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舜心吾孙:</p><p class="ql-block"> 扬州的五月适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兹神州一一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在扬州首展,我与你婆婆一并前往,记录并分享国家一级文物现场展品,如果以后有机会的的话,我带上你观展,或许你有兴趣。</p> <p class="ql-block"> 1400年前,位于河洛平原的洛阳城,在伊洛之水的千里碧波和浩浩荡荡的隋唐大运河滋润之下,成为了隋唐时期最为耀眼的中心。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三位历史人物——武则天、白居易和禅宗七世祖神会和尚,分别投射出千年古都风格迥异却又共融共生的承平盛世。</p><p class="ql-block">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的伊洛平原,背枕邙山,南滨洛水,长久以来便是华夏观念里的“天下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宜改洛阳宫为东都。 一——唐《建东都诏》</p><p class="ql-block"> 碧波滔滔数千里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勾连江海,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隋统一全国后纵览全局,营建全新的洛阳城与江都城,并开凿大运河,南北方两座重要都市由此紧密相联。</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以新洛阳城为交汇点,沟通神州南北,通达五湖江海。此时洛阳不仅是碧波千里大运河的核心都会,更是整个东亚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公元7一9世纪世界上最为璀璨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隋唐统治者们在此挥斥方道,营建出壮丽的宫阙都市。百姓平民兢兢业业,追求着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诗人和艺术家尽情地绘就不朽的篇章,西亚来的胡商增添了市井的喧闹,而寄托虔诚的造像艺术在龙门石窟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伊洛之水的滋润,使得洛阳城绮丽巍峨,繁花似锦。</p><p class="ql-block"> 神都官阙一一一全新的洛阳城,始建于隋代大业元年(605)。随着大运河贯通南北动脉的功用日益凸显,唐高宗至武周时期,洛阳城跃升成为“东都”乃至“神都”。在前代基础上,官与园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改建和扩建。洛阳城就此步人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了三百年的繁盛图卷。</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大运河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2021年6月16日,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旨在全面反映运河文化,解读运河历史,弘扬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并着力展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运河两岸民众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为更好地反映大运河流域沿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以及运河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图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策划推出了“运河城市”系列特展。</p><p class="ql-block"> 洛阳曾是大运河的中心,也是隋唐两代的盛世神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都市之一。汇聚于洛阳城的浩浩运河水,流淌的不仅仅是华夏三百余年的繁盛,更是深远影响到整个东亚乃至人类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西来为看秦山雪,东去缘求洛苑春。</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大唐的东都洛阳新城摒弃了洛河中下游的汉魏故城、重新选址于洛阳盆地地势更高儿的酒端这里山川形胜、且正居大唐版图的中心:大运河貫穿其间、可纵横通达于四方。唐显庆二年(657)十二月、高宗正式下疆改洛限馆为东都、洛阳实际上已经成为唐政治与文化的新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偃师商城博物馆等考古所与博物馆相关机构鼎力支持与慷慨赞助,方才有了如今的华彩呈现。</p><p class="ql-block"> 兹游观展,您将领略到唐代洛阳城巍峨壮丽的官阙楼阁,依傍运河的都市繁华,万里迢迢的胡人商客,气度与瑰丽完美结合的佛像艺术……</p><p class="ql-block">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升仙太子碑拓片,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p><p class="ql-block"> 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p> <p class="ql-block"> 石摩羯首,边长120厘来,宽53厘米,高70厘米。