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亲爱的伏羲家人们,大家好,我是伏羲师范的孙老师,非常荣幸要跟大家一起探讨“劳动”这个话题,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五月份教育部发表了一个关于劳动方面的重大新闻。</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新发布《22年劳动课程标准》其中,将劳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不同学段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等纳入课程内容,今年秋季时期开始实行。</p><p class="ql-block"> 其中网上炒的比较火的,二三年级会炒两个菜,如,西红柿炒鸡蛋,会做个排骨汤....而且里面还说到了要学会种菜,学会养个小鸡啊.小鸭子啊,有条件养个牛,养个羊什么的。一时间网上都比较热闹。</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劳动课程标准啊,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劳动。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的劳动三大类。日常劳动我们比较熟悉的洗衣做饭等内容,生产劳动包括农活类,传统工艺类还有新技术体验等……这个服务性劳动包含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它其中提到劳动课程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p><p class="ql-block"> 看完后,真的要点个赞,因为它的涵盖面还是挺全的。从这项重大的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对“劳动”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把“劳动”放在一个这样突出的位置呢?我是这样想的: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从九十年代我们这个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机械化进程加快。很多我们小的时候在农村所从事的很多劳动如:打猪草、捡麦子、掰玉米、插水稻……几乎也不怎么出现在城市孩子们的世界的,甚至在农村也出现了各种收割机、托运运、翻地机,农村的很多劳动也被大机器替代,所以,生产劳动本身就变少了。至于放牛、养鸡、养鸭这方面的劳动在城市就更是不大可能了,哪有那么大的空间呢。现在的孩子们周围充斥着的基本是手机、电脑、游戏、玩具……另外,孩子们学业压力,分数压力大,偏分数、轻劳动的风气是比较盛的。很多家长觉得:只需要孩子成绩好就行了,干不干活,这个不重要。另一方面某些家长虽然有让孩子劳动的观念,但是很多孩儿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麻溜地完成作业已经不容易,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劳动。总之: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大多数是比较安逸的。劳动机会本身就少,再加上学习的挤占,或者父母们让孩子们劳动的观念淡薄。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也引发一系列的品质问题:比如不会换位思考、懒惰、自私……你跟他说,妈妈每天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很辛苦,他很可能体会不到。原来我们班(五年级)是真有孩儿觉得:洗衣有洗衣机、做饭有电饭煲、扫地还可以用机器人啊,能费多少力气呢?孩子们没有亲身体会过劳动流汗、疲惫、是不大容易感同身受的。</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缺什么就补什么,缺什么就倡导什么。孩子们包括我这一代的年轻人实在是太缺少劳动了。前不久上海疫情就发现很多年轻人动手做饭做菜的能力真的很弱,你发给他一些蔬菜,他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做。</p> <p class="ql-block"> 这次教育部门能从孩子抓起,从课程角度加强对劳动的重视,还是特别好的。但是对于在很多体制内的学校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落实《劳动课程标准》我是有很多疑虑和担心的,因为“劳动”可不是什么“花拳秀腿”,真正落实起来会有很多的难度。我又会特别庆幸:当教育部只是政策上、课程上开始重视的时候。我们已经将“劳动教育”落实了好几年,并在如何树立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劳动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所以,当这个新闻发布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说:伏羲师范又走到了教育政策的前面。非常感谢这些家长对我们学校的认可。接下来,我细致梳理一下关于“劳动教育”我们是怎么做的。</p><p class="ql-block">1、十年如一日为孩子稳定的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奠基。为什么是十年,因为伏羲师范已经从事了十年的教育探索了,期间有很多磕磕碰碰,但是对于“劳动”却从未松懈,只要进了伏羲师范就会发现伏羲师范里没有“阿姨”,也就是替孩子们洗衣服、整理内务的人,只有生活老师会教你怎么去做,生活助教管理你怎么做好,从一年级开始,不论大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最简单的铺床、叠被、洗澡、洗衣服再到难一点的收纳物品、套被子、支蚊帐……一系列的劳动都是自己做,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一点,有些孩子,能力弱一些,但是都没有关系。不仅有生活老师的指导,还有生活助教的进一步指导,实在是动手能力差的,老师们也会给他们结对子,一对一的教着干、带着干。