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973年入伍以后,还经常临摹、写生,并帮连队出黑板报,油印小报,画宣传画。1975年,我参加了师部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开启了自已的美术创作之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搞创作条件很艰苦,主要靠写生。因为我是侦察兵出身,创作的第一幅国画《攀登》,反映了一个侦察小分队全副武装在悬崖峭壁上奋力向上攀登。每个人物都是先写生,后组合,可惜原作未能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现在,高技术充斥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画坛提倡创新的今天,充分运用高技术到绘画之中,或许应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在某团机关仼文书兼公务班长。恰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发行,我便创作了国画《及时雨》,当时是找战友当模特,穿上雨衣再洒上水,摆动作由我写生,画完一个再画一个,水桶、扁担和草帽等道具也要摆好再画下来。然后,在大白纸上构图,把草图画完感到满意了,再在宣纸上作画,很麻烦。这幅作品后来参加了地区美展。</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不需要那么麻烦了,拿出手机喀嚓几下,把人物和道具以及背景拍下来,直接画照片就行了,这样,模特省劲,作画的人也省劲。2021年创作了国画《时装风采》,就是采用了摄影技术,画照片取代写生,省时省力。</p> <p class="ql-block"> 1985年,迟浩田仼济南军区政委,多次到临沂革命老区,看望当年的红嫂。当时我在济南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任参谋,创作了国画《将军回沂蒙》。我找了作战部同亊拍摄的迟浩田和红嫂的照片资料,先在白纸上画出草图,然后再用铅笔转绘到宣纸上。由于是写实人物,必须画得非常准确,难度很大。这幅作品后来被《黄河民兵》杂志利用。</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了投影仪,为绘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在创作国画《余音绕梁》时,先画好草图,然后拍成照片,同步到电脑,用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宣纸上,用铅笔或炭条勾出轮廓,人物一点也不会变形,又准确又省劲。</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为纪念列宁,纪念十月革命,我创作了国画《怀念》。用9天时间完成了人物水墨稿,发现腿画短了,人体比例失调,很难看。</p> <p class="ql-block"> 在战友的指导下,我运用电脑修图软件,把人物的腿拉长,效果很好。</p> <p class="ql-block"> 背景是列宁墓,用手工画没把握画好,便采用电脑图形软件,把列宁墓照片与人物合成在一起,完成了作品。</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创作了国画《最美夕阳红》,原型是一名退休老干部,拉丁舞跳得很好。我画完人物后,背景画上松枝,以翠绿衬托大红,寓意为老年人象青松一样长青不老。但是,总感到舞蹈的动感表现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采用电脑合成技术,把人物与照片背景合成在一起,动感就有了。我请许多朋友看了,普遍认为电脑合成的效果好。</p> <p class="ql-block"> 2022年抗疫期间,我创作了国画《苦中作乐》,反咉抗疫人员不畏苦累的乐观主义精神,就运用了摄影技术和投影技术。</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请教一些名画家,他们都不赞成电脑合成技术,认为不符合国画的传统。我很疑惑,现在画坛不是提倡创新吗?虽然不至于象外国那样在狗尾巴和猪鼻子上抺颜料,然后在画布(纸)上乱塗乱抹,但新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在宣纸上贴报纸、碎布、树叶以及照片等,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应用高技术更好。不过,电脑合成还是不要再干了,去年为纪念建军95周年创作的《高原冰雪运动》,就没用电脑合成。</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业余美术爱好者,在绘画中运用高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我也深知,下苦功提高自已的绘画水平才是根本。去年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被《红叶书画》选用,给了我很大的鼔舞。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形象,我还是用了照片资料和投影仪,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不用照片和投影很难准确把握。</p> <p class="ql-block"> 去年创作的《英姿》,人物是写实的,背景是写意的,得到了同亊和朋友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