</p><p class="ql-block"> 1977-1980年河 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宫城内西区天堂遗址出土,藏洛阳博物馆。摩羯称谓和形象源自古印度,梵语为海中能吞噬一切的人鱼。天堂是垂供四年(488)兴建的大型礼佛建筑,内部伫立有巨大的漆夹纻佛像。在落成七年后的证长元作(695)正堂与明堂一同被人火处毁,考占发掘证实天堂原是以方形台为基础的高大圆形建筑,蕴含了是唐人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铺首两枚呈六瓣花形,正中有穿过铺首铆接石门的锁环,发现时铜锁依然紧扣在锁环上。这套鎏金铺首、铜锁尺寸硕大,是当</p><p class="ql-block">时宫中的实用器具。</p><p class="ql-block"> 铜鱼符盛唐长4.9厘米,宽1.8厘米2008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南新区香山路唐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鱼符制度始于隋朝,符身通常作一分为的鱼形,是人官合符检验的通行凭证。初为木质,唐后按等级分为玉、金、铜质,五品以上官员方可戴。</p><p class="ql-block"> 司驭寺原称太仆寺,龙朔二年(662)改为司驭寺,咸亨元年(670)复旧。司驭少卿为司驭寺副官,从四品上,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车马、牧场等相关事宜。</p>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繁华离不开水的滋润。碧波荡漾的伊河与洛河穿城而过,如同城市的血脉,为东都洛阳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水光山色。重重官苑内,九洲池畔、上阳官前,曾有闲适的亲贵胄、雍容的贵妇仕女踱步流连。他们的典雅和自信,传递出洛阳城带给整个神州的时尚气息。</p> <p class="ql-block"> 石经幢残块发现时,倒塌在宅院南部园林的水池引冰口处,这里便是白居易诗词中常常提及的“南园水池”。</p><p class="ql-block"> 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于东都洛阳履道坊宅院中,正式开启了晚年生活。但大和五年(831),独子天亡、朋友元稹病逝,对白居易打击巨大。自此以后,他潜心研经、参禅论道,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依据题记内容和出土地点,该经幢建造于大和九年(835)。秀美的小楷文字由白居易亲手书写,无疑是当年由其亲自规划建造的供养物,也是他晚年佛教信仰、思想生活的实证。因此,这件石经幢不啻为一件与白居易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大运河贯通南北动脉功用的日益凸显,洛阳成为运河的中心城市。彼时的洛阳城,十条大街纵横,将城区分为103个里坊,东西贯穿城区的洛河,如同天汉在人间的投影。这里曾是白居易的家园,更是每一个洛阳人的生息之地。茶和酒、香与花,诗人们的吟唱与笔墨、佳人帔帛上点缀的碎花。这就是东都洛阳,丰腴的生活气息与高雅的艺术氛围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洛阳陌上春常在,惜别今来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洛阳春》</p> <p class="ql-block"> 齐国太夫人吴氏,是中晚唐时期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的妻子,也是继任者王承宗的母亲.吴氏生活的时代正处于 王氏家族的鼎盛阶段,其墓中出土了许多煎茶、饮茶器。如用于研磨茶饼的玉擂钵和绶带纹银括钵、煮茶的长柄带盖银铛、烹煮热汤水的提梁银釜、置物的鹅首柄银台等器具除茶器外,齐国太夫人墓中还发现诸多金银和玉石的女性装饰物,足可显示出该时期节度使家族堪比</p><p class="ql-block">室的奢华生活。</p><p class="ql-block"> 盛唐以后,上至是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以饮茶为时尚,文人雅士更是写下了大量与茶相关的诗篇。唐人的茶以茶饼的形式运输、存茶饼是用春天采摘的新鲜茶叶添加香料蒸青后压制成饼,饮用前需在火上炙烤,以散发茶香,进而用茶白、茶钵、碾轮细致研磨,人茶碗后,再以“煎法”或“点茶法”泡制茶汤饮用因此唐代茶具种类也颇为繁杂,包括白、钵、碾、铛、碗、杯、盏托.瓶、渣斗等,据陆洲茶经)记载可达十余种。</p> <p class="ql-block">嵌宝花坠水晶项链</p><p class="ql-block"> 这串项饰出土时因丝线朽烂而散乱,现根据发现方位复原项饰以水晶申珠为主体,临近下端以青金石做主味,再分出两道同样材质的珠串流苏,下端分别坠着带有金萼托的红玉髓花蕊;又以青金石硅主珠为中心,两側同样坠着萼托,并嵌青金石以及绿松石的花蕊据文献记载,水品又称“水玉”或“水精”,优质水品的产地在中亚诸国及西亚的波斯。据此可推测,这些水品中珠,如同项链上点级的青金石、红玉髓和绿松石样,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异域珍宝受佛教艺术装饰的影响,用丝线串联珠子面成的项链称为“项喫”或“珠璎”。