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留下了特殊的记忆,毎一个人都有过青春,凡是有青春的地方,一定会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的青春是从中学毕业后开始,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很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那片广阔的天地,在山上,乡村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63年</i></b></p><p class="ql-block">上半年,硖石镇党委根据县委指示,提出“解决城镇青年的唯一出路,是加强农业战线,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设想,得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劳动局,省、地、县安置办的认同,先后派工作组到硖石镇搞试点。</p><p class="ql-block">6月下旬硖石镇开始了对闲散青年下乡插队落户的动员试点工作。</p><p class="ql-block">9月25日硖石镇100名知青赴本县双山公社插队落户,是为我市开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之首。随后分三批次到双山公社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年本县双山公社共接纳城镇知青309余人,分配到长生、双山、双圩、石泾、龙兴、火炬等6个大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64年</i></b></p><p class="ql-block">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是为第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p><p class="ql-block">12月27日硖石253名知青,分配到石路公社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是年全县共有822位知青在海宁本地下乡。分配到石路公社金民、建新2个大队,伊桥公社联合、联星、明和、星光、西郊、新桥、联群7个大队,狮岭公社:勤民、光明、利民3个大队,袁花公社:联兴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硖石镇又动员青年351人,分别分二批次于11月19日第一批次人员151名去安吉老石坎水库参加水库建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65年 </i></b></p><p class="ql-block">当年全县知青下乡390名。分配到谈桥公社:东风、北河2个大队,伊桥:迎丰、和平2个大队,狮岭公社:联兴、星光、东郊、金学4个大队,湖塘公社:联丰大队,袁花公社:民生大队。</p><p class="ql-block">本镇知青119名,赴淡桥公社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65年3月12日第二批次200人去安吉老石坎水库参加水库建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66年 </i></b></p><p class="ql-block"><b><i> 2月22日</i></b></p><p class="ql-block">海宁县:</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上山下乡回乡人员代表会议召开。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浑入开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基本暂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68年 </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发表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69年</i></b></p><p class="ql-block">1月5日全县有中学毕业生150多名,直接去海宁农村插队落户。再次拉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帷幕。</p><p class="ql-block">6月13日各镇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汇集硖石,集中作出发前的学习。</p><p class="ql-block">硖石镇知青92名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月15日上午9时,海宁县172名赴内蒙知青,自硖石塘桥轮船码头出发,到嘉兴火车站集中。中午12时与嘉兴、平湖、桐乡三县知青乘车,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为海宁开启知青上山下乡支边之始。这批海宁知青到达内蒙后,分别分派在一师三团的一连、四连、五连、六连、工副业连,一师六团二连。</p><p class="ql-block">6、7两个月县革命委员会先后发文,分配500多名三届生进工厂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严重影响了上山下乡运动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9月底浙江省慰问团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慰问海宁知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70年 </i></b></p><p class="ql-block">3月11日 海宁县革委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作出了“立即掀起上山下乡支边务农群众运动新高潮”的决定,并明确指出:坚决把错误地分配进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的三届生全部动员出来,参加上山下乡运动。</p><p class="ql-block">3月30日海革[70]20号文件下发,通知原巳进工厂、企业的三届毕业生,到是月底一律清退出厂,参加上山下乡运动。</p><p class="ql-block">5月27日 是日在硖石人民大操场召开欢送大会,下午3时正,752位海宁知青前往硖石火车站,乘坐运送知青的专列,奔赴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p><p class="ql-block">6月5日 上午467名知青乘火车到嘉兴与桐乡、湖州知青汇合,赴黑龙江密山县四师四十二团。</p><p class="ql-block">6月24日1418名知识青年分赴全县24个公社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7月13日下午61名海宁知青,启程赴黑龙江牡丹江地区插队。其中31名知青到穆棱县,30名知青到宁安县。</p><p class="ql-block">12月18日下午218名知青登上火车赴大兴安岭。</p><p class="ql-block">12月24日硖石69、70届(俗称“二届生”)毕业生185名学生,赴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萧山二师八团。两批知青共321名。</p><p class="ql-block">1969年至1970年海宁知青本县下乡共计3436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71年</i></b></p><p class="ql-block">1月6日至9日全县召开上山下乡知青安置</p><p class="ql-block">工作会。会上布置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全面开展慰问的活动。随后各乡镇组织力量,对下乡知青进行了慰问与排摸,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也逐级反映,逐步解决。</p><p class="ql-block">3月12日全县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现场会议在辛江公社召开,有公社、大队相关负责同志87人参加。是会报告中提到了</p><p class="ql-block">1968至1970年本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p><p class="ql-block">3993名。</p><p class="ql-block">8月17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发文《关于处理城镇青年上山下乡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上山下乡支边的知青,如家庭困难及个人患病者,均有具体照顾的政策。</p><p class="ql-block">11月17日海宁中学、海宁县第一中学、硖石人民中学等毕业生123名,上午八点半硖石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嘉兴集合,中午11点30分,在嘉兴南门汽车站分别</p><p class="ql-block">乘坐汽车赴湖州,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团。