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下来。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p> <p class="ql-block">进入绮春园大门,沿大路左侧看到的是艦碧亭</p> <p class="ql-block">艦碧亭</p><p class="ql-block"> 本景居巨池中方形小岛上,重檐方亭,四周有廊外檐悬“鋤碧亭匾。此亭建于清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前,建面积256平方米。嘉庆帝曾多次写诗多次写诗赞美此景。</p><p class="ql-block">1993年在原基址上复建。</p> <p class="ql-block">残桥</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バ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p> <p class="ql-block">过残桥后向左拐,东面的水面有九曲桥,前往凤麟洲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凤麟洲</p><p class="ql-block">凤麟州岛上建筑清嘉庆十ニ年(公元1807年)改建而成。正殿座落在西岛上,为七间两卷殿接前抱厦五间。殿内设有宝座床,为太后夏日寝憩之所。东岛较小,置值房院,二岛由曲桥相连。1992年整修驳岸,清理基址,西侧新建九曲仿木桥。</p> <p class="ql-block">浩然亭</p> <p class="ql-block">凤麟洲</p> <p class="ql-block">苍鹭</p> <p class="ql-block">从凤麟洲原路出来向北到三园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为圆明园修复捐款的爱国人士曾宪梓先生所立雕像。</p><p class="ql-block"> 此处是三园交汇处,向北经买卖街前往福海景区,向东是长春园景区,向西是圆明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拾光买卖街,(图左)西面是福海景区,(图右)东面是长春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福海</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水面中央的蓬岛瑶台。</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东南角 </p> <p class="ql-block">观澜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沿福海东岸:接秀山房遗址</p> <p class="ql-block">福海东岸接秀山房</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远景是福海景区中间的蓬岛瑶台</p> <p class="ql-block">涵虚朗鉴(雷峰夕照)位于福海景区东岸北部。</p><p class="ql-block">亦称雷峰夕照。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圆明园内仿西湖四十景之一。占地1.2万平方米。本景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前后,其主要景物自南向北为雷峰夕照、惠如春、会心不远、贻兰亭。建筑群临湖岸筑有露台,是欣赏湖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虚涵朗鉴</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 虚涵朗鉴</p> <p class="ql-block">福海东北角:是雷锋夕照遗址,现在是福海景区的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北岸</p> <p class="ql-block">福海东北角桥,这座桥右拐去方壶胜境遗址。</p> <p class="ql-block">桥东面向北拐,是方壶胜境遗址景区。</p> <p class="ql-block">方壶胜境</p> <p class="ql-block">方壶胜境遗址</p> <p class="ql-block">方壶胜境</p><p class="ql-block">建自乾隆三年(1738)前后,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取材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澄波。主体建筑是对称布置、前后两组的殿堂,上覆黄色琉璃瓦,倒影于水面上,犹如琼楼玉宇般壮观。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及白石崇基,呈倒“山”字形伸入湖中,宏伟辉煌,具有东海三神山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群均为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尤其是南面的一组,在阳光照耀下,借助于湖面倒影,倍加灿烂多彩。人们在这里仰视壮丽的建筑群时,难免产生一种景仰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返回福海北岸。</p> <p class="ql-block">沿福海北岸是藏密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藏密楼</p><p class="ql-block">属平湖秋月景区。南向三间歇山楼,外檐悬乾隆御书“藏密楼”王匾。此楼乾隆初年已有,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始题匾文。乾隆诗句云:“委宛得层居,遂以藏密名。”</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西行,此桥位于北岸中部,桥东面是藏密楼,西侧是位于福海西北角的平湖秋月遗址。</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境仿杭州西湖十景同名景观。占地2万平方米,为南向三间三卷大殿,东、西、北三面出廊,前檐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盛时逢年过节,此处悬挂廊灯有五福骈臻灯2对、六方绢画灯4对。殿内收贮一柄棕竹边文竹股心铜轴两面黑底平湖秋月应景字画扇,一面为词臣曹文植字,一面为师李秉德画。</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宜书屋位于平湖秋北面的山坡后面。