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出生在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村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故称泉林村。对外介绍时,常省略“村”字,称之为泉林。泉林泉群,位于陪尾山下,泗河发源处泉林村周边三公顷的土地上。据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现陪尾山侧,黑虎、趵突、珍珠等诸多的泉 珠联星列。泉林不仅是泉水如林,多如牛毛,而且绿树繁茂,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历史底蕴久远,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上,上演了无数的故事,引 众多的先贤圣哲、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为之折腰,留下了孔子教化仲子、卞桥双月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同时,滋养着朴实正直,热爱家园,奋发有为的劳动人民,养育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无数英模人物。我的母亲王在英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一名饲养员,在20岁时就被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并两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 1957年2月,母亲正在忙碌着,突然接到了让她去北京开会的通知,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感觉像在做梦,便用力掐了掐自己的胳膊,好疼,这才确认不是梦,是真的。顿时,她激动地不知如何是好。天虽然冷,但她的脸颊热的像个红苹果,心里滚烫滚烫的。</p><p class="ql-block"> 临起程时,母亲换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红布绿花的大襟棉袄,“一九蓝”的棉裤,脚穿着绣满红花的大花鞋。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围住母亲,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整个村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社里的领导和乡亲们,把扎好的大红花给母亲戴在胸前,把母亲扶上马,一遍遍地嘱咐:“你到了北京,别忘了代表全社父老乡亲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带着乡亲们的重托,母亲兴奋不已,由专人牵着马一步步地送到县委大院,而后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青年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众报社等媒体采访母亲(前排左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山东省先模代表与母亲合影(前排左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的劳动模范代表中,仅有4名女同志,他们是徐建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田英(1921出生)赵兰英(1925年出生)还有母亲王在英,被人们称作“一春三英”。母亲年龄最小,齐齐的短发中间扎着一个马尾辫,黑里透红的面颊,又瘦又小的身材,再加上她那乡土味特浓的一身打扮,到了北京后,吸引了好多人惊奇的目光。母亲看到北京壮观的名胜古迹,看到机器轰鸣的工厂,看到一座座矗立的高楼大厦,心潮澎湃,激动万分。</p><p class="ql-block"> 1957年2月18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会上,国家领导人作了重要讲话,听取了农业专家和苏联专家的经验介绍,并参加了农业展览会的开幕式,参观了农业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2月22日上午9时,母亲盼望已久的时刻到来了。怀仁堂庄严雄伟,气氛热烈。当看到身材高大、红光满面的毛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带笑容,神采奕奕地向代表走来并频频招手致意时,中南海怀仁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起立鼓掌。母亲回忆说“照相时,广场上,坐了大半个圈子,自动照相机,开了之后,就转动拍摄。”母亲就在毛主席的身后不远处,幸福的热泪立时涌满了双眼,模糊了母亲的视线 ,母亲很想问一声“毛主席您好!”可话哽在喉咙,怎么也说不出口,激动的心怦怦跳个不停。母亲一直深情的望着毛主席,竟忘记了照相,被前边的一位代表遮住了半张面孔。</p><p class="ql-block"> 2月25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特邀青年代表举行茶话会,42岁的胡书记(留着平头,个子较矮,稍瘦,长得很秀气,显得很精神,完全是一个小青年的模样)。精神饱满,热情活泼,他和青年们谈笑风生,唱歌跳舞,为母亲和每个青年戴上了一枚金光闪闪的团徽 。一时间,掌声、欢呼声、歌唱声汇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2月26日,农业部长廖鲁言、农垦部长王震等领导为劳模代表发奖,当母亲带上金光闪闪的奖牌时,她深深感到了这块奖牌包含着人民的信任及所承担的光荣使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建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田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赵兰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会会场</span></p> <p class="ql-block"> 载誉归来,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车站迎接母亲,从车站到县委沿途道路两边,整齐地排列着欢迎母亲的干部、工人、学生和群众,向母亲学习的欢呼声、锣鼓声一路伴着母亲。