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2022.5)语文试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为例。 <b>【真题再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 轼</div>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②;云山摛③锦,朝露漙漙④。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br> 当时共客长安⑤,似二陆⑥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⑦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br><br>【注释】<br>①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br>②耿耿:明亮。<br>③摘(chī):舒展,铺陈。<br>④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br>⑤长安:代指宋都汴京。<br>⑥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人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br>⑦行藏:入世行道或出世隐居。<b><br></b></div>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br>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br>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br>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br>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br>16.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6分) <b>[参考答案] </b><div><b>15.</b> 选C。</div><div>[解析]“都表达了”错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三句,意为留用或是远离在于时势,行止、进退须由自己权衡,不妨袖起双手在清闲之处观看。此三句表达的是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b><br></b><div><b>16</b>.①上阕“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②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br> (一点三分,答出两点即可)</div></div> <b>【试题评价】</b><div>15选C没问题。但[解析]中对“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三句的理解稍有偏差。正解当为“是否让我当官固然是朝廷说了算,但是否愿意当官却是我自己说了算。现在( 我外放为官,既是朝廷的意思,又何尝不是我自己的追求。既然朝政不符合我的思想)我不妨袖起双手在清闲之处观看。”此三句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苏轼独立的人格,又何尝没有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b><br></b></div> 16.要求“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也就是要求写一段“驳论文”。<div> 驳论文一般可以从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方面批驳对方的观点。本题只给出了对方的观点,没有给出对方的论据和论证,所以学生只能批驳对方的观点。大致的思路是,苏轼的词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这首词的哪个地方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这首词是苏轼的词。这种“自说自话”的批驳难以形成真的“驳论”,只能算是文字游戏而已。</div><div>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的文坛泰斗,诗词创作大家、诗词理论专家。学生能想到的这些皮毛的东西他会不知道?他提出的观点会没理由?</div><div> 所以,这道题虽然有创新之意,却不能算成功之作。</div><div><br></div> 为了深入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元好问的“论证”引用过来:<div> <b>“野店鸡号”一篇,极害义理,不知谁所作,世人误为东坡,而小说家又以神宗之言实之,云神宗闻此词不能平,乃贬坡黄州,且言“教苏某闲处袖手,看朕与王安石治天下”。安常不能辨,复收之。集中如“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妙年。有胸中万卷,笔头千字,致君尧舜,此书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之句,其鄙俚浅近,叫呼衒鬻,殆市驵之雄,醉饱而后发之,虽鲁直家婢仆且羞道,而谓东坡作者,误矣。</b></div><div> (元好问《遗山文集》卷三十六《东坡乐府集选引》)</div> 可见,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理由有二:一是“极害义理”;而是“鄙俚浅近”。要是真的写驳论,必须批驳这两个分论点才行。<div> 这道题目缺少了必要的框架性信息,让学生根据“常识”自由发挥,这样的驳论真的是“凭空而论”,“无的放矢”。</div> 其实和这道题思路比较接近题目早就有过:<div>(2011湖南,7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暮西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 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div><br>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br>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b>解析:</b></div><div> 这首诗题为“春暮西园”,点明诗中所写是暮春之际的西园景色。开头两句写芳草绕着绿地,水面映着晴空,这春天的雨洗尽了天空,也扫荡着春色,现在是暮春了。作者描写的虽是暮春景色,但却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明丽的色彩、清澈的水波,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后面两句作者写道:也许你会感叹春花的凋谢,这不,邻家花朵给暮春的雨摧折得零落满地了,但西园的菜畦,菜花正香,蝶舞蜂狂,飞得正欢,这暮春时节,不也情趣盎然吗?作者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首小诗,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暮春之景的喜爱之情,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r><b>答案要点:</b></div><div>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br>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br>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br>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div><div>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br></div><div><br></div><div> 这道题在当年评价极低,被批评为“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其实,这倒真是一道有突破性的题目,拆了学生的答题支架,让学生自己走路,真的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只是当年太超前了一些,所以没有成为先驱,而是成了先烈。</div><div> 稍微调整一下题目,就会好很多。如:</div><div> 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br></div> 回到原题,如果完整引用了元好问的论述,学生写驳论的难度显然又大了一些,因为学生需要首先读懂元好问的论述,然后才能进行自己的论证。<div> 那么,较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提高本题的分值,作为一个微写作来考查,让学生的分值和难度、时间能大致对应。</div><div> 另外,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把16题原题改为:</div><div><b>16.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6分)<br></b></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