这基本上是形成了伏羲师范的传统:大带小;强带弱,坚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儿。孩子们的劳动一方面与自己的生活自理相关,另一个就是和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宿舍的打扫、浴室的打扫、餐厅的打扫、厕所的打扫……基本上是每天的必备课程,这些卫生区域都会有专门的老师检查,责任到人。检查不合格,趁着大课间或者休息时间都会让孩子们整改,其中宿舍不合格的,每天中午饭前全体公布。我要说的十年如一日的另一个含义是这些劳动都是长期坚持、长期锻炼。劳动要想出成果,绝不是一曝十寒、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常年累月,日复一日。所以,很多假期孩子们回家,早晨孩子们麻溜地起床,麻溜地叠好被子,整理好床铺,往往让家长觉得特别高兴。吃完饭,孩子们肯定要去洗碗,为什么这样,这就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对于炒菜做饭,我们也会利用周六或者是周日,或者一些节假日有组织,有步骤的推进,这次五一假期,我们把孩子们分成五个小组,分早中晚三顿饭在大厨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为期三天,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炒菜做饭的方式,比如,下面条要把水烧开、炒菜要放油、放一些葱姜蒜等调料,鸡蛋里面最好不要放酱油等基本技巧,同时借助手机上的“香哈菜谱”,孩子们又创造出一系列的罗宋汤、咕咾肉、麻婆豆腐,甚至是凉粉、红糖糍粑……这些可不是“花拳绣腿”,是真真实实的在校生三四十人的饭菜,做得好不好,如何改进,基本是立见分晓。其中在第一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搞笑的事情一个启志二班的同学在煮面条的时候发懵,忙问旁边的孩儿,这面条是冷水下锅,还是开水,旁边的同学说:“冷水”,结果,当天当顿的面条,同学们吃的就是粘粘的、碎碎的面,尽管能吃,但是口感实在是太差。那经历了这一次估计没人会冷水下面了。假期这几天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技能,也切实体会到劳动劳动确实和其他娱乐、游戏是无法比拟的。哪怕一开始听说做饭,大家是无比兴奋的,但是真到了实践之处,它要求大家作出努力,要求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正的劳动生活,伴随着困难、汗水、疲倦……,也只有经历了、挺过了这个过程,也才能真正领略什么是劳动。到了第四天,一些同学已经很疲劳了,有的说:“我们六个人做一顿饭,做不了几顿就觉得累了,而厨房的爷爷确实一个人每天日复一日的做饭,真是辛苦了。而有的觉得尽管累,但是当自己想要做的菜,做成功了,看着同学们狼吐虎咽,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这样的一种一种认知其实是超越了物质,而开始向精神需要过度了。这个过程,劳动能促进孩子学会感恩,劳动能够磨练意志,劳动能够让人们产生幸福感……一系列的教育作用就在无形中发挥了。这个就是我们常年累月又有计划的做的一些劳动方面的教育。</p><p class="ql-block">2、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你认为最小是几岁就应该抓教育了呢?我给大家发一个图片,图中有两个孩儿4岁,是劳动的主力,另一个孩儿2岁,是打酱油的。但是依然在学着干,并且他认为他是应该劳动的。这个学期,我每天都会带着这三个孩儿做一些帮厨的活儿,比如:掰花菜、掰豆角,撇油麦、摘芹菜……由一开始他们只能完成一种菜的任务,到现在基本可以完成摘两个菜的任务,每个菜大概是五斤左右的量。其实秘诀就是:一输入你的观念;二坚持。我会通过故事让他们分辨谁是小蜜蜂、谁是小懒猪、谁是小蝴蝶。小蜜蜂、小懒猪大家都知道,至于小蝴蝶,一般就是我家这个两岁多的孩儿,他由于年纪小,确实存在三心二意的毛病,所以,每次都是两个4岁的哥哥姐姐批评的对象。然后每次劳动完,我会给他们发小红花,也会奖励一颗糖、一块饼之类的,等到吃饭的时候,这两个大一点的孩儿看着自己择的菜炒成的豆角、菜花,那也是满满成就感。第二个就是坚持,两个小孩也有不想干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讲,你们不干,哥哥姐姐中午不就没菜吃了了,加强他们被需要的感觉,所以,这三个多月,孩子们每天帮厨,都坚持了下来,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劳动能力的培养,还有劳动的观念一种传递。当然有时候。我会略微搞一些花样,比如,教他们打鸡蛋的时候,顺便让他们烙个饼,解解馋。更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所以,这几个娃他们每天都很高兴的跟着我去帮厨。家人们,不妨在假期或者日常多带着孩子干一干家务活,要知道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最早的观念,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所以,让孩子喜欢劳动最重要的秘诀是:你热爱劳动,并且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朋友,他受陈鹤琴《家庭教育》的影响(这本书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哈)做得比我更好,他家孩子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吃饭,甚至是穿尿不湿、换尿不湿,我是非常佩服的,所以,我觉得劳动是越小越好,小孩子的劳动观念跟大孩子相比很容易被塑造,他没有那么大的逆反劲儿。真的是你大人在意什么,就能让孩子在意什么。唯一需要的就是大人们要多一些耐心,因为起步阶段。他们确实非常非常慢。听我说这个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孩子比较大了,小学生、初中生…其实咱们谈的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哈😊。我最近花了很长时间看了一本书《溥仪的前半生》也就是末代的皇帝,那可是从小养尊处优,后来即使不当皇帝,那也是锦衣玉食,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依然是日本人手中的傀儡皇帝,吃穿都不用愁的。