“模范王在英,家住泉林村,十八岁的姑娘当上了养猪的人,哎嗨哎嗨吆,当上了养猪的人……她是最幸福的人”。一首赞扬母亲《模范王在英》的歌曲,在泗水大地盛传,人们把母亲的事迹编排成文艺节目,在校园、田间地头演唱,全县掀起了向母亲学习的热潮。使母亲倍受鼓舞,更激起了她爱场如家,爱畜如爱子的责任心。同期,济宁专区妇联在泉林召开了现场会。通过典型引路,泉林涌现出了一大批妇女先模人物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2月,母亲当选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 ,再次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光荣地出席了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 、朱德、蔡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蔡畅在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作了《提高觉悟,学好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奋勇前进!》的报告,彭德怀代表中共中央向会议致词,朱德为大会题词。在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的带领下,母亲与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烈士的母亲会面,并和她们一起为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搬砖搬瓦。她们无比兴奋,一遍又一边遍地歌唱《东方红》,嘹亮的歌声和银铃般的笑声,伴随着她们参加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义务劳动。两次见到毛主席,令母亲终生难忘,并成为母亲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b> (1946 年 12 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镇压了反动地主石佩怀后,敌人突袭了云周西村,抓走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和石五则。正是这个石五则,供出了云周西村的党组织,刘胡兰就这样落入了敌人之手。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牺牲于敌人的铡刀之下。刘胡兰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和革命烈士。她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09年9月10日,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刘胡兰牺牲后,毛主席亲笔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号召共产党员都要学习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除悲伤外,又多了许多自豪,为自己养育出这么伟大的女儿而骄傲。她决心把女儿的事迹和精神告诉所有人,宣传女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黄继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四川中江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和毛主席见面时,邓芳芝完全没有悲痛的样子,反而神采奕奕,也给了失去爱子的毛主席一股力量。后来在1955年~1960年,邓芳芝每次见到毛主席都精神百倍。有人问邓芳芝,和毛主席谈到黄继光的时候,你为什么从来不落泪呢?邓芳芝的回答是:我和毛主席都是烈士家属,如果我哭着去见他,毛主席也会难过的。他老人家每天都要管那么多的大事,所以我一定要坚强,决不能让他触景生情而伤悲。这就是我们的英雄母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胡兰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胡兰母亲讲革命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继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继光母亲被毛主席接见</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有一首歌《幸福在哪里》唱到:“幸福在哪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母亲之所以得到这么高的殊荣,一生充满着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与她有着坚定理想、不畏艰险,奋勇当先,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幼失去了父母,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新中国成立后,母亲鼓励她唯一的哥哥参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也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1955年,18岁的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上了青年突击队员。这年,泉林村大众农业初级合作社在卞桥建立了养猪场,母亲第一个报了名。由于世俗旧观念的影响,遭到了她嫂子的反对。性格刚强的母亲不顾她嫂子的反对,毅然当上了养猪场唯一的一名女饲养员。 </p><p class="ql-block"> 当时,养猪场只有3人,母亲年龄最小,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才30多公斤。领导看到后,决定给予照顾。但母亲坚持不搞特殊,和男同志一样平均分管20间猪舍,20头大猪和小猪娃们。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进场把20间猪舍打扫一遍,然后就干起除粪、刨土、晒土、刷槽、泡食、刮饼、推土垫圈等活。镐把、锨把时常磨破小手,流血不止时,就用香椿树上的“粘粘胶”或嚼几颗麦粒糊住伤口。每天要到200米远的小河沟挑10几趟水,两大桶水的重量比母亲还重,往缸里倒水时,母亲脚底下需要垫上几块砖,才能把一桶桶水倒进缸里。那时的独轮车都是木头轮子,推起来非常困难。母亲凭着她的毅力,不但学会了推车,而且装的土比男同志装的还多。