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的磨砺——在马岭关的日子里

王书題

<p class="ql-block">  马岭关是双石铺向西十余公里的一座大山,它与青峰山遥相呼应立在嘉陵江北侧,山峰险峻陡峭。我68年从西安下乡插队在草店村,这个村就在马岭关的东面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马岭关首次进入我记忆的事,是我当知青时,在西坡山上干活,看到半坡上有一条悬在半空的公路,距现在的公路有几丈高。我很好奇,问村里的老人,得知这是解放前一条到陇南得唯一一条公路。在解放大西北时,国民党逃串到此地,为阻拦解放军追击,国民党将公路炸毁。老乡说,国民党炸这条路炮声轰鸣好几天,大家吓得谁也不敢出门。解放军追击到这里,留下一些解放军修公路,千军万马日夜兼程翻越马岭关追击西逃的国民党,马岭关曾是战马嘶鸣,两军争夺,炮火轰鸣的必经关口。 </p><p class="ql-block"> 人生世事难料,没想到两年多后,我从住在山下条件好的草店村,到了村西的山顶上条件极差的马岭关;从知青集体居住的砖瓦房宿舍到与村民大娘及孩子合住的山洞大炕;从喝自来水到喝浑浊牙碜的水都很艰难;从天天自由自在无思无虑的女孩到日日夜夜思深忧远的小大人;从被鞭打的一只小羊推到昂首挺胸喝三幺四领头羊;转瞬间我从知识青年成了一名乡干部,被派到这穷山无水的山顶上驻队。</p><p class="ql-block"> 马岭关北面是西山峻岭,高山密林,南面是大寨山,山峰突兀,山势险峻,西面是断层陷落,一个深深的沟遂,深沟南侧是一片密集山林,深沟北侧有一条蜿蜒崎岖的下山路,通往关底下,何家坪,张家窑,龙家坪直到甘肃两当。</p><p class="ql-block"> 马岭关是条古栈道,是马帮歇脚之地,是陕甘通商必经之路,山顶南侧有几间瓦房,一片平地,原来是过路人的住店和拴马场地。</p><p class="ql-block"> 马岭关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的寺庙,山顶上靠山建的偏厦房,队上用的仓库是寺庙的大殿,我帮队上清战备粮,库梁上墙壁彩画依稀可见。队长讲,文化大革命将庙给砸了,以前这里香火很旺,求子拜佛来往人很多。山梁上古老的皂角树,时常有人夜晚在树枝上绑条红布条,祈求平安。树干上时常发现贴的纸条,上写道:天皇皇,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身份转变给我穿上了一件漂亮外衣-----国家干部,可骨子里我还是那无知的小青年,一张白纸。如何与陌生村民迅速熟起来?打成一片?如何得到村民的信任支持?如何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等等,我五内俱焚,不知从何下手。首先与陌生人讲话,我都打怵,没讲话我先脸红心跳,先说什么好呀,村民会不会不理我,耻笑我,我很茫然。</span></p><p class="ql-block"> 自己背着被褥脸盆洗漱用品来到马岭关, 和村民一起睡到山洞热炕上,一天一斤二两粮票,三角钱,农户做什么就吃什么,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配合队干部完成公社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到了马岭关,从收麦,背粪,种包谷,到收秋,几乎天天与村民一样,喝的浑水吃得牙碜饭,生活比当知青要苦得多。但精神上有了从没有过的体验和享受。山里的每个人,对我相近如宾,亲如一家,不管到谁家,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到公社开会离开几天,村民打了野物,还特意为我留块肉。【六,七十年代是允许打猎】</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供销社职工到队上收鸡蛋,在山上转悠几天也没收下鸡蛋。因收购价五毛多钱一斤,自己卖一毛钱一个,社员不愿卖给供销社。一天收购员拿着公社陈主任写的纸条给我,纸条上写到,"要让三线职工吃上鸡蛋,叫毛主席放心,这是政治任务,帮助供销社人员完成鸡蛋收购任务"接到领导指示,我立即带着收购人员挨家挨户做动员收鸡蛋,大家很给我面子,很配合,将家里的鸡蛋全拿出来,为收鸡蛋最后一天下午是蹲在鸡窝旁等鸡下蛋,就差到鸡屁股去掏了,总算提前完成鸡蛋收购任务。收购人员满心欢喜的背走鸡蛋,我如释重负。当你讲话有人听,你交代任务大家配合你完成,这种被信任支持帮扶的感觉,心里充满温暖和感激,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冬天, 天不亮打着火把和大家一同到大寨山梁上修大寨田,路上有位村民,给我兜里放进一个热乎乎鸡蛋,又位村民给我一条绳子叫我绑到腰上,说这样风就进不去人会暖和点。