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

铜川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

<h5>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强调我们亟需通过改变政策和自身选择来推动变革,以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其有限的资源。<br><br><br><br>在联合国环境署的领导下,世界环境日自1974年以来于每年6月5日举办,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公共宣传平台。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庆祝世界环境日。</h5> <h5>为什么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br><br><br><br>“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口号。这一会议将可持续发展提上了全球议程,并设立了世界环境日。50年后的今天,瑞典将于6月2日-3日举办“斯德哥尔摩+50”国际会议,并将于6月5日主办世界环境日。 <br><br><br><br>我们面临哪三大环境危机?<br><br><br><br>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不断加剧气候变化、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污染和废弃物危机。所有这些问题相辅相成,严重危及地球的未来。<br><br><br><br>自然资源为大多数商品、服务和基础设施提供了基础,构成了支撑我们经济的根基所在。然而,线性的“取用—制造—弃置”模式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br><br><br></h5><h5><br>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约700万人早逝,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到约32亿人的福祉,气候危机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造成数以万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据估计,到2050年,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每年或导致多达2亿人流离失所,是当前人数的两倍。</h5><br> <h5>为何要即刻采取行动?<br><br><br><br>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大自然已进入“紧急模式”。为了在本世纪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我们必须确保在2030年前将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未来10年内,暴露在超过安全限值的空气污染中的人口比例将增加50%,而流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量到2040年将增加近2倍。 <br><br><br><br>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让“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及其所倡导的“践行可持续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br><br><br><br>要想实现《2030年议程》,各国需要掀起一场遍及全球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行动浪潮,推动实现后疫情时代的绿色复苏,同时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br><br><br><br>谁需要采取行动?<br><br><br><br>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2/3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助于我们实现40%-70%的温室气体减排。#只有一个地球 口号倡导大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变革,同时鼓励世界各地的每个人以可持续的方式健康生活、积极行动。</h5> <h5>政府应该怎么做?<br><br><br><br>我们赖以生存和谋取福祉的经济体系需要改革。政府必须对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惠益赋予财务价值,以便在政策和投资决策中优先考虑气候行动和环境保护。<br><br><br><br>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与循环经济战略相结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缓解气候变化,对健康和污染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并助力消除贫困——到2060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有望增长11%,高收入国家则增长4%。转向更可持续的模式还有助于减少多达25%的物质资源开采。<br><br><br><br>出台各项政策。如在各个层面减少塑料的使用;恢复退化的土地;推广富含植物的饮食;采取严格的空气质量管控措施;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生产,积极推广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等,以上只是列举出的部分例子。对气候治理和金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将是实现诸多目标的关键。<br><br><br><br>企业应该怎么做?<br><br><br><br>企业必须认识到,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稳定的气候支撑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行业。企业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决策的核心位置,并把重点放在新的商业模式上,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满足社会需求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支持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自然友好型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投资。企业也必须为已经锁定的气候变化做好准备;私营部门目前仅占气候适应投资总额的14%。<br><br><br><br>个人如何发挥影响力?<br><br><br><br>我们需要调整各种消费选择,例如,我们吃什么,如何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如何建造我们的住宅和工作场所,又如何为之供电、供暖或制冷。我们必须反思自身真正需要什么,尽可能地重复使用各种物品,并妥善加以处置,从而减少消耗量。<br><br><br><br>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挥积极作用,致力于提高公众的认识,并要求企业和政府作出改变。只有当人们试图撬动影响力和金融的杠杆时,我们才能推动实体机构去引领并实现我们所需要的大规模变革。</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