</p> <p class="ql-block">安澜园</p><p class="ql-block">位于福海北岸山水间,乾隆时,仿照浙江海宁陈氏隅园将四宜书屋大规模改建为安澜园。景观重点是两层高的歇山顶楼阁,辅助建筑向东西两侧延伸,西侧设书屋一栋,再西为水榭一座,东侧布置书屋数间,形成小院落。楼阁后设山岗,峭石林立,其间配置松柏、青松,以环境衬托书屋意境。这里是帝赏花踏雪、吟风颂月和舞文弄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院旁边有安澜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沿河边小路向西行是西峰秀色景区。</p> <p class="ql-block">沿河边走见此桥 过桥向南便到西峰秀色遗址,向西是花港观鱼遗址。桥的北面是北远山房。</p> <p class="ql-block">北远山村</p><p class="ql-block">北远山村景区地处圆明园大北门内,这里稻田遍布,沿河南北两岸仿农居村市景象,竹篱茅舍,一些屋宇的名称如“课农轩”“水村图”等也与农事有关,整个景区呈现的是一派浓郁的水乡田园景色。入此景要由东南的水关进入,水关上嵌有乾隆御书“北远山村”石匾。北远山村是园内主要养蚕之地,这里很多院内都种有桑树。</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圆明园最北部,较为僻远,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主体建筑“课农轩”、“观音庵”等建筑尚存,在光绪ニ十二年(1896)至二十四年(1898)还进行过修缮,修复了大小殿宇共四十五间,后彻底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战乱。</p> <p class="ql-block">北远山村</p> <p class="ql-block">鱼跃鸢飞</p><p class="ql-block">鱼跃鸢飞,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大北门之内,北远山村西侧。建于雍间,是一处别具风情的风景园林。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80米,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后带水,八窗洞开,东西远岸一派村野田园景象。</p><p class="ql-block">鱼跃鸢飞向北跨越石墩木栏桥,出东北山口即至大北门。园内买举办宫市活动时,各行买卖、厨役等,由内务府会同崇文门官员点名月大北门出入。园内养蚕蚕户、种水田农夫,亦由此门出入。(图为唐岱、乾隆九年绘)</p> <p class="ql-block">花港观鱼位于北远山村南面。</p><p class="ql-block">“濠梁观鱼”、“濠濮间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境界,是怡然自得,隐逸山林的代名词,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家园林都乐于建临渊观鱼、知鱼之乐为主题的景观。圆明园以水景而著称,其中有多处池沼蓄养鱼类或与“观鱼”有关,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的重要传统,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花港观鱼是圆明园仿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峰秀色景区北侧溪流之上,原是一座三开间的廊桥,至乾隆晚期改为七间过河敞厅。无论是廊桥还是敞厅,都直接跨在水池北侧的溪流之上,于此可观西面乔松翠盖、叠石嶙峋的长青洲小岛,俯看湖中锦鳞游乐。</p> <p class="ql-block">花港观鱼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花港观鱼遗址顺水边西行,看到这座桥,桥东南侧便是文源阁遗址。桥北路西是多稼如云遗址。</p> <p class="ql-block">多稼如云</p> <p class="ql-block">多稼如云,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初年,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多稼如云”意为庄稼繁多而茂盛,好似天上的云彩,出自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晓晴肩舆至湖上》中的诗句:“多稼如云获并空,牛阑樵担画图中”。这里种有大量荷花,每到荷花盛开之时,只要在圆明园中,乾隆帝就会把其母崇庆太后从畅春园接来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领文武大臣与子、孙来此欣赏荷花,留有多首御制诗。嘉庆时,此处荷花仍然繁密,嘉庆帝曾作“十亩池塘万柄莲”的诗句。到了道光时期,荷池已不存,改种水稻了。</p> <p class="ql-block">文源阁遗址</p> <p class="ql-block">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是依照宁波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的,是圆明园中最大的藏书楼。由乾隆亲自主持,由纪昀和陆锡熊为总纂,陆费墀担任总校,360多位高官、学者参加,共同奋斗了十三年,编成的《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共收录3462种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9.97亿字。乾隆又组织3800多人,抄写了7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p><p class="ql-block">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非常幸运的是,在浙江图书馆典藏馆藏有《四库全书》真迹,是从杭州文澜阁移交这里保存的。</p><p class="ql-block">作为皇家的图书馆,在建筑风格和名字的取用上,都非常讲究。建筑是木质的,书是纸做的,最大的问题当然是防火。先看七阁的名字,除了镇江文宗阁外,其他六阁字“渊”“源”“津”“溯”“汇”“澜”,都是“三点水”的偏旁,含有水的意义,寓意水克火。文源阁的建筑上使用了六开间,暗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取“得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文源阁的琉璃瓦,我们在听或看紫禁城及其他皇家宫殿时,都会有“朱墙金瓦、朱门金钉”这种说法,意思是黄色琉璃瓦,能发出金子般的亮光。