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帧照片叙写了相隔55年的青春记忆,那时我们正年轻,20岁上下,我们是油画系同班同学。</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卡拉OK,甚至连录音机也未时兴。课余生活相对贫乏。那时住校,学校虽成立合唱队、民乐队,但平时排练不多。学美术的同学喜爱音乐的倒也不少,各个教室,时而会飘出歌声、琴声和笛声。景山和周凯常在油画系教室里练琴,他俩很正规,完全按照五线谱的要求进行排练,当时他俩已经拉得相当不错,《海顿小夜曲》、《新疆之春》、《如歌的行板》等优美的旋律常在油画系教室里回荡。当年,我担任学生会文娱部工作,学校的民族乐器几乎都是我去采购的。我自小学拉二胡,课余时分常与《良霄》、《光明行》、《二泉映月》等乐曲为伴,自得其乐。我和朱德贤也喜欢小提琴,我们都把琴带到学校,兴来时也"解解馋",拉上一曲,不过,我和朱德贤未下苦功,祗是拉拉歌曲而已。一日兴起,我提议四个同学一起来个四重奏,当时我选了一首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为了丰富音乐,我学写了几个简单的声部,四把小提琴,各就各位,乐曲响起,倒也悦耳,着实自我陶醉了一番,留下了几幅珍贵的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2007年7月5日,四个"提琴手",在时隔45年后,相约寒舍相聚,那年我们都已六十开外了,叙谈很暖心,唤起了学生时代的点滴回忆:从韬奋楼油画系教室,谈到金山搞"四清",从在校睡上下铺、谈到下乡睡稻草床,谈到吃"光荣菜"吃烂糊面,也谈到了"文革"……我们经历了丰富的人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24日,晴朗的一天,我们再次相聚,五位发小:周凯、夏葆元、李醉、魏景山、朱德贤。那天来一个"历史重演",我借了两把小提琴,连同自己的两把,每人各持一把,依黑白照片位置站立,摆好造型,由葆元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整整五十五年,老同学的情谊巳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五十五年啊,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衹是弹指一挥,但对人生来说,是多么的漫长!我们从莘莘学子到古稀老人,走过多少艰难的岁月,经历多少运动的洗礼,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在这55年中,不少老同学相继过世,真是不堪回首。今天,我们都还健在,应该感到庆幸。我们虽入老年,但老而弥坚,依然唤发出青春的活力,心态依然年轻:葆元、景山老当益壮,近年来多次举办画展,展示近年的精品力作,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葆元至今写生激情不改当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寒!</p><p class="ql-block">景山还亮相了他的雕塑作品,人物造型之精准,动态之生动,真让人叫绝!周凯是深圳画院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退休后笔耕不缀,连续出版多本画集,最近出版的《纵目天容》大型画集,传统笔墨精到,极显功力!引起业内高度关注!朱德贤教授退休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多才多艺,除了精于油画,设计上亦颇有建树,11届北京亚运会会徽设计,在全国数以千计的稿件中夺得头魁!</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青春不再,只留下难忘的记忆。我们上海美专油画系的老同学,都已年过七旬,但还活跃在画坛上,在洒满鲜花的阳光路上,我们漫步前行。</p><p class="ql-block"> 李醉(2017年于西郊《醉歌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