后来新中国成立,他到了40多岁,作为战犯坐牢的十年期间才开始学会了剪指甲、系扣子、洗衣服、穿衣服等生活自理的能力,所以,溥仪的劳动教育是四十多岁开始的,但是最后也被改造成功了,只是需要花费的时候和耗费的精力要多很多倍了。所以,我认为劳动要趁早,越早越好。</p><p class="ql-block">3、劳动技能大赛,为孩子们的劳动“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劳动技能大赛一方面涉及劳动能力的集中提升,一说要比赛了,校园里的“赶学比帮超”的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当然,我们会开动员会哈。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氛围里很多孩子的劳动技能能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涉及对劳动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被授予荣誉的 同学肯定觉得非常光荣,加深了自己劳动的热情。没受到表彰的同学心生羡慕,肯定也会觉得能劳动、会劳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记忆比较深的是:学校刚装修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大孩子都来帮忙,共同建设这个学校,其中师资班的几个男同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劳动,在开学初被授予“学校劳模”的称号,当时可是被一众多小学生羡慕。同时他们自己也是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在学习领域的差生,竟然劳动领域收获了荣誉。这个过程里我们也在传递:以“热爱劳动为荣,为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所以,孩子们每隔一段时间的“劳动技能大赛”成了我们学校的传统。家人们,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不防隔段时间带着孩子总结总结、表彰表彰,都能成为孩子积累劳动能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4、高尚的情感,公共服务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另外一种滋味</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新课标也提到了,除了日常劳动之外,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公益类、服务类的活动。为什么这样做?我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曾看到这样一种描述:他说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如果体验不到无偿劳动的欢乐,总是习惯只为自己,只为家庭做事,他的身上就会渗透着小市民的习气,每一次劳动都会斤斤计较得到了什么”,我的理解是当一个孩子通自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奉献、给予的快乐,那他其实是在劳动中认识到了一种比获得物质需要更重要的东西。这是一种人类的精神需求,体会到有价值、有意义,被需要,能不断体会到这层,劳动中就能少一些计较多很多的快乐。体验到了无私奉献的快乐,他们也就拥有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用心去体察别人的需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帮助一起生活的同伴、朋友、亲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会不定期的组织孩子们的义务劳动,这个包含在我们的社会实践里,如:组织孩子们擦公交站台,帮助附近的寺庙打扫卫生,还有让孩们去帮助一些孤寡老人打水、扫院子等等……孩子们的日记经常会写到:公交站台应该是很久没打扫了,虽然打扫的过程很累,但是看到清洁一新的公交站台就会觉得很满足。有的时候在这种公共服务的时候,很多人送来称赞、表扬……有时会有人给孩子们买一点糖果,这些无遗是孩子们高尚情感的助推剂。体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想,他的内心会填充很多阳光、幸福。周记分享: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二队在擦第一个站台的时候,一位叔叔走过来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当时没多想就报上了我们学校的名字,不一会儿,有位叔叔扛来了一大箱水给我们喝。我们当时愣在原地好几秒,仔细一看原来是刚刚那位叔叔。正想还回去,他就开车跑了。他送的这一箱水,让队里的小孩更加有动力,他们说:“叔叔送水给我们就是在肯定我们做的这件事,那我们就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擦得最干净”。动力变得足了,虽然顶着37度的太阳,但是内心的热情已经不止37度了。脸上的汗水不停的流,但手上的抹布却从来没有放下,越干越起劲。那最后这些水怎么解决了呢?队里有八个人,一大箱水可喝不了,我们大家就想了个好办法,这么热的天气,我们才擦了两个站台就汗流浃背,那些从早到晚都在打扫的环卫工人和工地的工人,他们才是最辛苦的。孩子们每人手上抱着几瓶水,看见扫地的环卫工人,就跑上前去给一瓶水,和他们说一句:“谢谢您,您辛苦了!”虽然一路上只遇见几个环卫工人,孩子们都非常礼貌地打招呼和送水,环卫工人看着孩子们的热情,非常开心的接过水,把别人给予我们的鼓励,传到了下一个人的手上,收获到满满的正能量,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5、多样的劳动体验,发挥孩子们的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很多家长可能会问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劳动怎么办?