而文源阁的琉璃瓦却是黑色的,按照五行五色的说法,北方对应五行中的“水”、五色中的“黑”,也是取“水克火”的意思,保证文源阁远离火患,万无一失。文源阁落成后,乾隆皇帝每年到圆明园,休闲时间都要来这里观书、吟诗、作画。</p><p class="ql-block">五行中的“水克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多么脆弱,非常不幸的是,文源阁终于还是毁于了大火,与《四库全书》同时被毁的,还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一万卷。</p> <p class="ql-block">文源阁遗址考古挖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Wenyuan Attic </p><p class="ql-block">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文源阁建成之初即收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凡一万卷。乾隆四十八年(1783),钦定《四库全书》第三部誉竣,贮于文源阁。此阁与紫禁城文渊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及沈阳故宫文溯阁,同为收贮《四库全书》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源阁遗址东面是舍卫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舍卫城</p><p class="ql-block">舍卫城是一座城池式的寺庙建筑群,名称源自佛教史上第一座佛寺所在地一古印度舍卫城。城呈长方形(南北较长),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共有四门。舍卫城南有三座四柱牌楼,城南面为多宝阁,内为山门,正殿为寿国寿民,后为仁慈殿,又后为普福宫,城北为最胜阁。城内共有房舍三百ニ十六间,为供奉佛像之地。自雍正以来,每年帝、太后寿诞,王公大臣供奉的佛像,皆送此地。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铸的大小佛像,年复一年,累积多达数十万尊。英法联军焚园劫掠,仅此一处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算的。今天这里仅余的是残垣断壁的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舍卫城遗址位于西峰秀色遗址南侧,文源阁东面。</p> <p class="ql-block">顺原路返回到花港观鱼,看西峰秀色遗址。</p><p class="ql-block">西峰秀色</p><p class="ql-block">西峰秀色位于福海西北不远处,四周环水,雍正尤其喜欢在此居住。园林布局为山水环抱建筑,其南面和四面紧接一组叠山,北面和东面为蜿蜒的河流,中部是一片错落有致的院落。</p><p class="ql-block">西峰秀色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万平方米,但景点内容十分丰富。景区的入口位于岛的东南部,是一个木栅栏搭成的小门。过小门后是一个架有藤萝架的小院,正房之下悬挂雍正御笔“自得轩”匾。西峰秀色正殿为五间三卷大殿,外檐悬挂雍正御书“含韵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寝宫。含韵斋四周修有回廊,回廊四周种植大量玉兰,这里是圆明园欣赏玉兰花最佳的地方。含韵斋西是一座临河散厅,外檐悬雍正御笔“西峰秀色”。</p><p class="ql-block">从敞厅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御名“小国庐”。山体由巨石叠成,坐在东面的敞厅里欣赏瀑布,仿佛就置于庐山瀑布前。雍正年间,每年七タ雍正帝接后妃来此乞巧,戏赏银河边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在小庐山的中部,原本还有一个巨大的洞府叫 仙洞,洞门朝西有汉白玉石门,洞内可以容下二百人。圆明园被焚毁后,此洞一直保存完好,抗战时期还有附近村民来此洞避难,现在此洞已塌,但整个小庐山的山形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八方藤萝架</p> <p class="ql-block">西峰秀色遗址南侧左拐就是廓然大公遗址。</p> <p class="ql-block">廓然大公,亦总称双鹤斋,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始建于康熙年间,是一处园中园。南北长约320米,东西宽约170米,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廓然大公初名深柳读书堂,雍正四年(1726)有增建,次年二月挂讫御书“双鹤斋”、“深柳读书堂”、“天真可佳长”、“芰荷深处”、“采芝径”、“环秀山房”匾。自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二年之间该景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乾隆五十七年又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修缮工程。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叠石仿盘山静寄山庄。(图为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p> <p class="ql-block">廓然大公规月桥</p><p class="ql-block">规月桥,跨湖为桥,桥形半规,映水宛如满月,为廓然大公八景之。乾隆帝的数首有关“规月桥”的诗作,大都描述规月桥的形制及其景致。如“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乾隆ニ十年诗)当该桥映入水中,则是</p><p class="ql-block">“规月为桥象圆月,月之规又敦为之”。(乾隆五十四年诗)他的规月桥诗作,有的还引伸到佛家的经典:“枕岸如看上下弦,影波原见一轮圆。是为规月是真月,照物三千与大千”。(乾隆ニ十六年诗)佛经认为,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世界,而总称为三千世界。佛家认为这也就是人们今天所居住的世界。规月桥在1860年罹劫后仍存,从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她宛如弯月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从廓然大公的东面这里向东走,回到福海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福海西北角的桥,桥右侧是平湖秋月遗址。