</p> <p class="ql-block">龙纹八出镜</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龙纹钢镜的鼎盛时期,龙身多采取用高浮雕技艺,气势恢宏,立体生动,富动感与张力,彩显出豪近气象.时有龙护老人倒铸镜歌)。以分野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赞许镜上龙纹.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曾提及扬州长使于每年五月五日督造“江心镜”、其镜“背有九条飞天龙”,因尺寸大,工艺精、寓愈深远,成为扬州进奉宫的页物,故又被称为“天子镜”。</p><p class="ql-block">盛唐一一一直径20.8厘</p><p class="ql-block">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北窑庞家沟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大马一一一唐景龙三年(709年)</p><p class="ql-block">长74厘米,宽22.8厘米,高73.1厘米</p><p class="ql-block"> 1981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东山陆胡州大首领安菩夫妇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唐人爱马,无论是武土还是文人,甚至女性都热衷于各类马上运动,这也与唐朝政府为国防和生产重视发展马政有关。从唐太宗开始引进良种,并在陇右兴办牧场、建立中央马政机构,到唐玄宗时提倡全国公私养马,唐代马匹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因此马成为唐三彩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力量和气度完美结合的骏马,已成为盛唐时期重要的符号表达。</p> <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女性清秀的体态继承了初唐以来纤美的风尚尺度。唐中宗时期,女性装束风格仍保留了武周晚期颀长明艳的遗风,女士们所追捧的依然是纤细婀娜、大度外放的美学风尚。</p><p class="ql-block"> 不过,随着贵族女性逐渐远离政治舞台,以丰腴为美的开元、天宝时代来临了。</p> <p class="ql-block">彩绘舞马俑一一一盛唐 马高56厘米</p><p class="ql-block">人高39厘米</p><p class="ql-block">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十五工程局小学唐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舞马又称牒马,是经过特殊训练,能够伴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的特殊马匹。盛唐时期宫廷流行舞马表演,至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帝生日)都会在长安兴庆宫广场前组织声势浩大的舞马节目助兴。三十匹披挂锦绣、悬挂珠玉和金铃的雄健骏马在拢马人的引领下,伴随羯鼓击点声登堂,进而在《倾杯乐冲拜舞》曲终时集体口衔酒杯向帝祝寿。</p> <p class="ql-block">三彩马越女俑一一一唐垂拱三年(687)十月</p><p class="ql-block">长33-38厘米,宽12一14厘米,高36-39厘米</p><p class="ql-block"> 2011年河南省洛阳市王雄诞妻魏夫人墓出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马毬是骑在马上用长杆击毬的一项运动,所以又称“打毬”“击球”“击鞠”,唐时上至宫,下至民间,甚至偏远的军镇边关都会建有马毬场。唐代官方与民间大量养马,为马毬兴起和流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而马上的技艺也是军事化练里的重要内容,因此马毬运动不仅是风驰电掣中骑手勇气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智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彰显。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风尚,让马毬在唐朝成为贵族与平民争相追逐的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大运河,洛阳城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彼时世界的中心之一。伴随着丝路的驼铃声,追寻着东方富庶的胡商纷至沓来,洛阳城以恢宏繁盛的气度敞开胸怀,给予这些异乡人包容和机遇。他们不断为中原带来异乡的特产和珍宝,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多元的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骆驼、胡人俑一一一唐景龙三年709年</p><p class="ql-block">骆驼高89厘米、胡人高67厘米</p><p class="ql-block"> 1981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东山陆胡州大首领安菩夫妇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骆驼 、胡人俑是华夏文化包容开的直观呈现。也是连接东西方重要通逍一丝之路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唐代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朋人可以在唐地经商,此至能担任政中的文、武高价,他们中的大部分为大的繁荣隐定做出了重要页献。