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编辑/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图片: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背景音乐:古筝曲</b></p> <p class="ql-block"><b> 早些年,偶得友人赠送两枚寿山印章石,当时很感新奇,便请人制一篆体与楷书,因不知其"珍贵",欣赏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前些天不经意间翻出来。稍加侵润把玩后,细腻脂润,妙雅奇趣的"寿山石"便大放异彩。欣喜之余,便又乘兴一鼓作气托行家友人在网上购得数款寿山石小雕品,虽不是什么精品,但摆在家中与我收藏的"瓷品"相映倒也别有一番雅趣。</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色彩斑斓,色界分明,晶莹,细腻,柔和,脂润,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2003年被确定为"六大国石"候选石之一。这可是"石坛"的最高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属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寿山村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b>。<b>它不仅是最好的印章石之一,更是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器皿及山水风光等造型艺术的最佳石材。</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分为高山、旗山与月洋三系。旧时行话说的"田坑、水坑、山坑",指的就是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涧中开出的矿石,因寿山石多产于田底,又多为黄色,故又称"田坑石"或"田黄石"。</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的石材质量普遍较小,就拿本篇中的寿山石雕刻来说,这些雕品看似很大,其实重量超过500克的都很少。一般重量达到30克就称成材,达到250克的既为大材,超过500克以上的就属超级材了。不过偶尔也会有几十几百千克甚至是以顿计的矿石出世。</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属叶腊石,其细密滑润,硬度较低,易于雕刻。因寿山石透明如"冻",似凝固的蜂蜜,故又称"寿山冻石"。</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冻石如脂,如蜡,如霞,如云,种类繁多,色彩各异,有黄色,腊黄色,白色,乳白色,灰白色,红色,鸡血红色,粉色,天蓝色及多种颜色分层及相间等。其色泽或浓或淡,或深或浅,色彩丰富,令人目不暇接。</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冻石分:田黄冻石,桃花冻石,英落冻石,荔枝冻石,牛角冻石,鱼脑冻石,天蓝冻石,水晶冻石,鸡血冻石,鳝草冻石,环冻石,豹冻石等数十种。</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寿山石具有"温润晶莹,光泽如脂,易于奏刀"的特性,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寿山石便已被列为雕刻的主要材料。</b></p> <p class="ql-block"><b> 早在元代,篆刻家们还以叶腊石为印材的时候,寿山石便被冠以"印石四宝"之首而登上了"大雅之堂"。</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加上明、清时期各代帝王将相们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了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至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自此,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的一种文化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印章古称"玺",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古今中外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古代的印章材料多以金、玉、铜及象牙为主。相传王冕以"花乳石"入印之后,便开启了印之先合。而真正让石材在"印坛"上广泛使用的当数明代艺人文彭了。</b></p> <p class="ql-block"><b> 文彭(1498一1573)中国明代篆刻家,他在偶然中发现"处州灯光冻"之后,文人治印之风便大兴,从而冲击并代替了传统的金、玉、铜及象牙制印材。</b></p> <p class="ql-block"><b> 南宋名臣、学者梁克家在他的《淳煕三山志》中曾写道: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由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b></p> <p class="ql-block"><b> 宋代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已经达到了可以供雅赏把玩的水平,于是也就逐渐开启了寿山石"收藏"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元代未期,有人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带动寿山石印纽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印纽,即"印鼻"或称"印首",它是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最初设置的目的就是在印章上部钻一小孔,为了印章系佩于身方便,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审美的时尚配戴装饰品。印纽虽小,但却让不少艺术家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他们以高超的技法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赋予"方寸以万种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寿山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之前就有,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火焚之后,在其故址上就挖掘发现了许多寿山石原石及雕品。</b></p> <p class="ql-block"><b> 资料记载,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曹学佺发现并开始收藏寿山石,至清代,收藏"寿山石热"在全国就如火如荼起来,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了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那时的寿山石中的田黄石珍贵之极,有"易金十倍"之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几位皇帝,他们都对寿山石情有独钟。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寿山石已纳入官府征税范围。因为当时出现的寿山石印章、印章纽饰、人物动物及金玉镶嵌的雕刻等,都已达到了非常精致完美多样的地步。