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行颐和园 </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防止出事,承担责任,中小学校逐步取消了包括春游秋游在内的各类学生野外活动,令人哭笑不得,感慨良多,不知这 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教育的倒退。</p><p class="ql-block"> 自然就想到我们小时候。组织中小学生春游,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和上课一样理所当然。走出校门,公园赏景,郊野踏青,那是心中的节日,不可或缺。赶上班主任脾气好,同学们甚至可以鸡一嘴鸭一嘴的出点子提要求。 </p><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课外活动愈加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夜行军。夜行军这三个字,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充满了刺激和诱惑,现在的孩子恐怕想都别想。</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是初一第二学期,应该是1964年夏天,活动自愿参加,费用自理(好像也就三两毛钱),夜行目的地为从学校沿水路抵达颐和园,穿过如今的二环三环和四环,曲曲弯弯,有二三十里。</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在学校集合,为了能有充足的体力,先生要求我们小睡一会儿, 每人三张课桌,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单人床。哪里睡得着!百爪挠心,调动着 所有的经历,信马由缰地想象着这场奇妙的旅行。 </p><p class="ql-block"> 半夜十二点起床,集合,点名,出发。小队二十来人,一水儿的男生(玩笑了,男一中嘛),从学校出发,出安定门(北京当时还有城门楼子),沿护城河向西,经德胜门、积水潭、高粱桥、北京展览馆和动物园北边的长河, 过紫竹院,来到万寿寺歇脚。先生介绍,当年慈禧老佛爷出宫乘船去颐和园, 每每也都选在万寿寺歇息。 </p><p class="ql-block"> 我们始终沿着河在行走,这条河流在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名称。 那时的北京没有如今这般繁华,深更半夜,四野漆黑一片,只有头顶月亮弯弯, 繁星闪烁,耳畔充盈草虫和蛙儿或清脆或沉稳的浅唱低吟。遇到有民居的地方, 我们放轻脚步。经过无人的田野,我们可以愉快地放声歌唱。先生也不失时机地讲解沿途古迹名胜,趣闻掌故,听的兴趣盎然,大开眼界。 </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一处村落,依傍在河的西岸,因世代以漂染蓝布出名,村名就叫蓝靛厂。此地河水清清,垂柳依依,小路幽幽,炊烟袅袅,岸边长满 野荷、芦苇和许多不知名的花草,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天蒙蒙亮,我们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一条一尺多长深绿色的小水蛇,先是浮在水面,探出头, 可能是看我们没有恶意,放心地把头埋进水里,不慌不忙一屈一伸的从眼前 划过。 </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寻得一片平地,先生招呼大家休息,等待日出,我们都虔诚地面朝东方,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眼前是一块稻田,缀满了沉沉的稻穗。旁边还有片玉米地,高高的秸秆, 油绿的长叶,个个都结了长着胡须的棒子。视线所及,没有高楼大厦,几乎可以形成一条近乎完整的地平线。</p><p class="ql-block"> 我们紧紧盯着东方。五点多钟,先是一抹鱼肚白,接着泛出淡黄,渐渐地又变成粉红、鲜红,紧接着金光四射,跃出了一轮红艳艳的朝阳,刹那间,霞光溢彩,映红了轻舒漫卷的云朵,浸染了浮光跃金的河水,人生第一次如 此专注的日出,这田园诗般的美好景色,从此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五十年了,仍是这般鲜活,这般清晰,令人怀念和留恋。</p><p class="ql-block"> 朝霞满天,天已大亮,我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弯弯的 玉带桥,颐和园到了。</p><p class="ql-block"> 2014.06.24 岳各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