海宁知青分配在赤山冲(即龙泉冲一营三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内务局发出《关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住房和安置经费处理意见的通知》,对解决上山下乡知青的住房问题作出具体规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72年</i></b></p><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会议召开,参加是会的人员有各乡镇分管知青工作的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72名,历时5天。在领导报告中提到,至</p><p class="ql-block">1972年底,海宁本地农村己安置了6500多名城镇知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73年</i></b></p><p class="ql-block">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73]21号文件,印发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并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信的通知》。</p><p class="ql-block">6月中旬海宁县委根据上级要求召开县委四届七次会议,传达中央精神。</p><p class="ql-block">9月4日县革委成立由13人组成,县委书记马汉民为组长的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海宁县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办公室,转发是年9月29日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联合制订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病残知青、独子知青、父母病残及知青经费安排问题均作了具体的规定。</p><p class="ql-block">10月18日由县委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报告检查团102名下乡,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12月1日检查团历时50多天的检查,是日回县总结汇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74年</i></b></p><p class="ql-block">4月根据省委[74]8号文件规定,海宁全县对巳上山下乡的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全部下乡、身边无子女照顾的家庭,进行调查登记,共722名(独生子女</p><p class="ql-block">424名),全部招收回城镇,并逐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75年</i></b></p><p class="ql-block">5月商业局根据株洲市厂社挂钩经验,开始在黄湾公社群乐、钱江兴建知青农林场(俗称“知青点”)。到是年10月底,群乐落户商业局职工子女16名,钱江落户商业局职工子女11名,兴建住房25间,还有19间住房即将动工。</p><p class="ql-block">6月份海宁县委制订《海宁县1975年至1980年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的规划》,动员城镇和安置社队密切配合,做好知识青年工作。</p><p class="ql-block">10月海宁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发出关于《同意开办群乐大队知青点染坊》的批复。</p><p class="ql-block">到是年年底根据政策上山下乡支边知青巳开始陆续返城返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76年</i></b></p><p class="ql-block">6月10日海宁县第三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在硖石镇召开,600名代表出席,其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443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77年</i></b></p><p class="ql-block">硖石镇在本县插队落户的有595户,分布在全县各公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78年</i></b></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全国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历时40余天落下帷幕。是会交流了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经验,制定了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p><p class="ql-block">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全国知识青乡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即中发[1978]74号文件),同日批发。是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历史性的重大转折。</p><p class="ql-block">是月根据中央要求,海宁县委任命了知青办主任,并建立了城镇待业青年安置领导小组,配合做好待业青年及支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安置工作。</p><p class="ql-block">是年硖石镇动员知识青年下乡280名,大部分进入社办厂,不下小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全年安置就业3396名,其中安置支边下乡知识青年1775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1979年</i></b></p><p class="ql-block">年初省革委会下发《关于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统筹安排好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在今后两年内,要把插队下乡知识青年安排好,首先要把1972年前下乡的和外省、外县插队的青年安排好,然后把1972年以后乡的知识青年,分期分批安排好。”</p><p class="ql-block">10月县委召开全县城镇工作会议,会议明确规定:“对七九届初、高中毕业生,今年县里不作安置,各镇委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起来、从事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的临时性劳动。对参加城镇、街道企事业和劳动服务所的知识青年,今后国家需要招工、招生、参军时,可一视同仁。”自此,海宁县的知识青年支边下乡运动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是年根据上级精神,海宁县是年安置待业青年7809人,其中下乡知识青年4359人。</p><p class="ql-block">自1963年至1979年的时间里,海宁全县动员15523名知青上山下乡支边。其中本地插队13058名,去浙江生产建设兵团444名,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72名,黑龙江插队813名,大兴安岭地区</p><p class="ql-block">218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67名,老石坎351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1981年</i></b></p><p class="ql-block">八月份海宁县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办公室徹消。</p><p class="ql-block">是年底全县上山支边知青抽调回城就业待业问题,基本解决。知青上山下乡支边运动划上句号。1985年,劳动人事部发文《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将下乡知识青年的工龄从其下乡之日算起,也算是对知识青年利益的补偿。</p> <p class="ql-block">从无忧无虑的城市学生刚中学毕业就到辛苦劳作的农村转变农民身份的置换,这几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末及的巨大蜕变。一个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下到农村,势必要经历非常艰难的心理与情感的磨砺,这段经历正发生在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当中。知青”不可抹去的一个时代群体,历史肢体上的抹不去纪念碑。曾经作为知青的一代人,岁月不会抹去记忆,不会忘记这一段艰难而又坎坷的历史。当年中国二千万的知识青年,大部分都去了老少边穷的地区,偏僻的乡镇,遥远的山村,知青为这些地区带去了现代知识,城市文明,先进文化,影响了农村同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也给农村的下一代传授了新的理念,同时参与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了水利,水库,为改革开放铺垫了基础,也是为改革开放夯实了坚实宽又长的道路,给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的人口红利,促使改革开放得到了顺利进行。时间一瞬而过,曾经的知青,现在巳年入花甲,身体倦,鬓巳白,善待自己,活在当下,保重身体,且行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