</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最喜欢用寿山石制作印章的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皇帝拥有近千枚寿山石印章,现珍蔵于故宫博物院的《田黄三链章》就是较为重要的一枚。该印章由两根不粘不接的与原石一体的雕开链条连接起来的三枚印章组合。在当时条件下,其雕刻技艺的高超完美真可称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堪称国之魂宝。</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重量级的雕刻巨匠:杨璇与周彬。</b></p><p class="ql-block"><b> 杨璇,以雕刻印纽及人物而闻名,有"鬼斧神工"之美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擅长雕刻观音、罗汉、动物、场景及印纽而闻名。</b></p><p class="ql-block"><b> 周彬,擅长人物雕刻,尤其是精于印纽的制作,为清代初期"制作印章第一高手"之誉。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寿山石人物及印纽石雕作品多出自二人之手。</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初期,印章收藏之风极盛,一些专门收藏印章的藏家辈出,更以寿山石雕刻风行一时。寿山石洁静如玉,柔而易刻,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柒等著名书画家,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他们都珍蔵有不少寿山石私印。</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时期,福建出现了多位声名显赫的寿山石、青石雕刻大师,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方派"的代表人物郭懋介和"西门派"高手林清卿及陈可应、林文宝、林元珠、郑仁蛟、黄恒颂、周宝庭等众多名家。他们的寿山石雕品,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的雕刻作品虽然大都体量不大,但却是一项动脑用心费神的大工程。如本文中的寿山石雕作品,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少则数日,多则数月,有的甚至要经过一年或两年以上的一雕一刻的"千锤百炼"。</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及寿山石雕虽记载有年,但在当时关于寿山石的理论著作却很少,最早有关寿山石的理论著作当属清初的著名学者高兆所著的《观石录》了。</b></p> <p class="ql-block"><b> 高兆的《观石录》,全书仅2700余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分,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这本薄薄的《观石录》只是一种寿山石文化品说的杂感而已,难称"理论"。不过,它也曾被后人奉为"寿山石鉴赏文献第一篇"之誉。</b></p> <p class="ql-block"><b> 稍后,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所著《后观石录》,全书也只有3600多字。书中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或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了"山、水、田"三坑之说。此提法至今仍然普遍被人们所接受。</b></p> <p class="ql-block"><b> "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寿山石"双壁"。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书,书中一反高兆、毛奇龄二人"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了以产地命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接纳。</b></p> <p class="ql-block"><b> 所谓文化,狭气讲,就是文人对文化的介入,"前后观石录"的问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但"两录"充其量也只是带有欣赏性质的文化随笔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论著"应该是龚纶的《寿山石谱》,此书有一万余字,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收和雕治都作了比较系统地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奇的《寿山加印》、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宋珪的《寿山石志》、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纽印艺术》等著作相继问世。</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除此之外,历代名人墨客描写吟咏寿山石的诗句、散文等文学作品却不多,与其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无论是从数量或质量上也都是少得可怜。</b></p> <p class="ql-block"><b>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掀起了寿山石文化推广热潮。1984年,福州举办了"寿山石诗会",令一百多位海内外文人雅士与收藏家欢聚一堂,盛况空前。随即,一批又一批描述寿山石的专著、诗词、小说、杂谈,评论及报告文学等不同形式的寿山石文化现象聚然兴起,至此便拉开了寿山石热的大幕,让"寿山石文化"深深融进了百姓们的生活中。</b></p> <p class="ql-block"><b> 任何一种文化,不仅有它的文化现象与传承,更离不开与之"配套"的演义及传说,寿山石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天遗瑰宝留闽中》、 《仙人送棋子,陈长寿发大财》等古老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化",在"寿山石文化"长达1500多年历史长河中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遗瑰宝留闽中》</b></p><p class="ql-block"><b> 相传,寿山村一带的寿山美石是女娲撒下的。混沌初开,女娲氏炼石补好天后,在驾祥云遨游时,见到寿山巍巍,风光旖旎,寿溪水涓涓,景色清幽,也动了凡心。便把补天剩下的斑斓彩石撒了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女娲撒下的石头,落在良田沙滩中的有:花田石、黑田石、白田石及硬田石;落在溪水河流中的有溪蛋石、溪管石;被水冲进山洞中的彩石后来就成牛角冻、水晶冻、玛瑙冻及环冻等;而更多的彩石则是落在了连绵不断的山岗上和田野中。</b></p> <p class="ql-block"><b> 落在山岗及田野中的彩石,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寿山石品种,如:高山石、族降石、大山石、芙蓉石、杜棱石、牛蛋石、鹿目石、坑头田等宝石。因此,后来就有了这段《天遗瑰宝留闽中》之佳话传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凤凰彩卵留人间》</b></p><p class="ql-block"><b> 这又是一个"寿山石"的传奇故事。相传,在凤凰女神奉天帝之命出巡到福州的寿山时,一下就被这里"百里连亘、万山连绵"的寿山秀丽的景色吸引住了。