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对有子女参加高考的父母而言,又将迎来做父母的第二度“苦难日”;对广大考生而言,将迎接决定自己终生命运的一场大考。2007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拿出来重读,不禁感慨万千。在此分享给大家,祝福天下父母和考生心想事成。】</p> 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这个日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是沉甸甸的。昨天一位教高三毕业班的朋友,他故作轻松之状带我们去逛了一趟他们学校的考场。看得出他的紧张,虽然喝过一碗壮胆的酒,但分明见他熊猫一般的脚步有些发虚,贝壳一样的额头冒着冷汗。他说昨天晚上失眠,独自一人梦游一般在校园游走。可以想象他鬼魅一般的身影在校园里游荡,其魂魄早已游离于尘外,这种魂不附体的情形应该是送考教师和考生父母掩饰不住的心态。作为高三的班主任,朋友的心情是复杂的,复杂得像酿坏的米酒,酒还是酒,就是滋味有点怪怪的。他在博客中贴出的校园照片居然有考场一角青涩的橙果,估计看到橙果还未熟,这可是大忌。于是,画蛇添足地贴出一张挂满红红的果实的脐橙树,用来图一个吉兆,以预示硕果累累,高考喜获丰收。昨晚边吃晚饭边看《新闻联播》,一直延续到天气预报,播报员满含情感,说高考日中国东西南北的气候各不相同,南国多雨,北国主晴,这天气也通了情感,类似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心理,这便是阴晴不定,悲喜难料。</span></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可以说对整个一代人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神州大地,无论是大雨如注的南国,还是艳阳高照的北疆,有950万莘莘学子迈着千姿百态的步伐、怀着千情万状的心态迈进考场,坐在僵硬冷漠的考桌前,等待着命运的裁判。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一场高考,面临着一考定终身的抉择。答的是难易不同的试题,而倾泻的是十余年苦读寒窗的心血;写的是文字和数字,凝结的却是满腹的酸甜苦辣;看着的是铺在考桌上的试卷,但分明是前程未仆的人生之路;抬眼一望是监考老师空洞的眼神,但感受到的是父母那双焦灼渴望的眼睛。短短的三天高考,就那么仓促地对一个在学海浮沉苦熬一十二年的学子做出一个简单的上榜与落榜的了结,你可知榜前的痛苦是泪、欢笑也是泪啊;短短的三天高考,就是那么决绝地定夺着一个年轻人人生最初的梦想和命运,这是怎样的生命难以承受的轻与重?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前些天在网上看过的电影《硫磺岛的来信》,那场战争虽然不是注定的惨败,但守岛的将士那种一赴生死、赌一把命运的心态恰如考场上的考生。事实上,对许多中国父母和考生来说,高考无疑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的战争。</span></p> 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中午看窗外一窗风雨,突然联想起那些在考场鏖战的考生。感觉他们像一群蚁蝼,相互拥挤着十分艰难地在爬一座独木桥。那是一座架在人生高空的独木桥,一座连接未来理想的独木桥,一座决定人生命运的独木桥。在我的意念里,最初这座桥是“凸”的,后来被人们踩平了,再后来被人压“凹”了。一代人又一代人,蜂拥着,争抢着,拼命地在这座桥上爬,很自我,很残酷,很有些你死我活的样子。在这座孤零零的独木桥上,由于过桥的人越来越多,起初还能直立着行走,后来就只能人叠着人匍匐着爬了。就在爬的过程中,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理想的路很狭窄,人生的路很艰难。高考恢复三十年来,数亿计的考生从独木桥的起端出发,而爬出独木桥另一端的仅只有6500万。这6500万的骄子,是不是从名落孙山的同伴的泪水中漂过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我也是一只小小的蚁蝼,我也是像蚁蝼一样爬过那座独木桥的人。我参加高考那年刚刚15岁,我印象很深刻,15岁的我穿着一身土灰布衣服,一个灰不溜秋的少年吃得饱饱的,然后懵懵懂懂地走进考场。父母对我的高考根本不在意,就连一只鸡也没有杀给我吃,就给我买了一瓶维磷补汁。班主任倒是有些按耐不住的焦急,逐个逐个吩咐我们带足三大件“武器”进考室:一只比我脑袋还要大的把缸盛满开水,那时的高考在7月份,天气十分炎热,一大把缸开水既可以解渴,也可以在答不出题时喝喝水稳稳心;一条比我身体还要长的澡巾,用来擦汗,可汗如雨下时,我都是用灰布袖子擦的;一盒几分钱的清凉油,用于提神醒脑。