纯朴善良的山民,吃的上顿没下顿,穿得破烂单薄,仅有的鸡蛋给我,自己寒冷不顾,惦念我着凉,众星捧月的关照,一生难忘,什么时候想起心里都是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村民对自己的过失理解包容更是我成长过程的雨露水和催化剂。</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个清晨,尹妈妈将熟睡的我叫醒说:队长找你。我赶紧穿衣下床赶到门外。快五十岁,个头不高,头扎白毛巾,略显臃肿,从不言笑很严肃的队长,今天一改往日容颜,面带笑容说:"秋粮收库,大家辛苦,放两天假大家休息休息你看行不?"正如我意,我马上说;"好!好!"他接着说:"这两天你住山下面去,饭给你安排到我家,省得来回上下山。"说完他就走了,平日不这态度呀,今日为何,我心里忐忑不安。</p><p class="ql-block"> 我问尹妈妈, 队长为什么叫我到山下去他家?尹妈妈对我讲:"前两天你帮我给老杨接生娃,大家都夸你能干,队长也有一事求你帮忙。队长儿子结婚几个月,媳妇不叫他儿子上床,想叫你劝劝他儿媳妇。你是上边来的女干部,又是大城市来的,她儿媳妇肯定听你的"</p><p class="ql-block"> 人生怎是这样,我见鬼了,角色一夜的变化,一个小女孩子,要管女人生孩子,还要管小夫妇睡觉。我都闹不清啥是啥,怎管?我晕了,我真生气了,站在皂角树下任冷风狂吹,眼泪夺眶而出。这工作真不想干了,我打算回公社。</p><p class="ql-block"> 尹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就劝我一定要去,队长求她帮忙了,让我看在她的面子去劝劝。</p><p class="ql-block"> 想想尹妈妈对我的照顾,队长这么高抬我,信任我,碍情面无法拒绝。只好背着书包,心里像揣了兔子,恐慌不安,硬着头皮去队长家。</p><p class="ql-block"> 队长家住在马岭关南山坡底下,从马岭关到队长家,要从山上下到山底,羊肠小道一侧是大寨山梁悬崖峭壁,另一侧是队里的一片片坡地,地很陡,下山的路也很陡,有的地方的跑着下,收不住脚。队长家住在县城通往甘肃两当公路的坡上,穿过公路再下个坡,就是灵官峡,能看见火车在对面山上时隐时现攀岩经过,这里铁路沿河走,河随山转,弯曲,急流,险滩,河对面红叶满山,景色秀美。这里住着两户人家,另一户是队长亲戚,他们是老住户,解放初就落脚在此。有窑洞有砖瓦房,一间新瓦房喜字对联显示这是队长儿子的婚房。东面坡上有个小砖瓦窑,这是队上唯一的经济来源,干活的人员是请的四川两个匠人。</p><p class="ql-block"> 队长和老婆及其它孩子都住在一个窑洞里,到了队长家,他老婆给我做的臊子面,这是我到马岭关吃的最好吃的面,面擀得薄,汤味辣香可口,关键是不牙碜,他们这喝的是嘉陵江的水,清澈甘甜。</p><p class="ql-block"> 我同队长儿媳妇住进了新床新被新家具的新房,队长的儿媳妇叫英子,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甘肃人特有的红脸色,】头扎两个小辫,一双不大的眼睛,嘴有点撅,发育成熟,是个丰满的大姑娘。她干活是把好手,这队上女的干活数她在行,每次工分她评得最高。</p><p class="ql-block"> 我与英子在劳动中相处多日,互相不陌生。英子比我大点,透出一股老练成熟对我一屑不顾的的态度,好像说:小屁孩有什么资格和我谈婚姻。我满脸通红还没开口,英子大方全盘倒豆子将事情讲给了我。英子是甘肃两当人,家境原来还好,她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年景不好,父母为几百斤粮食将她给到这家,队长儿子比她小几岁,比她个子低,她没看上他,自结婚到现在两人没说过话。两人同屋,同炕,互不来往,互不说话,互不接触,一个进屋一个立马就出门。</p><p class="ql-block"> 队长的儿子叫建建,初中刚毕业,十六七岁,是个稚气未脱,彬彬有礼,稳重踏实很不错的小男孩。我与他单独交谈,他怯怯讲:"这女孩是父亲看上的,身体好能挣工分,我自己没看上"。我问:"双方都不同意,怎领结婚证"建建讲:"双方没领结婚证,女方将人领来,男方请客,就算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我向队长讲述了双方的意见,问队长为何不给儿子领证,队长讲:"一是儿子年龄不够,怕公社不给领;二是农村都这样,请客吃饭就算结了,全队没一户领证的"我惊呆了,解放十多年深山村民不知婚姻法吗?队长讲:"是这里太穷,人都留不住,媳妇难找,更难留,有结婚证,人要走也没法"面对此景,我无语了。</p><p class="ql-block"> 队长为留住这媳妇,软硬全上,开始给买衣服,好吃好喝敬着,又请我来劝说。