在洛阳、长安等都会里坊中,居住着为数众多的胡人团体,其中应该有不少奔波于东西方商路上的胡人商旅。盛唐正是因为秉持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观念,才会们繁盛华夏的蓬勃与朝气。</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一一一盛唐 高38厘米</p><p class="ql-block">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唐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安菩夫妇墓白瓷</p><p class="ql-block">唐景龙三年(709)十月</p><p class="ql-block">口径8厘米、腹径14厘米、高13径米</p><p class="ql-block">口径8厘米、腹径12厘米、高23厘米</p><p class="ql-block">1981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东山陆胡州大首领安菩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组白瓷属于盛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从胎质和釉色来看,为巩县窑制品。安菩祖先是中亚“昭武九姓”的安国人,唐朝初年安父携妻子儿女来到中国。夫人何氏祖先为何国人,他们夫妇都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来到中原后均以国为汉姓。安菩家族久居汉地,在长安、洛阳间活动频繁,日常生活已深受汉文化影响。墓中出土的各类实用器具,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人华粟特家庭在唐代洛阳的日常起居。</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 郭虚已墓志拓片</p><p class="ql-block">唐天宝九年(750)</p><p class="ql-block">1997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郭虚己墓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原墓志边长104-106厘米,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1150字,有浅线界格,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墓志的主人郭虚己出自豪族太原郭氏,是开元至天宝年间镇守西北、西南边陲的重要将领,墓志从文献史料方面弥补了唐史,也为我们生动记述了这位将领戎马壮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志文写于天宝八年(749)六月至九年(750)五月间,此时颜真卿正在长安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年41岁,这件书法当属他的中年作品。其与开元二十九年(741)圧琳墓志、天宝六年(747)罗婉顺墓志和天宝十一年752的多宝塔碑》起,完整地勾勒出颜氏书法风格的动态形成过程。书写郭虚己墓志时,颜真卿正不断摸索、创新,试图建立自己书风,字体正处于走向成熟“颜体”的关键阶段。全篇楷书工整大气,略显瘦劲,文笔气度点画如铸且秀美婉丽,反映出盛唐时期书法风气承接初唐以来“风骨神采”为主的审美格调。颜体承褚遂良笔法,又融人篆瘤的圆浑,饱满又不失筋骨的风格,也淋漓地表现出颜氏刚直浩然的豪迈天性。</p> <p class="ql-block">张旭书龙门县尉严仁墓志</p><p class="ql-block">唐天天宝元年(742)十二月</p><p class="ql-block">盖边长3厘米%55厘米,老边长52.5理米。厚12厘米</p><p class="ql-block">1992年河南省络阳市惬师严仁墓出土惬师商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墓志楷书,计21行,满行21字,共430字,据志文记载,撰文者为邓州内织今河南内乡县令张万顷,书写者是著名书法家张旭。</p><p class="ql-block">墓志主人是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严仁,时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尉。严仁.张万顷、张旭三人同为吴椰人,都是通过大运河一路北航,在中原洛阳打拼的乡人,反映出客居中原的南方上人的生活。交友状况,以及他们之间质朴真挚的同乡情谊。</p><p class="ql-block">《严仁墓志》是张旭目前唯一存世的楷书真迹,张旭虽以草书著称,其楷书也颇为出众。志面所镌张旭书法,点画清晰,结体严整,笔意间多与颜真卿楷书相契合。虽字体大小有别。但结体宽绰平稳,用笔雄健老练,挥洒硕然天放,加之通篇行笔酣畅淋漓,饱含着张旭对友人的深情眷恋。</p> <p class="ql-block">田府君夫人王氏墨书砖墓志</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三年(754)</p><p class="ql-block">边长30.7-31厘米.厚5.7厘来</p><p class="ql-block">2007年河府省洛阳市洛南新区唐袋出上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落志为墨笔行书,14行,满行16字,共218字,除部分文字漫逃不清,大部分字迹依然清晰可读。落主田火人王 出自附唐著名高门太原王氏,夫家为今河北定州市川府君。