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端午,寻味香包——传承家乡文化

晶儿

<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日端午节将近,过端午要有仪式感,除了吃粽子,还应该佩戴香囊。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小时候,快到端午节,妈妈总会买香料给我们做香包,用五颜六色的绸缎刺绣而成各种好看的实物。那时候针线活好点的家长,他们小孩身上总是挂着羡煞旁人的生肖,我妈不知道是受不了麻烦,还是她针线活真的不好,她给我们每年只绣大大小小的荷苞,尽管如此,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戴在身上,那也是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p> <p class="ql-block">  庆阳香包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p> <p class="ql-block">  香包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比方,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p> <p class="ql-block">  “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香包形式。这种形式的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2300多年。《黄帝内经》中的歧伯携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由此开创了“熏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后世流传不断。</p><p class="ql-block">“绌绌”又名藏针绣,是传统庆阳香包最有代表性种类,它“小不盈寸,大不充拳”,运用边角料就可以做出色彩鲜艳的“绌绌”,早年时逢端午戴在孩子肩膀或别在发髻,是孩子们兴奋不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既然是香包,这里面肯定要装上香料了,那么我们的五毒香包里装的是什么香料呢?这里面装的是苍术、白芷、艾叶、龙脑等中草药,散发浓郁的中草药香。</p><p class="ql-block">艾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国民神草”,古人认为端午节在门前挂艾草可以辟邪,听起来很玄乎,其实也没那么玄乎。古人没有显微镜,不知道病毒、细菌,中医统称为“邪气”现代试验证明燃烧艾草确实可以杀灭空气中的有害菌。古城香业的实验室每天都在做杀菌试验,可以直观地看到熏香之后培养皿上的菌落变少。所以,我们的香包中放了艾叶,不仅能杀菌,还能驱蚊哦。</p> <p class="ql-block">  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其实,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可以说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