得多,只不过是用点力气而巳。当然,最卖力的还是父母。我很少去亲自吊水。只是站在井旁边观望而巳。那时,我家院子里长满了花草,花墙外是假山,井旁边是一块小空地,长着许小树,四周显得很幽静,还真有点诗情画意。望着仅有几步远的大井,总有着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真是悠悠自在好得意!(这里原是姚家的后花园,后来也冷落了,不久假山也被移走,空地也盖上了房子,但井边的杨柳柳依在)不过,只有在井边人不多时,才能感觉出来。每天,这里车水马龙,热闹得很。有大伯、大妈,有叔叔、阿姨,小哥、小姐,还有爷爷奶奶们,他们经常来这里用水。整天几乎穿流不息。有淘米、洗菜的、有刷锅、洗碗的、有挑水、散衣服的……,甚至还有吃了豹子胆的调皮小男孩,爬到井台边,打闹嬉戏的,真是欢声笑语不断,人声沸腾时起,来晚了还沾不上边,要稍等才行。特别是星期天,人更多!清晨,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我耳边常常响起叮叮噹噹地喧闹声。唯有中午和下午最清静,傍晚过后也好得多。来大井的,大都是附近的邻居,用水时免不了嗑瞌碰碰,但很少有纠纷,大家多数是招呼为主,相互理让,非常和善,有的还顺便唠几句家常,就像一家人,关系十分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慢慢喜欢上了大井,常常一个人上大井,用那七上八下的水桶取水。开始也不会,而且有点紧张,老是怕自己弯腰时掉下去。所以,手不听使唤,桶老是沉不下去,只能吊一点点水上来。有时,还常常手一松,就把桶掉到井里,害得爸爸打捞了许久,才捞上来。后来,在大人的指点下,我渐渐熟练起来,胆也大了许多。原来打水也有窍门。慢慢我也成了老手,常常帮助爸爸、妈妈取水,用来浇花、洒水、擦地、洗衣服。井水真好!冬暖、夏凉,冬天外边天寒地冻,井里却热气腾腾,散起衣服来,手都是暖暖的,一点都感不到冷。夏天外边热浪难忍时,可井水却清清、净净,凉凉、爽爽,非常舒服。我们常用井水洒在院子里,防暑降温,顿觉凉爽。那时,没有冰箱,空调,可我们却享受到别人没有的优先条件,那就是家中有自然的冰箱和空调。我们常常把瓜果放在井水里泡着,如桃子、香瓜、西红柿等,有时还把西瓜捆绑在篮子里,直接掷放在井里,稍等片刻再取出来吃,真是又解渴、又纳凉,非常痛快!或者热起来,干脆直接把手脚泡在井水里。感觉非常凉爽。(不过,以后才知不适宜。容易引起冷热不匀,患上关节炎。)那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舒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井水成了我家的唯一,它清澈可见,还微带点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时自来水不够吃时,我们就用它来替代。大井成了我们家的宝井,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我和它相依了几十年,它曾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童年成长的印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