</p><p class="ql-block">服书接山书写者以砖为纸择毫于传而 、音韵连贯、一气呵成。较通常所见镌刻的石志 而言,墨墓志显然更能呈现出法书洲墨浓淡、笔触势态的精妙。</p><p class="ql-block">该志文宇形偏圆润,整体结构工整,书风牧自二王书法。该落志书于于天宝十三作(754)正月至月间,时已是盛斯晚川,书法对人风的影响犹在。</p> <p class="ql-block"> 心灵的慰籍,经历了数百年融合,佛教各种不同的宗派,在此如莲花般灿灿烂盛开,寄托着唐代洛阳人的精神追求。上至亲贵胃,下至普通百姓,同一座城市中,对国家、百姓的虔诚祝愿与希望,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伊阙佛龛,在繁荣富足的洛阳城,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铜石造像雕刻艺术,受到善男信女的广泛支持和推崇。也正是在此时,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断壁摩崖上,石窟的开凿如火如荼,龙门石窟迎来了佛教造像艺术最盛大的时代。斧凿与青石碰撞出的铿锵叮当,在虔诚的信徒们顶礼膜拜中,成就了洛阳城留给世人千姿万彩中的另一抹绚烂。</p> <p class="ql-block"> 伊阙佛龛碑拓片,唐观十五年(64I)</p><p class="ql-block"> 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p><p class="ql-block"> 《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两者功用相同,都是为歌功颂的。但在创作时条件不同,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它们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摩崖书风。</p> <p class="ql-block"> 水滴玉粼粼,龙门秋胜春。</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p> <p class="ql-block"> 千邻峭壁,佛龛千万重的龙门石窟,是唐代洛阳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历经千年,依然矗立在伊河两岸。这里是隋唐雕塑造像艺术的宝库,也是书法艺术的海洋。虔诚的唐人用一刀一凿为后世留下的瑰宝,展现出他们的雍容华贵与博大自信。</p> <p class="ql-block"> “大唐东都弘圣寺真坚”石经幢</p><p class="ql-block"> 唐兴元元年(784)</p><p class="ql-block">幢面宽12-14厘米,直径54厘米,高152厘米</p><p class="ql-block">龙门文物保管所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附近</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经幢为竖八棱柱形,柱体上端为扁圆形柱头,柱头顶部有榫头,幢身八面均刻文字,每面正书6一7行,满行60字,楷体,部分文字漫患不清。幢文内容为勵宾国沙门佛陀波利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后附刻真坚大师行状文及建幢缘由。据内容可知,此幢是大唐东都弘圣寺故临坛大德真坚敬造尊胜陀罗尼石幢,以记迁谢。</p> <p class="ql-block">李夫人碑</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744)</p><p class="ql-block">碑身宽34厘米,厚11厘米,高19.5厘米</p><p class="ql-block">1985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出上龙门石东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安思泰石塔 武周</p><p class="ql-block">宽40厘米,厚37厘米,高164.5厘*</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北原出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石塔为阁楼式方形塔,龛下题记为“清信佛弟子安思泰一心供养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其余三面分别刻大周浮图铭并序》、《佛说续命经》及“先祖坟莹题记”。据铭文内容可知,此塔为粟特人安思泰为先祖所造,起到祈福、护佑之意。此石塔铭文内容完整丰富,对研究唐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惠简洞是位于龙门西中段的一个中型洞窟,于成亨四年673年完工。该窟为敞口单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造一佛二菩萨弟子。主佛为弥勒佛,神态沉静庄严。主佛两侧弟子神态平和。左右两菩萨衣饰华丽,身姿娜。</p><p class="ql-block"> 功德主惠简法师,在惠简洞完工的几年后又参与了奉先寺的营造。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及其胁侍弟子与此窟主佛、弟子的面貌神的颇为相似,基于此,惠简洞也被后人称为“小奉先寺”。惠简洞不仅在造像艺术上展现了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也体现出弥勒信仰鲜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罗汉像</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东山最大的洞窟,约开凿于武周时期。