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隐没到黑暗里去</p><p class="ql-block">【教学札记】</p><p class="ql-block">文/南窗慧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3年深秋的长沙街头,一个以拉板车谋生的32岁青年,给自己仰慕的作家周作人写了一封信,未曾想得到了热烈回应。回信中,周作人将一段霭理士的话,抄写给了这个憧憬文学的青年。这个年轻人,便是后来的出版家,曾任岳麓书社总编辑的钟叔河。</p> <p class="ql-block"> “在道德的世界上,我们自己是那光明使者……在一个短时间内,如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用了光明去照我们路程的周围的黑暗。正如古代火炬竞走……我们手里持炬,沿着道路奔向前去。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火炬递在他的手内,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p> <p class="ql-block"> 追逐光,成为光。</p> <p class="ql-block"> 周作人没有看错人。即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言获罪,被开除公职,文革期间身陷囹圄10年,钟叔河依然敢为人先。1986年,他编辑出版了《知堂书话》,这是建国后第一本署名周作人的新书。他乐观、自由、充满生命力,生命的火种,经由他编辑出版的系列著作,得以赓续相传。</p> <p class="ql-block"> 亦有星星火,作歌靠少年。</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前,旅次渝州,期间随朋友往泸州办事,途径江津,度娘搜得陈独秀故居,遂亲往瞻仰。鹤山坪石墙院,为当地士绅杨氏宅院,陈独秀借住于此,期间拒绝了蒋介石的高官厚禄之邀,也婉拒了周恩来的巨款资助,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三年。名为“独秀一生”的主题展览,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迥别于教科书的另外一面:铁骨铮铮、矢志不渝。世事流转,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已是多年后的事了,先生创党始为祖,论政终为先的精神气概,光而不耀。</p> <p class="ql-block"> 这种刚毅与英伟,在歌乐山渣滓洞阴暗潮湿牢房里江竹筠、小萝卜头们的脸上闪现过;在病榻之上,依然心怀“无穷的远方与无穷的人们”的鲁迅笔下流露过;在身居庙堂之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欧阳修心里升华过;在主政西北边疆期间,遍植“左公柳”,誓言改善恶劣环境的左宗棠脑海里萌发过。这种精神,在神州历史的长河里不绝如缕,草蛇灰线般或隐或显。显隐之间,俱是薪火。</p> <p class="ql-block"> 好的师者亦是传灯者,以道传人,辗转不绝。</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阐发的教育理念,既体现了师者的传道之责,也论及了学生本位的受业义务。老师的使命,是让学生以书致知、以学成人。</p> <p class="ql-block">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也好,还是蜡炬成灰之时,让自己隐没到黑暗里去,皆是师道的尊严与旨归。</p><p class="ql-block"> 记于6月2日,南窗灯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