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都想看陈迩东先生的《闲话三分》了,记得前几年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品三国》时说过陈迩东先生的这本书,以后,去新华书店就多了一份牵挂,只是无缘遇见。在网上倒是看见了此书,二手书,封面上是关二爷全身披挂,座读《春秋》,旁边站着肩扛青龙刀的周仓,估计这本书出版的年代久了升值,一百多元,只好下单定购一本,谁知等了好多天也没有了动静,可能是店老板感觉划不来不发货,只好申请退单。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出版的《图书馆精选丛书》中有这本书,赶快下单买回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迩冬(1913-1990),原名钟瑶,号蕴庵,笔名:沈东,广西桂林人。193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主编多种杂志或副刊,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九纹龙》、新诗集《最初的失败》、历史剧《战台湾》、叙事诗《黑旗》与传记《李秀成传》等作品。1949年10月应聘为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转而从事学术研究。1954年10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苏轼诗选》、《苏轼词选》、《苏东坡诗词选》、《史记选注》、《韩愈诗选》及《宋词纵谈》、《它山室诗话》等,曾校注《拍案惊奇》,审订《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一辈学者都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们博闻强记,见解独到,此书32开本,一百多页,39篇文章短小精悍,主要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和陈寿《三国志》进行对比甄别,再阐明文学加工和历史真相,历史资料和出处随手拈来,文章论点论据翔实,亦文亦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后被清学者毛仑、毛宗岗父子改编修改,成为了现在流行的小说《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早读的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尊刘抑曹,但经过毛仑父子改编过的《三国演义》又强化了这一观点,如:先生在《由魏延说到子午谷》这篇文章中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之一的《刘玄德败走江陵》中的魏延描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span>,但毛仑父子尊刘抑曹,对刘备的蜀汉集团不利的人物都不喜欢,小说中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于是,毛仑父子就把魏延的相貌描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span>几个字删去,不允许有反骨的魏延像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准备烧死司马懿父子,顺便带上烧死魏延,但在《三国演义》中删去了这一故事情节,因为,偷偷的烧死魏延,有损诸葛亮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只挑打仗热闹的章节看,书中的许多细节还真没注意,多年以后再读市面上流行的《三国演义》,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读了先生的文章,这才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中还提到了魏延的“子午谷”计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span>可当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蜀汉集团已经失去了荆州,“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路实际上已经被堵死,攻守战略也因此也随之而改变,蜀汉集团北伐之路只有“益州出秦川”,况且,战争本来就带有赌博的性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划正是“奇谋”,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魏延请从子午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亮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奇兵也,”</span>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的策略呢?并由此得出结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以知祁山之师,非公初意。主闇而敌强,改图以为保蜀之计耳!”公盖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span>也就是说,诸葛亮自然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好计策,但诸葛亮有自己的苦衷,魏强蜀弱,再加上刘禅昏暗,蜀只能自保,但这些话又不能给魏延等人说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谋诸葛亮也只能不同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霸王孙策》《‘先帝虑汉贼不两立’质疑》中,先生有精彩的评论,他认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为后人附会之作,刘备一枭雄,无一矢加之于曹魏,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其次,诸葛亮一生谨慎,但在《后出师表》中有欠谨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span>因为孙策之有江东,并不是坐大的,孙策十八岁领兵,二十五岁平定江东,地盘是他东征西讨并了命打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219年(建安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最后兵败被孙权斩杀。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蜀汉集团没有任何官方记载,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多有议论,国学大师章太炎就说“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刘备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陈迩冬先生在《关羽爱戴高帽子》这篇文章中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奇怪的是益州方面,刘备、诸葛亮好像都在酣睡,关羽胜了,他们毫无接应增兵支援,败了竟不知道。关羽不正是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吗?却没有人“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分魏之。这是何等大事!刘备、诸葛亮君臣竟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任凭关羽“单干”,带着高帽子败亡,真不可解。</span>这个问题,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也有高论,他认为不是刘备、诸葛亮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不闻不问,而是蜀汉集团发展的太快了,刘备占领益州,紧接着又拿下汉中,蜀汉集团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之中,根本就没有想到关羽会败,而且败的是那样彻底。物极必反,从此以后蜀汉集团江河日下,一直到灭亡,蜀汉集团都在堵关二爷羽留下的窟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足一百年的三国历史或许是人们最熟悉的历史,鲁迅先生就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材料……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品读名家典籍,感悟名家思想,人生之大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