可想而知,那时一盒清凉油可谓是清醒了共和国整整一代人。满考室弥漫的清凉油味,充分证明有许多题我们根本答不出来。刚恢复高考不久,人们才刚从一场恶梦中醒来,一脸茫然,满心疑惑,多么需要一盒廉价的清凉油清醒一下懵懂的头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的高考“三宝”,应该要写进中国的高考历史。大把缸、洗澡巾、清凉油,外加一瓶维磷补汁,活脱脱地漫画出刚恢复高考时考生的形象。稀里糊涂考完后,我就回家“双抢”去了。等我在没日没夜的栽秧打禾中晒得由灰不溜秋转变为黑不溜秋,不经意间,一张入学通知书从天而降,于是有人告诉我和我的父母,我中了。中了!当时还不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可那时的中了,还真的没有那种金榜题名的感觉。好像老师比我们还激动似的,可能在他们的心目中能深切地体会到高考对一个人以及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p> 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就是这么从那座独木桥上爬了过去,等我参加工作,领上了工资,我仍然还有同学在复读。他们仍然在那座独木桥上拼命地挤,奋不顾身地爬,不屈不挠地复读。越爬年纪也跟着越大,爬得胡子都黑了,父母都在操心他们的婚事了,他们还在爬。我同学中,复读时间最长的有八年之久。抗战才用了八年啊,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以八年的浴血奋战把鬼子赶回了倭国,我那位同学八年艰苦卓绝的爬行,终于爬出了一条血路,后来修成正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而优则仕,既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看样子也是难以更改的法则。学与仕之间,过去用科举这座独木桥连接,这座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栉风沐雨一千四百年,被千万苦不堪言的士子爬得血浸泪染,以致经年不朽,长盛不衰。百年前,羸弱的西太后用她那只干枯无力的手断然一挥,结束了科举的历史。但没有了科举,手捧四书五经的学子们陷入了报国无门的迷惘,对草野之间的贫寒士子,科举这座独木桥尽管像一把铡刀,但毕竟有刀下余生的可能。而今的学与仕之间,以高考这座独木桥相连,高考恢复三十年,从那座独木桥上拼挤过去的仁人志士,成为了今天共和国的中流砥柱。</span></p> 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像蚁蝼一样爬过高考那座独木桥,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磨练。我当教师时,也曾十分肯定地对我的学生说,爬过高考那座桥是你们唯一的人生正道。而今,我看到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将高考那只魔杖似的指挥棒用素质教育的外衣包裹着,被心力交瘁的高三教师们挥舞得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般圆溜溜的转。作为教师,他们从独木桥的那一端再回到起端,然后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往独木桥上推。这不同于拔河,拔河是死命往后拉,而高考是教师和家长们心狠手辣地将考生往独木桥上推。可怜那些孩子们,筋骨还稚嫩着啊,我们分明能听见他们在独木桥上被挤得骨节噼噼啪啪的碎响,那踉踉跄跄的脚步、那一双双惶恐不安的眼神、那一张张惊魂不定的面孔,让人揪心般的疼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一只爬过来的蚁蝼,面对今天在考场拼搏的考生,我能说些什么呢?我只能为他们捏一把汗,加一把劲,惟愿天下考生美梦成真。生命如蚁,人生如蝼。其实我们一生中每迈出的关键一步都如跨过一座桥,这一座座桥有些是由坎坷的乱石垒成,有些是由平直的乔木架成,这些桥分别可命名为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仁义礼信等等,人生的历程就由这些桥连接而成,有些桥我们能顺利地跨过去,可还有不少人因为某种原因跨不过其中的一座桥。更何况,人生中还有生死、学业、婚姻、家庭、事业等这样的人生大桥,跨过这样的大桥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人生大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高考,人生中的一座法桥。但想想,也只不过就是一座桥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