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一、</strong>形式构成练习要敢于做,学习的时候要大胆尝试。举例子说,学帖要雅,就要让它雅到家。艺术学习,就是要向两极发展,就是要“过”,走到极端。只有知道“过”,才知道退回来的尺度。不向两极发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间的那个点,不是不偏不倚,凡而是两极发展的宽度。两个方向都经过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点。艺术家的素质中,胆量也很重要。书法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有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有点像疯子,哲学家就是要动摇已经存在的哲学,总是觉得“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才能有更新的思想。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往往都是对当时的审美有突破性的发展,有的甚至不被当世所认可接受。</h3></br><h3> <h3><strong>二、</strong>变形,就是要变,而且要找到自己区别于别人的度,而不仅仅是“像”。变形是为自己的个性选择做铺垫的,是寻找新的发挥空间。按照这种秩序、原理,去寻找到一种适合的、距离字帖远近最好的方法去处理,那么自己的个性,即“产品独创性”就出来了。练习,就是要造作,按套路出招,可能刚开始比较机械,但慢慢的就流畅了。流畅只是时间问题。时间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勤奋就可以了。初级变形,则强度要够,这样才看得清楚,之后再去排序,做自然。我们现在学书法,有的一开始就强调书写性,这往往和技术学习背道而驰。书写性容易形成习惯,很难改。</h3></br><h3><strong>三、</strong>墨色变化一般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兀。如果每个字都变,那就“花”了。自己得做到心里有数才行。就我个人来讲,我偏重于用黑一点的墨。书法家雅淡,是淡,不是灰。雅淡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淡墨。字距拉开,制造一些空灵,也是一种雅淡。开始学习的时候,淡墨和枯笔尽量先不要多用,枯笔的难度还是很高的。要慎用淡墨,慎用虚笔、枯笔。</h3></br><h3> <h3><strong>四、</strong>线条质感是应该放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学习的时候,还是要把线性做好,把笔势等做好。</h3></br><h3><strong>五、</strong>动静的对比度要适当,不要静的不够静,动的也不够动。</h3></br><h3><strong>六、</strong>内齐和外齐比较适合于写大篆。写民间的东西,好处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美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标准,则自由度比较大。即使写的不像,也不容易让人觉得不合适。如果写王羲之,稍微有一点不像,就被人家看出来了。因为对二王的审美标准已经形成了,稍有差池,就显得不完美了.</h3></br><h3><strong>七、</strong>对联的落款不要太常规,对联的配款很重要。正文是一种书体,落款又是一种书体,会让人感觉有两套功夫。所以,要学会锻炼落长款。在落款的可读性上做文章(多发挥自己抒情的优势),要尝试走别人不走的路(不走寻常路)。正文静的,落款就要活泼一点为好。</h3></br><h3> <h3><strong>八、</strong>整幅作品应该有一个主调,方的主调或者长的主调或者圆的主调(有一个主旋律),其他的为辅,不能看不出主调,感觉无序,这样的话,变化、对比反倒没有了(主没有,刚次也显不出来了)。要有明确的中心,做到意识清晰。<br></br></h3></br><h3><strong>九、</strong>要增强“造形”能力,这和临帖能力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我们下去体验生活,也是提炼出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部分。临摹就是写生。美术方面、文学方面有多少“写生”的方式,我们就有多少种临摹的方法,临摹的目的就是唤起某一种感觉,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舍”。忠实的临摹比较适合初级的过程,我们要的是怎么处理的好,怎么获得个性的过程。</h3></br><h3><strong>十、</strong>钟繇的小楷,平仰覆、字势、宽、窄、扁,内齐等,这些都做的非常好,属舒朗一路,断点也很多,要仔细研究。“法度严谨”的书法,其实里面都很凶险。“能杀人的都是内功”,要写出变化,不能“平和”。</h3></br><h3> <h3><strong>十一、</strong>写大字,直线多,才能撑得住。很多横线,曲线也就突出了。大字——以气势胜,不需要一些小的细节。</h3></br><h3><strong>十二、</strong>没学到的时候,要努力追求它,一旦学到手了,就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处理方式来处理。</h3></br><h3><strong>十三、</strong>写二王,总体上是雅和流畅,若局部配几个亮点,会更丰富一些。</h3></br><h3><strong>十四、</strong>提按大了,就会有一点发飘,要注意把握。</h3></br><h3> <h3><strong>十五、</strong>写米芾,尽量不要写《蜀素帖》或者《苕溪诗卷》,多写点手札好一些。在宋四家里,米芾对晋唐的势,强化的最厉害,技法比较全面。写米芾特别要注意写出八面出锋的感觉。</h3></br><h3><strong>十六、</strong>把二王放大了写,不失为一条路子。目前的展览效果,视觉效果就体现出来了。把二王写的扁一些,写出碑的气质,也是一条路子。这些和工具材料有关系,需要探索,以解决一个自然而不做作的问题。</h3></br><h3><strong>十七、</strong>临二王,不一定要整篇的写,可以随便找一页,反反复覆地琢磨,对于细节的一招一式,都研究到位。举个例子说,比如兰亭序就是武术里最高的一本拳谱,整个套路都会打了,也不一定是高手。一旦具备了“熟”和“顺”的能力,就应该早一点回归到“蹲桩”,扎扎实实地学好几招。摹书不要图摹多,弄好一行字,研究透了,明白了,规律都把握住了,总体就上来了。这时,你会发现,原来凭想象的都很粗糙。首先要学会看帖,读“招式”——丰富的内涵创作,要求自然流畅,是短期行为。</h3></br><h3>平时练习,要补基本功。如唱歌的练声,几年都可能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一天到晚都唱那么几句。我主张,帖学要深入,还是可以尝试“双勾”,然后一笔填满它,就是正确的笔法,也是可以乱真的笔法。没有一定之规,因为和工具材料有关。</h3></br><h3> <h3>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h3></br><h3><strong>十八、</strong>学苏东坡,可以骨感强一点,常规的都是“东坡肉”多。</h3></br><h3><strong>十九、</strong>中锋分两大类,一类是铺毫,接近于刷,好处是硬、挺,不好处是薄、脆,容易折断的感觉。另一类是裹锋,笔尖在中间的。</h3></br><h3><strong>二十、</strong>学颜真卿行书,要注意外圆内方。怎么能做到外柔内刚?中国传统审美都是如此,几铜钱,寓意非常深——内里坚强,对外要有亲和力。</h3></br><h3><strong>二十一、</strong>作品协调性好,章法也协调,是招数稳定的结果。招数重复的好处就是协调性强、稳定。在基本的节奏上面,再用字的大小、曲折等来追求变化。</h3></br><h3> <h3><strong>二十二、</strong>强化变形,但要知道变形从哪里来。“一个人从哪里来”,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也很强。书法的审美是“尚古”,要看得出从哪里来,然后再谈发展——在继承性里面进行演绎,其创造性从取舍里看,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又古又新”。<br></br></h3></br><h3><strong>二十三、</strong>写行草书连贯起来写的,除了对比,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挤在一起,是以对比关系胜,以善于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胜。</h3></br><h3> <h3><strong>二十四、</strong>要确立一点,你所选取的风格,是动的还是静的,是典雅一路的还是奔放一路的,这些风格一般都有哪些表现形式?比如,要雅一点,就把字距拉开。要把大的审美风格体现出来,把你需要的这方面尽可能做足够做充分了。<br></br></h3></br><h3><strong>二十五、</strong>找内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在原作有这样的意识,进行了强化;一种是重组,改变了,错位了,还是像原帖。</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dTM07m553LYiNdM2GE_c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