说实话,我真的没说什么话,因我心里不明白,不知该怎么说,我只是个传话筒。</p><p class="ql-block"> 敬着无效,队长来硬的了。连着两天没见建建和英子上工,听说将两人锁屋里,不让出门了。为此事我专门下山找队长谈了我的意见:儿子的婚姻,没领证是无效婚姻,要合法就去领证;婚姻要当事人愿意,包办硬逼是违法;每个人都有人身自由,限制自由也是违法。队长是明大理之人,满含泪水说这是没法的法。</p><p class="ql-block"> 我又叫人打开新房,只见一人坐床东一人坐床西,我劝两人和好,两人都不愿意。我又劝队长给他们时间处处再看,强扭的瓜不甜,捆绑不是一家人,顺其自然吧。可能我这身"国家干部"外衣威力大,也可能队长觉得我说的在理,队长很给面子,事态平息了,一切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突然一天,英子不见了,队长立即叫几个人多路寻找,人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村民有的说英子可能家里有了相好,有的说英子和四川瓦匠私奔了,有的说英子跟西安知青跑了。队长虽然没说我什么,但,我自己很自责,时常想,不放她出来,由队长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该是什么结局呢?我如果成熟点,明白婚姻是什么回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的做好双方工作,又会是什么结果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几十年心里一个结,见了马岭关人总会打听这家人过得如何?媳妇回来没?总有种没处理好此事,让队长人财两空的愧疚。很想知道英子健健的命运如何,家庭都幸福吗?</p><p class="ql-block"> 在马岭关大山的磨砺,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提高蜕变是别人的宽容大度,自己的成熟进步是别人的帮扶和成全,自己满脸笑容是众人的温暖,感谢一路相遇的人们。</p><p class="ql-block">一张白纸浓墨染,巍峨雄伟山绵绵。</p><p class="ql-block">古道驿站飘云间,深山老林有人烟。</p><p class="ql-block">刺棘丛生一颗草,昂首挺胸任风寒。</p><p class="ql-block">历经风雨见彩虹,涅槃重生花满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写于2022年6月端午节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在马家山当知青时,同学们到县城照相馆,纷纷身背背篼,怀抱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手拿镰刀,农民模样留影。</p> <p class="ql-block">曾经留下足印和美好回忆的群山峻岭。</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有人家,马岭关张财的家。</p> <p class="ql-block">张财带我去看望山里的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和社员一起摘苹果。凤县苹果因温差大,色泽美艳,果汁甘醇。张家窑,堡子山,王家坪等大队都建有苹果林场。(魏光远拍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农村合作医疗,社员吃的中药是自给自足,山里人挖药材。(柏雨果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公社党委委员丰岩大队支书董有陈(右侧没戴帽子)照片,他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他人品能力俱佳,是村干部中的佼佼者。(柏雨果拍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公社团委委员王家坪赤脚医生牛晓(中间背药包)游走村寨,热心服务村民,救死扶伤,医术逐步提高,由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中医医院知名中医外科专家,治疗乳腺增生堪称绝技。(柏雨果拍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曾帮我照看儿子的周家老大娘,是她帮我度过人生最艰难困苦日子。(柏雨果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