其实很多孩子刚入学时候,我们也观察到了这些情况。除了常年累月的督促孩子完成生活自理以外。我们也会给“劳动”加上若干修饰词。例如“自己喜爱的”、创造性的”、“智慧型的”、“为社会谋福利的”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会注重劳动会跟孩子的创造力、兴趣和需求结合。比如,我们一周一次的面点课,从大饼到包子、饺子……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的。还有一些研究美食的劳动:如,最近探索出来的狼牙土豆、冰凉粉……还有些孩子喜欢家电、维修、我们也会建立工程组,平时换个灯泡、修个门、修个桌子……就都由一个老师带着弄了,上个学期我们还成立过缝纫组。周五的端午节,我们还带着孩子们包粽子、缝香包,总之尽可能让劳动的内容丰富起来。这个学期,我们又积极地跟学校附近的农民、农场主、羊倌联系,有规划有任务的完成一些劳动,比如:帮农民插秧,去农场给西瓜拔草。给小鸡、鸽子锄粪,帮着去水里捞石头……多样的劳动,总有一款适合孩子们。可能做得不好的是这些活儿容易浅尝辄止,其实学校有个自己的农场,把孩子们更细致地分成兴趣小组,给予孩子们长期观察、长期跟进的机会,再辅助一些相关的书籍,就更好了。这个还是需要慢慢探索的,养鸡、养鸭、种菜、种粮………这里面的世界大得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点劳动要与思想教育、智育、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和体育结合,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总是单一的劳动,总会有负担感。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曾记录过这样一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他在10年中观察了一所学校140名8~16岁学生,发现他们每年虽有几个月的劳动时间,却未收到应有成效,反而让学生厌恶劳动。因为学生总是干着单调、疲乏而无须动脑的体力活。所以,我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也会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给农民插水稻,我们会事先给孩子们讲解水稻的一生,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水稻,并对自己当下的任务作出整体的了解。去农场,我们会邀请农场主讲一讲他的创业经验和创业经历。其中,我感触比较多的是农场主讲他的石榴苗,不远万里从河南拉开,细心栽种,结果几年过去,颗粒不收。问题出在哪里了?经过查阅我发现石榴适合背风向阳的地方,那是不是栽种的位置不对,又或者水土不对……反正很多东西,都能给孩子一些别样的感悟……所以,劳动能够启发孩子的智力、兴趣需求,这是很好的。6、十步阶梯,从生活自理到劳动自立……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教育是有规律的,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熊老师根据她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了人成长阶梯。(照片)这十个关键词,也是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活自理,第二个阶段是劳动自立。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自理、自立,然后才能够自强,自强之后,才可能为他人服务——所以这十个成长的阶梯,其实大概也可以概括为:自立,自强以及为他人服务。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可是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见多识广,思维敏捷,会考试,会外语的层面,却连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都不会,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来就极有可能成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好逸恶劳的人,当然也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伏羲师范能够在这几年中坚持把生活自理和劳动自立作为培养人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阶梯,其目标是从孩子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从国家的方针大计出发,我们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一直从为国家、为社会的角度出发,为培养真正的人才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今年《2022年劳动课程标准》又颁布出来,我觉得在“劳动”方面的探索,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它确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家长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丢掉手机,在闲暇时间带着孩子劳动吧!在卧室、在有烟火气的厨房,在种上蔬菜的田间……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不仅仅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孩子也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开发了智力,增长了能力,也懂得了感恩、珍惜、自食其力、自立更生,那真的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p><p class="ql-block">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