窟南、北、东三壁下方,浮雕有29尊高约1.8米的罗汉像,几乎与真人等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29尊罗汉历代法宝记冲所载“西国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的二十九代传法罗汉。作为龙门石窟中一个大型禅窟内的雕塑,看经寺造像不仅是禅宗传承的世系表,更是极具艺术价值的遗存,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高浮雕罗汉群,堪称我国石窟造像中难得一见</p><p class="ql-block">的妙品。</p> <p class="ql-block">浮雕摩诃迦叶石像 盛唐</p><p class="ql-block">宽56厘米,高5厘米</p><p class="ql-block">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门石窟东山看经寺南壁第一尊。 龙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原为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第2194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罗汉一佛弟子迦叶像,1936-1940年间被盗,200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将造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际合作東道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造像为高浮雕,现仅存腰部以上部分。雕刻精细传神,成功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苦行僧形象,完美展现了迦坚毅持重、沉着通达的独特个性。</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武则天已在朝野内外集聚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她与高僧大德的交往及对佛教扶持,更为她赢得了僧俗信众的广泛支持。万佛洞就是由唐代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主持开凿的,她们的这一行为也影响了社会上一大批女性,所以万佛洞周围集中分布了众多女性功德主所开凿的佛龛。</p><p class="ql-block">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p><p class="ql-block">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p> <p class="ql-block">半跏趺坐菩萨石像 盛唐</p><p class="ql-block">宽34.5厘来,厚34.5厘来,高71厘米</p><p class="ql-block">2000年河南省洛阳市门石窟奉先寺遗址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菩萨面相丰圆饱满,神情恬静安详。肌体丰腆,姿态闲适。该造像在雕刻技术上非常成熟,显示了盛唐菩萨造像精美艳丽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力士像 盛唐</p><p class="ql-block">宽54厘米,厚26.5厘米,高136厘米</p><p class="ql-block">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工程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力士像保存完整。其后部与山石相连.此造像将刚阳强健的力量之美与裙角飞扬的柔和轻曼完美结合起来,既彰显了力士勇猛无畏的精神气质、又表现了唐代石刻刻匠师丰富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宝冠佛石造像 盛唐</p><p class="ql-block">像宽162厘米,厚104厘米,高239厘米</p><p class="ql-block">坐宽168厘米,厚121厘米,高87厘米</p><p class="ql-block">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该石像坐佛与佛座分别雕凿成形。坐佛面相丰润,嘴角略含笑意。颈部饱满柔软,戴尖环状项圈。宽肩细腰,挺胸鼓腹,袈裟祖右披覆,右肩、臂裸露,右上臂戴花形臂钏。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双足仰掌出露,施降魔成道印。</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洛阳城,曾绽放出彼时最辉煌、最耀眼的光,往事已越千年,今天的洛阳城却依然承载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心底最深处、最绚烂的梦,此时的神州大地,风光正好!</p> <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的不知不觉,让我流连忘返,饭点丢在脑勺后,内心感慨是值得。</p><p class="ql-block"> 洛阳,我们祖孙相约,一起走的伊洛河,浸透中兹。你说呢,舜心。</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外公 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