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小夫妻退掉了原来小吃部用房,重新选址,不出多日,装饰一新的“陆家锅店”在拉古乡东头路边鸣锣开业,专营砂锅炖牛肉,外加特色烙大饼。</h5> <h3><p></p></h3> 拉古满族乡是一个不显山水、名不经传的东北农村小镇,被划转辽宁省沈抚示范区管辖之前,曾隶属抚顺县和抚顺经济开发区。<br> 山林不茂盛,水土也欠丰美,但祖祖辈辈的拉古人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在那块以丘陵为主的田园上,繁衍生息,耕耘收获,村里人家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充实又幸福。<br> 拉古有点历史,境内发现过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青铜文化遗址,还留有战国时期的古长城和几处烽火台遗迹,清朝年间的“车老坟”被几代拉古人挂在嘴边,绘成了拉古的故事,流传至今。 还有,拉古还出了很多名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击落9架敌机的“空战英雄”赵宝桐,拉古赵家村就是英雄的故里。<br>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问津,微信看不到披露,抖音也很少有人去关注。<br> 拉古有点鲜为人知了。<br> 不过近年来,拉古乡一对年轻小夫妻的创业之路,成了有关热议拉古的话题,小夫妻和他们经营的饭馆俨然变成拉古的新地标,成了外地人感知拉古的舆论热点。<br> 39岁的陆海朋和小他7岁的妻子冯娟经营的“陆家锅店”,在拉古乡政府所在地拉古村东头,普通民居似的房屋依路而落,并不显眼。如果不了解此地,很难会有人驻足或进店就餐。然而就是这个没有经过雕琢、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乡村临街“门脸”,却让陆海朋和媳妇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也让整个拉古闻到了锅店特有的浓香。<br> <div> 几年的时间,一传十十传百,乡里乡外,就连城里人也都慕名而来,陆家锅店成了拉古的名片。<br></div> 说来很奇妙,拉古的陆家锅店里只摆放六张餐桌,餐厅简单的设计,简陋的摆放,体现了乡村饭馆的特点。三年前第一次进店就餐,我甚至想把迈进门槛的那只脚收回来,一刹那,我觉得锅店的环境不适合我的“身份”。但总听朋友给我讲陆家锅里的“筋头巴脑”,出于好奇,我还是随着同行的朋友围坐到桌边。<br> 左右环顾,心里琢磨,“这样规模和品质的农村餐馆咋能火得起来?真火,如果不是朋友提前预定,那天我还真吃不到陆家的风味。那天中午,六张桌之外,还有三拨人等在门口,等着“翻台”。 陆海朋家就在拉古村。从拉古中学毕业后,19岁的陆海朋离家去了临近的本溪市,先后在几家的餐馆打工。小伙子憨厚朴实,吃苦勤奋,受到饭店老板的喜爱,后来在一家肥牛火锅店当上部门经理,从服务员到餐厅管理,陆海朋学到了很多餐饮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br> 现在回想起在本溪的那些年,陆海朋还觉得是人生最大的收获期。无论做人做事,酒店里的形形色色,都让他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在肥牛锅店工作的时候,陆海朋认识了家住本溪小市的冯娟。起初,因为工作和年龄上的差异,陆海朋并没有过多注意眼前这个小女孩,反倒因为他是“头”,是领导,冯娟却格外的关注他。“敬重加喜欢”,多年以后冯娟还是说出了当时的感受和心里话。<br> 相识两年多以后,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陆海朋就把冯娟带回到拉古家里,像爸妈报喜。还没“过门”,但冯娟看到陆海朋家每天做豆腐、卖豆腐缺人手,就主动提出来“不回饭店,留下来卖豆腐”。 <br> 这举动虽然感人,但很吃辛苦。几天以后,拉古的大街小巷里多了一个女孩子清脆的叫卖声,拉古人眼前一亮。<br> 几个月以后,两个年轻人在拉古村的农家院举办了婚礼。 婚后,陆海朋一个人回到本溪继续工作,冯娟则在家里帮着公公婆婆打理豆腐坊。<br> 娶了媳妇的陆海朋一个人在他乡酒店里坐不住了,心总是留在老家、飞到冯娟身边,对酒店的工作没有了兴趣。<br> 半年多以后,陆海朋辞去本溪的工作,回到拉古。小夫妻商量在拉古街里开个小吃部,做自己的生意。<br> “那年是2012年的夏天”,冯娟记忆深刻。<br> 小夫妻在临街处花6000块钱租了一个40多平的小门市房,以米线小吃为主,然后增加了经营“筋头巴脑”的牛肉锅。“老公在锅店里干了10多年,很有经验,如果只做小吃,不干锅店可惜了。”冯娟说。<br> 小吃部刚一亮相拉古,立刻引来关注,生意火爆,牛肉锅更是供不应求。冯娟特别开心,全然不顾怀孕的身子,每天和丈夫在小吃部里演奏着“和谐号”锅碗瓢盆交响曲。冯娟回忆,那时小店的条件很艰苦,夏天还可以,到了冬天室内温度低,洗菜、刷碗手都冻坏了,好在左邻右舍的人都来捧场,让他们经营的很开心。 那段时间,由于条件的限制,夫妻俩的小吃部只是“墙里开花墙内香”,即便这样,还是点燃了把小店做大做强的激情。