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2)一一看戏

胡鸣涛

<p class="ql-block">文/摄影/胡鸣涛</p> <p class="ql-block">看戏,一个人一生当中总能有几次吧,不管你喜不喜欢。记得很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看的话剧《雷锋》。那是上世纪的六几年的一天,父亲带着我去县工人俱乐部看的。雷锋这个好听的名字是记住了。可剧中的故事却不记得了。只是影影绰绰地记得有一个大个子(王大力)和一个小个子(雷锋),还有一只玩具大的小汽车的情节。关于雷锋的事迹,完全是在后来通过广播、报纸、小人书、年画等得到的。推而广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雷锋叔叔的故事,并成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话剧应该不属于中国传统戏剧。而我说的看戏,主要是指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的国粹一一京戏。</p><p class="ql-block">我最早看的京剧,是电影京剧《节振国》。剧中日本鬼子的一段"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游击队、游击队、单打游击”的台词至今还没忘。当时看完电影,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凑齐了,还拿这些台词争相模仿和调侃。</p> <p class="ql-block">随着文革的到来,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退出了舞台,工农兵登上了舞台。比较单一化、政治化的文艺节目占领了舞台。还出现了一些应形势而新生的短小精悍的活报剧也登上了舞台。</p><p class="ql-block">而当年盛行的革命现代样板戏,更是唱红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人。达到了的登峰造极,成为那个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只能通过收音机和电影,来听戏、看戏消磨时间,就算不懂戏的门外汉,也会被那优美洪亮的唱腔所吸引。慢慢地也就喜欢上戏了。人们对样板戏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非常崇拜。全民争相学唱,有人甚至能把全剧背诵下来。</p> <p class="ql-block">回到乡下,那个年代的农村要看戏,只有等到正月里。大的村子都要请几台大戏,唱上几天过过瘾。各村请的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唱山东地方戏吕剧的,而发生在家乡当地的《姊妹易嫁》,尤其受乡民欢迎,另有取自民间故事的《借年》,《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请来的京剧团,演的都是革命现代样板戏。</p><p class="ql-block">村里筑的土台子,即戏台,一般是坐北朝南,戏台四个角上,都竖起一根木头柱子。正如鲁迅的《社戏》中那样的戏台,露天而建,亲近百姓,戏里的疾苦善恶或人情冷暖,也可与台下一起互动。</p><p class="ql-block">天刚擦黑,戏台前便摆上了一条条高矮不等、长短各异的板凳,也有石头、砖块、碌磚等</p><p class="ql-block">村子没有电,就挂上两盏汽灯,打足了气“呼呼”地亮着。唱戏之前,先将锣鼓敲打一通,意思是要告诉社员们快开演了,要看戏的赶紧来吧,同时也提示演员们各就各位。等待着那道幕布“哗啦啦”地拉开。</p><p class="ql-block">毕竟是正月里的晚上,天还很冷,有时演着演着,台下外围的人们冻得就开始朝里挤,想找个暖和点的地方,也有的是后边的人被前边的人挡着看不清,想挤到靠前一点儿的位置;也有调皮的小伙子们,看哪有俊俏些的姑娘,想挤过去挨着她们。于是你挤我扛,就打起“忽”来,忽悠一阵往里拥去,又忽悠一阵退了出来,来来回回,闹闹哄哄。这时村里的干部或民兵,赶紧过来维持秩序,粗门大嗓地吆喝上几嗓子,才慢慢地肃静下来。这在剧院里是永远体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国粹,“文革”结束后。传统京剧恢复得很快。于是,我们又有机会开始欣赏到了古装传统京剧(暂称老戏)。从老戏中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京剧之所以称为京剧应具备的元素。</p><p class="ql-block">如:声腔板式、行当 、净脸、勾脸、髯口、脸子(面具)等。行头。官衣、短衣、水袖、各种盔头、厚底靴等等。这是老戏必有的京剧元素。而新戏(样板戏)却删除了老戏诸多元素。演奏上又加进了西洋乐器,台上背景的森林、雪山、刮风、下雪以及道路、房屋等等,一应俱全。更具有写实性和震撼力。也许这就是老戏与新戏的根本区别。抑或是所谓的京剧创新吧。</p> <p class="ql-block">虽然不懂上述老戏诸多元素的深奥。只因为那份妩媚的扮相,京腔、京韵、京胡的婉啭悠扬,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台上青春美的花旦,岁月美的青衣。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亦真亦梦……不免让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对古装传统老戏产生了兴趣,让它渐渐地吸引着我们,爱听爱看起来。一旦心中有了热爱,眼中自然有了期盼。</p><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亲眼现场目睹过几次京剧名家的现场演出,也算是大开了眼界,大饱眼福,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刚结束。