</p> <p class="ql-block">福海北岸</p> <p class="ql-block">福海西岸</p> <p class="ql-block">在福海西岸有临湖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福海西岸望东岸</p> <p class="ql-block">远处水面是福海中间的蓬岛瑶台</p> <p class="ql-block">在福海西岸还有山高先得月遗址</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西南角</p> <p class="ql-block">澡身浴德</p><p class="ql-block">澡身浴德景区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南隅,即澄虚榭,正宇三间,东向。“澡身浴德”句,出自《礼记.儒行篇》:“儒有澡身而浴德”,意思是澡洁其身,而沐浴于道德。乾隆帝指出该景区之意境,是修身养性,使心情如日月开朗之意。澡身浴德“溪月松风”为一亭式建筑,此处之景系学仿庐山虎溪之景。在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建有一座亭子,寺前有虎溪,溪上有石拱桥。据《庐山记》载,诗人陶渊明与山南道士陆修静经常结伴来东林寺与慧远和尚谈儒论道。毎当陶陆二人分别,慧远送行,总不过虎溪桥。有一次送陶陆二人出门后,三人继续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过了虎溪桥,三人发觉后,相哈哈大笑。这一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p><p class="ql-block">望瀛洲亭,是乾隆帝每年端午率领王公大臣观看福海龙舟竞渡之处。据记载,乾隆二十一年端午节,五月初一、初四、初五福海赛龙舟,乾隆帝皆来此处观阅。初一是他独自看龙舟,初四、初五则是与王公大臣同观。端午节当天,色彩鲜艳的龙舟萧鼓齐鸣,福海的碧波上龙船旌旗荡漾,颇有江南水乡竞渡之意。端午节前后正值农业“芒种”时节,如果遇上干旱少雨的天气,帝为了表示对民间疾苦的重视,有时会放弃观看龙舟竞渡而亲赴黑龙潭祈雨。</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年,道光帝在此观看龙船上表演各种玩艺,如彩台偶戏、把式卖艺、高丽斗、五谷丰灯等多达22个。</p> <p class="ql-block">澄虚榭遗址</p> <p class="ql-block">福海西南角的桥</p> <p class="ql-block">福海南岸</p> <p class="ql-block">夹镜鸣琴</p><p class="ql-block">建自雍正朝,位于福海南岸。主景居中部,主体建筑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高台桥亭。广育宫位于东偏位置,建在小土山上,清帝在圆明园时,每于初一、十五皆至广育宫拈香拜佛,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广育宫东侧有“十”字式亭,为“南屏晚钟”,仿杭州西湖同名景意境而建。</p> <p class="ql-block">福海南岸夹镜名琴遗址</p> <p class="ql-block">广育宫 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夹镜鸣琴东,坐南朝北建有一庙殿,山门石刻额曰“广育宫”,内供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传说中东岳大帝的虐我。清帝在圆明园园居时,每于初一、十五都到广育宫粘香拜佛,并有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p> <p class="ql-block">福海南岸广育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福海景区东南角,广育宫的南面,是别有洞天遗址。</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遗址</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亦称秀清村,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崖秀溪清、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之园。占地</p><p class="ql-block">1.7万平方米。本景建自清雍正年间,曾一度成为道士在圆明园的炼丹之处。乾隆、嘉庆二帝在此处游憩频繁,嘉庆帝称此处是“景冠御园尘不到”。在本景的时赏斋院内,放置有一著名湖石“青云片”。青云片石与万寿山青芝岫石为姐妹石,都为米万钟从京西大房山寻得。现诙石连同底座存放在中山公园南门内。时赏斋院湖对岸临湖建有石舫1座,乾隆赐名“活画舫”。目前看到的石肪基座是1985年整修山水原貌时清理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石舫遗迹</p><p class="ql-block">此处石舫原为一名叫活画舫的临水建筑的基庄用青石雕成方式样,所謂活是指其有流水窗前过 行云天上披的意趣.该景点是乾隆ニ十七年(1762年)添建的,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火。</p><p class="ql-block">此舫座于1985年清挖水道时发掘出来,现经初步整修和初配的舫体石件,它是圓明园遗址内日前仅见的一石舫遗迹。</p> <p class="ql-block">石舫</p> <p class="ql-block">从别有洞天遗址南面出来看到会心桥,会心桥向东有松风梦月亭,就回到三园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会心桥</p> <p class="ql-block">松风梦月亭</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我们游览了绮春园的景点,回到三园交汇处。这一路游览了1.艦碧亭 2.残桥 3.凤麟洲 4.拾光买卖街 5.福海景区东岸观澜堂 6.接秀山房 7.虚涵朗鉴 </p><p class="ql-block">8.方壶胜境 9.福海景区北岸 藏经楼 </p><p class="ql-block">10.平湖秋月 11.四宜书屋 12.安澜园 </p><p class="ql-block">13.北远山村 14.鱼跃莺飞 15.花港观鱼 16.多稼如云 17.文源阁 18.舍卫城 </p><p class="ql-block">19.西峰秀色 20.廓然大公 21.福海西岸景区 澡身浴德 22.澄虚榭 23.福海南岸景区夹镜鸣琴 24.广育宫 25.别有洞天。共25处景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