他们打起了开个专营锅店的主意。“这毕竟是自己的强项”,回忆当初的决策,陆海朋很欣喜。<br> 不久,小夫妻退掉了原来小吃部用房。重新选址,不出多日,装饰一新的“陆家锅店”在拉古乡东头路边鸣锣开业,专营砂锅炖牛肉,外加特色烙大饼。<br> 那以后,仅能摆放六张餐桌的“陆家锅店”几乎天天爆满。当地村民说:“吃这个锅实在,物美价廉。”一些外来顾客说:“原汁原味,好吃极了。”城里人打车到店里吃饭,给出的评价:“酒香不怕巷子深”。<br> 冯娟说:“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锅店每天要准备20几个锅的食材,有的打包带回家吃,有的错过就餐高峰时间再到店里来,我们尽量都满足大家。”“我们家是拉古最早开始外卖的饭店,只是不用‘外卖小哥’,都是登门取货。”说这话的时候冯娟很骄傲又很幽默。 <p class="ql-block"> 陆海朋讲了一件有趣的事,“锅店从开业那天就叫陆家锅店,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顾客到拉古以后都找‘筋头巴脑’,叫来叫去,‘筋头巴脑’比锅店名气还大了。”一位老顾客说,主要是喜欢吃他家砂锅里的牛肉和筋头巴脑,叫习惯了,就把锅店叫成了筋头巴脑。陆海朋说:“叫什么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愿意来、喜欢吃就行。”</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乐于守在农村老家经营个小饭馆?年纪轻轻,为什么不想走出大山去追求梦想、让青春更加华丽?为什么把创业的条件和标准选择的这么低调,又很执着?小小的锅店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我好奇,好多顾客也好奇。</p><p class="ql-block"> 当地村民评价这对小夫妻:“孝道、朴实、热情、善良”。</p><p class="ql-block"> 冯娟说:“嫁鸡随鸡,海朋不愿离开父母,我就得帮助照料公婆;如果离家太远去打拼,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我这个当妈的也舍不得。选择在家乡创业,虽然挣不到大钱,但足够养家糊口,而且全家可以天天过团圆的日子,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每次给孩子开家长会,那几个在南方城市打工的老同学家孩子,他们看着我的眼神儿,总让我鼻子酸溜溜的,孩子们想爸妈的心情全都刻在了脸上。”陆海朋说。“为了父母和孩子,我坚定地把创业的路铺设在家门口,与妻携手,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好追求。”</p><p class="ql-block"> 冯娟常跟身边人说,小小锅店能得到众人喜爱,关键是做好了品质。陆家锅店从经营的第一个锅开始,选择的食材都是质量最好的,端到餐桌上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这方面小夫妻从不含糊,所以,他们的锅店受到青睐、热捧。</p> 三年前,因为城里好多顾客经常慕名驱车到拉古陆家锅店,小两口动了心思,他们在离家最近的城区李石街里买了一处220多平的临街门市,办起了一个连锁店,开业至今,每天经营的依然红火。很多时候,不提前预定,即便锅店里有餐位,也吃不到锅店的“筋头巴脑”。冯娟说:“城里店每天就安排30个锅,预定完为止。” <br> 丈夫负责拉古店,媳妇管城里店。媳妇不会开车,也不愿学车,陆海朋每天接送。冯娟说:“每天卖完预定的锅仔以后,自己要早早回家陪孩子,辅导功课,玩游戏,帮公婆干些家务。很充实,也不觉得累。”<br> 了解陆家锅店的顾客都知道,他们还有个奇妙的现象,每年夏天孩子放暑假的时候,锅店要关门二个月。一是要陪孩子好好过个假期,二来冯娟还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回本溪娘家陪陪自己的父母。“钱不是一天挣的,不能把自己变成挣钱的工具,生活需要轻松愉快。”冯娟特别乐观。 这样的举措让很多同行不能理解,最好的季节却要关门放假,有点“不务正业”,顾客有时也跟着着急,甚至打电话催促他们早点营业。<br> 从开锅店之后,他们就一直坚持这样的“休假”制度,从没改变。<br> 这对年轻的夫妻扎根农村开辟创业之路,成了拉古乡里乡亲人热议的话题,村民纷纷给他们点赞,有的家长还动员远在外地创业务工的儿女也能回到家乡,学着陆海朋和冯娟的样子创业打拼,过幸福团圆的生活。<br> 看似陆海朋和妻子冯娟在经营着饭馆,实际上他们的创业之路已经给更多的拉古乡和城里一些年轻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最远的目标是理想,最近的距离是家的方向,别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土生金。<br> 一个乡村路边锅店能让城里人开车跑去解馋,又能引起众人热议和青睐,引发一个“筋头巴脑”现象,其背后有两串闪光的汗水印迹,但也有一个深深的思考。<br> 创业之路千万条,找准定位才是最好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