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历史就是从老陕种麦开始,此说应不为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之先河。大秦统一六国,麦子立了头功。将士背着锅盔,打到哪,都饿不到肚子,秦军攻到广西,没了面,把当地稻谷磨成粉当成面食加工,就有了流传至今的米粉、螺蛳粉,不但满足了军需供给,也改进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p> <p class="ql-block"> 初到陕西,扑面而来又刻骨铭心的必然是这里的面食。锅盔辣子肉夹馍,油泼面、biangbiang面、臊子面……等等,多的连老陕自己都数不过来,就算活上100岁,也品不全陕西的面,更别说像我这样的外来户。陕西的面食到底有多少种,没人数得过来,没个哈数!</p><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做为一个外来户,之初并没有无面不欢的嗜好,米面谷粟、肉蛋果蔬结构均衡,不偏食。记得有一次组织市县局长到深圳集训,说好这一周大家尽享粤菜海鲜美食,好好换一下口味,提高一下味蕾档次。但仅仅三天,就有人提意见说吃不饱,想要咥面。嗨!丢不掉身上的麦芽味。</p><p class="ql-block"> 没料到落户仅十年,俺也成了真正的老陕,三天不咥面浑身上下都没劲,到外省出差,想面想到骨子里,回来就直奔面馆,美美咥一大碗油泼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育麦香,不由人咧!</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在西安东郊上军校时,每年六月初都要到白鹿原上帮老乡收麦,镰刀割过,总能把野兔聚拢到麦田深处,最后眼巴巴瞄着它们从跨下夺路而逃,留下一地缺憾。现如今机器一过,麦粒入仓,野兔野鸡与人争粮,人与自然愈发和谐。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自是有秦岭这一天然大水塔保驾护航,秋天撒把种子坐等来年收获,把人都闲哈了!</p> <p class="ql-block"> 工业化、城镇化,城郊的大片麦田变成了高楼大厦、工业园区,大部分农民也都成了产业工人,但是口粮一斤都不能少,面仍然要顿顿吃,进口小麦可解一时之需,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着自己产的粮食,这牵扯到国家战略安全,是我们的底线和红线,突破这个红线,有朝一日我们自己就会把自己逼入绝境,那真就日塌了!</p><p class="ql-block"> 俄乌之战打的火热,全欧洲都陷入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警钟可是敲得够响了。啧! </p> <p class="ql-block"> 农户种一亩麦子,正常年份收益五、六百元,这还不含人工费。到城里打个零工一天也能挣上一、二百甚至更多。因此,大家都外出务工,剩下的老幼妇孺在地里支撑或者干脆把承包的责任田流转租赁出去,更有的甚至撂荒。怎么办?怎样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脱贫攻坚实施的兜底保障政策真正解决了失能孤寡病残人员的脱贫救助,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救助典范为世界瞩目和赞叹。乡村振兴亦应对全体农民种植户实行兜底保障政策,即:建立粮食和主要农作物最低收购价国家、各级政府价格保护制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真正让我们的粮食生产安全起来,农民富裕起来。</p> <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在后稷教民耕种的土地上,今天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技术示范区,正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旱地小麦种植种业基地、示范基地、科研基地。在这里,代表世界领先技术的种子培育完全在实验室、在高精尖仪器中飞速遴选繁殖,今天的后稷人正把麦种播撒中北亚,香飘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陕西人,嘹咋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