</b></p> <p class="ql-block"><b> 凤凰女神降下云头,喝了几口金山的天泉水,又食用了猴山坡上的灵芝果,在寿山溪的清泉中沐浴嬉戏后,又到山林中溪水畔游玩到天黑之后,便枕着山峦酣然睡起觉来。</b></p> <p class="ql-block"><b> 当凤凰女神一觉醒来时天早已大亮,此时百鸟正朝她歌唱,山花也正为她怒放,而此时,她身上的羽毛也突然间变得异常的靓丽溢彩,体态也愈加地雍容华贵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看到如此情景,令她对寿山顿生无限爱意,离别之际,她依依不舍、离愁无限,她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这苍翠欲滴,峰峦挺秀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她便留下了无数枚自己的彩卵。而这些晶莹璀璨、五颜六色的彩蛋,到后来就变成了这些精美绝纶的"寿山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仙人送棋子,陈长寿发大财》</b></p><p class="ql-block"><b> 有这么一则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寿山原不叫寿山,是因为山下住着一个樵夫"陈长寿"而得名"寿山"。</b></p> <p class="ql-block"><b> 陈长寿从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山中有两位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便走向前去观看,一直看到中午仍兴致不减,一位老人见他很痴迷,便问:"年轻人,你也会下棋吗?"见陈长寿点头,另一位老者接到:"与我们下一局如何?"</b></p> <p class="ql-block"><b> 陈长寿也不推辞,便也蹲下身子下起棋来,那知二位老人都先后输给了他好几局。眼见太阳就要落山了,两位老者便起身道:"年轻人棋艺这么好,那我们就把这副棋子送给你吧。有了这副棋子,你以后就不用砍柴了。"说罢,二人化作一阵清风飘然而去。</b></p> <p class="ql-block"><b> 陈长寿见二位老人飘然而去,惊得目瞪口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他深知这是神仙眷顾,于是就用汗巾把棋子包了起来。不想一个不小心,汗巾一滑手,棋子便撒了一地。当他正想去捡时,那些棋子突然间变成了会发光的石头来。小石头乱滚乱飞,慢慢长成大石头,大石头又生出许多小石头,一会功夫,漫山遍野中都到处都有这种会发光的石头。</b></p> <p class="ql-block"><b> 陈长寿捡了一些石头后,就又用汗巾包起来下山了,回家后,陈长寿把事情叙说给妻子听,妻子一见这些石头,便惊喜道:"这可是宝石呀!这可是要卖很多钱呀!"自此,他们每天都要到山上捡一些石头,然后背到福州去卖,很快真就发了大才。故事到这里也不用再多说了。后来发了大财的陈长寿为当地人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人们为感谢陈长寿为当地人带来的"福气",就把这座山改名"寿山"。</b></p> <p class="ql-block"><b> 既然有关于寿山石来历的传说,也就自然有有关寿山石的故事。相传,清乾隆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帝赐给他一块腊黄色的石头与一个写有"福寿田"的扁额。乾隆帝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于是,便召集大巨们给自己"圆梦"。</b></p> <p class="ql-block"><b> 一位福建籍的大巨跪解道:玉皇大地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田地中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赐书中的"福寿田"三字。乾隆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b></p> <p class="ql-block"><b> 自此,每年吉旦之日,都要在祈年殿举行供奉"福田寿丰"的祭天活动,置一枚"福建寿山田黄石"在供案上,取"福、寿、田、丰"之吉兆,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使寿山石享有了其它任何宝石从末有的殊荣,给寿山石雕文化罩上了更加神密的光环。</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再讲一个关于寿山石能治病的故事:相传在元朝未年,天下大乱,安徽凤阳有一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战乱灾荒来到了福州寿山。在他饥寒交迫时又偏偏遇到了大雨,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便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农采掘寿山石的山洞中。</b></p> <p class="ql-block"><b> 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朱元璋也就在山洞中睡了三天,等到雨止天晴,他一骨碌爬起来时,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满身的疥疮竟然不治而愈?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他睡在了开采寿山石时留下的碎渣粉沫上,是寿山石的碎石粉沫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皇帝后,还专门派人到福州寿山开采寿山石。</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不仅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它还是一种深懂人心的灵物。无论是原石或是雕品,当人们观赏、把玩和收藏它时,它总让人从心理上有一种能排遣压力,化解烦躁之感觉,给人以沉静的氛围,让人清心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滋养一方好石,收获一方清静。在室内布置几方寿山石,不仅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营造一个温暖温馨舒服雅然的家庭环境,它还是一种用于"礼尚往来"的上好礼品。选一款寿山石作为赠礼,绝对会给亲人或朋友一种喜出望外的惊喜。</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凝结脂润,浓淡掩映,色彩丰富,细腻晶莹,它寓意着"长寿如山",代表着"坚定纯净"。寿山石在泥土中修身养性亿万年,让人们看到了它在大自然中无形的修行。"比石于德",它更代表着永不言败的精神与致真致美之爱情。</b></p> <p class="ql-block"><b> 寿山石,以它自然美之魅力,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雕刻高人。艺人们引发意念,融入情感,用心用刀,心摹手动,用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智慧,塑造出了无数个形神俱臻、妙雅奇趣、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珍品,淋漓尽致地运用石色石层的自然纹理,使一个个寿山石雕作品达到了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让没有生命的石头在拥有者的内心深处,变成了有灵性、有情感、有魅力、有内涵、能与之互通互动互纳互容的艺术精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8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8px;">2022年6月2日于河南舞阳贾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