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前,诗词界两种韵並存,平水韵(词林正韵是平水韵的部分合并)和新韵(是对中华通韵的部分合并调整)。以唐朝时期某地语音为基础的平水韵倍受推崇。其实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才更有前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平水韵的天地有多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权威人士规定把平水韵当正宗,要求新韵标注。让人觉得平水韵市场很大。其实不然。它正在走向消亡。不同的韵系是因有些字的发声音调有异而分。离开了音调就无所谓韵了。现在大家都在用普通话读诗词,就算是循了平水韵的格律,也在发普通话之音。平水韵存在吗?它多存在于诗人的意识里。写平水韵者也没见按平水韵读。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诗词大会上都在用普通话读,读不出平水韵音调还叫什么平水韵,名存实亡。就如唱不出豫剧的腔调来,只有豫剧剧本,在用京腔唱,能叫豫剧吗?所以我说平水韵只存在于部分诗人的意识里。客观实在者寥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现在的平水韵是残缺不全的韵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韵者乃美好的声音。诗是用来吟的。其本质是声音,其灵魂是声音。平水韵最初是南宋人依唐人用韵情况在山西平水整理的一部韵书。。《平水韵》所规定的汉字音韵在元明清时期与实际语音已经脱节。很多单词的实际发音发生了变化,发展到现在,恐怕差别会更大。但韵书上的单词发音却被冻结了。还有一些字的古音已经被岁月埋葬,无从考究。所以说平水韵是残缺不全的音韵。“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每个字古音的确切发音,只能读出一个“构音”的“假声”。所以,如果读出来,一首用平水韵写成的诗一定是现代音和假古音的混合体,既不现代也不古老,不伦不类。”我们何必抱残守缺呢!失了声音的平水韵诗词乃文字游戏,不要也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平水韵的美打了折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朝诗人用平水韵写出来脍炙人口的诗,确实很美。但是我要说那已是打了折扣的美。因为没用平水韵吟诵。用普通话吟诵的结果是有“音差调错”现象:比如,“风细柳斜斜”斜字读xie,就不押韵了,不能朗朗上口,影响其美。再如,相约的约字,平水韵里是仄声读“药”音,相约读相“药”,约会读“药会”,怎么都觉得别扭。而用平声去读,便是仄处读了平声,影响了抑扬顿挫之美。那些不知道古音读法的字则只能用现代音读。再举例,如“迟”,在平水韵中,平声时读chi,意思是晚、缓、久;仄音时读zhi,意思是等待。我们读不出这zhi的音和调,岂不是影响了诗的和谐美?写的是合乎格律的诗,读出来失去了格律。这美岂不是大打折扣?我有时想,能穿越时空,到唐朝的某地去听那原汁原味的吟诵,该有多么美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瑕不掩瑜不是抱残守缺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尽管平水韵有残缺,按平水韵写的诗美感打了折扣,依然很美。有人把这美归功于平水韵,这是绝对错误的。那是格律的功劳。格律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是这些格律要求造就了诗词的音乐美,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如押韵,使之朗朗上口,平仄交错使之抑扬顿挫富于节奏。这与使用何韵系无关。更何况诗词的美“主要还是看它们的立意与构思,次则章法、句法,又次则修辞、炼字,最后才是格律、声律”。平水韵的残缺在声律里面,而且是个别少数字的读音上。因而瑕不掩瑜。不掩瑜但毕竟是瑕,不能做为保留的理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古诗词破格问题的释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统计,在唐诗三百首里收录的五绝五律里面竟多数破格律。作为“求正容变”的例证。我就想,求正是主流,容变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实在不能修改纳入格律才允变。怎么倒成了多数?现在我明白了,这与古音的丢失或改变有关。如果依据当时的古音就不会有那么多破格的。就像你用10进位的衡噐去度量16进位秤出的东西,无论几两都不够分量,只有整斤的才无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韵是发展变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语音具有地域性的差异,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语音也在不断融合中,随着时代的更替变迁,语音也在发展中。韵,自然也随之变迁发展。由最初的口语押韵,到归纳成193个韵部的切韵,再到195个韵部和204个韵部的唐韵,宋代的广韵206个……刘渊整理的平水韵是107个,原著失传,康熙时代又整理成现在的106个。每次整理多是以当时的官方语音为依据。时至今日,全国统一使用普通话,用韵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固步必自封,把脚步固定,停留在旧时代的平水韵,等于自己封闭了发展前途。有如任何人也阻挡不了水向东流,平水韵终将被淘汰,那只是时间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用韵走向统一是方向,是大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若文字不统一发音又各异,很难形成大一统的帝国,如同现在的欧州因发音不同形成了英语、法语、德语、奥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系再难溶成一国。我们从秦开始,统一了文字,促使各民族的大融合,形成强大的统一国家。虽改朝换代,这种融合一直发展着。这不能不说文字统一是重要的助推因素,从而使我们的文明成为世界唯一承传下来的文明。发展到现在,全国都说普通话,进一步消灭语音的差别。这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交流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智能化的发展,语音控制操作越来越广泛。统一的语音更是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全国各地学校学生都学普通话。方言的地盘越来越少(存在于老龄人群),语音已经基本统一了。统一是方向,是大势,诗词界有必要保留一个死角吗?能够永久保留吗?既没必要,也不可能。用韵也必然走向统一。我不知道在世界有几人能读出平水韵,但我相信在中国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地方语言,会逐渐被取代,那么会读平水韵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少。双轨终究要变成单轨。存在一段时间后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有扬有弃,做个促进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20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大声疾呼:救救格律诗!呼吁大家学习写格律诗,不要让祖国的这一瑰宝失传。现在格律诗苑已经繁花似锦。我们有幸成为传灯人群中一员。任何承传都是扬弃,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我们继承发扬格律诗的大美,同时摒弃那不合时代,不合趋势的陈旧的东西吧。做个顺应趋势发展的弄潮儿,万万不能逆流而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普通话已经普及的今天,用新韵才和谐,诗才会更美。新韵才是正道,才是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诗是给人读的。谁读?今人和后人读。不是古人读。弘扬传统文化是要服务于人民的,这也决定了要用今音吟今诗,今音诵今词。字是安静的声音,写诗词自然也要用今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助力诗词的用韵早日统一到新韵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关于曲的用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曲发源于金词,而金词是吸收大量北方俚歌俗调而成。盛行于北京,杭州两地,以北曲为演唱形式”。可见,散曲是以北方语音为土壤的。因为元代实行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以河南语为基础定了官方语。于是便有了“中原韵”。在实践中允许融入口语。这样就有了南曲和北曲。北曲就是融入了河北方言口语。这应该是很接近普通话的。然而,今天却要令其“纯化”,不得越平原韵一步。这是前进呢还是倒退?在文化历史长河中该给它什么位置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把“诗是平水韵,词是词林正韵,曲是中原韵”视为正统,不是在承传,而是复古。真正的承传是要在发展中承继。厚古薄今只会有碍于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