所在部队组织我们机关指战员,一起观看了梅葆玥、梅葆玖姐弟随中央慰问团,在重庆人民大礼堂联袂演唱《穆桂英挂帅》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约是1992年,在昌邑县人民剧院,欣赏了钱浩亮、曲素英(钱浩亮夫人)、钱红(钱浩亮之女)、和李炳淑来昌邑演唱了几段京剧选段。</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已经通过电影京剧《红灯记》,《龙江颂》和《白蛇传》,就熟知钱浩亮和李炳淑了。他们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京剧名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28日晚,在潍坊潍州剧场欣赏了,京剧名家名段的专场演出。康万生的《铡美案》、杜镇杰的《借东风》、《淮河营》、张慧芳的《穆桂英挂帅》、康静的《钓金龟》、吴汝俊的《孟母三迁》等。台下诸多戏迷含笑静听,意犹未尽,大呼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13日晚,在潍坊大剧院,欣赏了由张君秋外孙女,中国京剧院三团名家王润菁(柯湘)主演,颜世奇、李文林、吕昆山等“国”字号名角一同出演的现代京剧《杜鹃山》全剧。为我们鸢都观众奉上了一台高水准的精彩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4日晚,由国家京剧院一团带来的传统经典大戏《龙凤呈祥》在潍坊大剧院上演。被称为“中国第一老生”的于魁智在剧中饰演刘备。梅派第三代传人、大青衣李胜素饰演孙尚香。</p><p class="ql-block">宏大的场面,生动的情节,齐全的行当,纷呈的流派。让我再一次欣赏到了,当代国家级的“拴角儿”的大戏。</p><p class="ql-block">当你所亲临现场,融于戏中,感受真的是不一样的。常常会出现:台上一声啼,台下千行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最推崇的是程派代表剧目《锁麟囊》这出戏。它来自民间的故事,又接近社会生活,倡导以恩报恩,以德报德的美好主题。“一霎时把七情俱己味尽……”这一段唱词也太经典了。那种悲凉凝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深邃曲折的唱腔,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把女性外柔内刚性格表现得淋漓酣畅。催人泪下,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程派的传人迟小秋、张火丁等则是当今的名家。张火丁主演的现代京剧《江姐》。张火丁将江姐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革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贾母爱看戏,好像在她娘家就常看戏,看戏还有讲就。贾府为元春省亲建了一个大观园戏班。此项巨额开支数以万计,娱乐花费就是为了标榜贾家贵族的显赫。看起来办戏班搞演出,也是我国古代一项大型的文化活动。早在唐朝就有专门为戏曲艺人设立的梨园。</p><p class="ql-block">而到了清朝,常见的王公贵族有两个炫耀自己的显摆行为:一是设寺观、二就是建戏班。贾家这两样事都干过,有点与皇家分庭抗礼之嫌。当然绝不可超过宫廷的戏班,无论是人数上还规模上没人敢越过的,据说皇家宫廷演员可达400多人,绝不逊色于当今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鲁迅就不喜欢看戏,他说自己只看过两回戏,还都没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有人开始提出要京剧改革,更有甚者恨不得干脆要了京剧的命。比如刘半农、鲁迅等都曾对京剧口诛笔伐。其实大可不必,你学问再大,初衷在好,对待京剧似乎还是缺少公允的态度。对于京剧虽然遭到一些大文人们的反感,但不代表消失。不管是王公贵族建戏班显摆,还是民间的汇演,始终都在传承着从末间断。</p> <p class="ql-block">看老戏犹如读《红楼梦》。需要慢慢地看,细细地品,要钻进去,越品才越有滋味。</p><p class="ql-block">你像生旦净戏的《大探二》。一个抱肚子(青衣李艳妃),一个抱铜锤(花脸徐延昭),一个抱朝笏(老生杨波),三人轮换着对唱,从头唱到尾,也没挪动几步,你没个耐心劲还真的欣赏不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走进剧场所看的几场戏,大都是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年轻人没有那个耐心,除非是研究或从事京剧艺术的专业人员。</p><p class="ql-block">这是否说明了,在眼下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京剧市场也步履维艰,致使看京剧的人也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要搞好京剧艺术的传承,还需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对京剧感兴趣,爱学爱唱。眼下电视里播放少儿京剧比赛,八、九岁的孩子在登台表演,让人感到欣慰。同时社交媒体也要给予关注、宣传京剧知识和内涵,利用一些京剧表演赛,城市巡迴演出,送戏下乡演出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浓浓的社会氛围。因为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2022.6.2于潍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