倒土时,小车猛的往前一掀,有时竟把瘦小的母亲甩到半空中。她又黑又瘦,手上磨起了血泡,手脚肿得像馒头。爱美的姐妹嘲笑她,母亲并不感到羞辱。因为她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益于集体,有益于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母亲深深体会:养猪不是简单的劳动,它需要科学知识作指导。母亲没上过学,但母亲克服种种困难,有空就学,虚心请教别人。当夜深人静,人们进入梦乡时,母亲仍点着油灯,捧着书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直到学会为止。1957年3月,县里派母亲去泰安学习兽医知识3个月。课堂上,母亲专心致志,把一个个的技术要领记在心里。每次考试,母亲都以满分的好成绩名列前茅。除此之外,她还跋山涉水,去外地学习。就这样,她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饲养、繁殖和管理方法。母亲根据猪的怀孕期、临产期、克朗期、育肥期等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和季节的更替,制定合理的饲养标准。按猪的大小分圈定槽喂养,按时定期做好取粪、消毒、刷槽、防疫和给猪洗澡等工作。母亲借鉴苏联养猪双重交配方法,琢磨出一套人工繁殖产仔率高的方法,推广到兄弟养殖场。大众养殖场在两年间由120头发展到1560头。</p> <p class="ql-block"> 每当母猪临产,母亲都要留在猪舍守候着,看着一个个小猪崽下来。冬天,用衣服裹在怀里把小猪崽暖热;夏天,不顾腥气难闻,把小猪崽擦得干干净净。有时,母猪产后一时下不来奶,母亲就东跑西跑去找哺乳期的妇女,挤些奶水,热好以后,一个个地喂到小猪嘴里,直到都吃到奶才放心。为了小猪的安全,母亲都要昼夜守候四五天。有一年,一个严寒的冬天,寒风呼啸,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母亲忙的一天一滴水没喝,一点饭没吃。正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准备回家时,发现一头母猪即将临产,她顾不上饿得辘辘直响的肚子,一人点着油灯,忙了整整一夜。冻的手脚麻木,浑身打颤zhàn,高烧不止,嘴上烧起了一串串泡,再加上连渴加饿,感到眼冒金星。他坚持守在猪妈妈身边,猪妈妈用嘴巴把这个猪宝宝拱一拱,又把那个猪宝宝翻一翻,然后,慢慢地卧下来,轻轻地把肚子一翻一翻的,亮出两排大奶头,一个个毛油油、胖笃笃可爱的小猪娃就你争我抢地嘀住奶头,香甜地吃起来。看到这一切,母亲高兴的忘记了身上的病痛。</p> <p class="ql-block"> 为了搞好全县的生猪防疫,县畜牧部门抽调母亲参加全县的防疫工作。母亲背着干粮、被褥和同事们抬着药箱走村串户,为所有的养殖户宣传防疫知识,给猪打防疫针。有的大肥猪,屁股溜圆,肚子也大,由于脂肪过度丰富,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母亲技术精湛的,轻松给它们进行了注射。打完针后,大猪们好像挺满意,没有过大的反抗,乖乖地走到圈里,懒洋洋地躺下了,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大大的耳朵是,呼扇呼扇着,哼哼着像是说“再见”。母亲看到一个个大猪被她制服,乐了。两个月的时间,她走遍了200多个村庄。母亲的鞋磨破了,脚磨出了血,但她一声不吭,抹上树上的黏黏胶,仍坚持工作。领导发现后,非常感动,专门回城给母亲买了双新鞋。乡亲们亲切地称母亲为“猪先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身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感动了人们,被传为佳话。《大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来到养猪场采访了母亲,耳闻目睹到了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孩勤劳质朴、热爱集体的高尚品格。</p><p class="ql-block"> 1959年,母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广母亲的先进经验,发扬光大她的敬业精神,母亲随着山东省委组织的英模事迹报告团,先后到省委机关、企业、院校等单位及菏泽、肥城、梁山、郓城等地作巡回报告。当人们看到只有踩着板凳才够得着话筒的母亲讲述她不平凡的事迹时,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鸣。她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p> <p class="ql-block"> 1961年2月,母亲与在县计委工作的父亲举行了简易而又热闹的结婚典礼,婚礼设在县长办公室,时任县委书记李绍翠,县长邵长春等领导参加了婚礼。从此,母亲担起了事业和家庭的两副重担。</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母亲始终保持劳动模范的本色,多次被授予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工作中,她因公负过伤;生活中,她也曾受到过挫折。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从无怨言。因为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图名、不图利、永远跟党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父亲和母亲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与重孙重外孙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每逢春节和“五一”劳动节,各级导慰问母亲时,热情地握手,亲切的问候、欢快的笑声让家里洋溢着幸福。母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成为满头白发的耄耋 mào dié老人,此时,她却充满着青春的激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憧憬着幸福的未来,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她老人家感慨万千:“年轻时,身上总有用不完的劲,一心想的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如今,我们退休了,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爱护着我们老模范,党的恩情我一辈子不会忘。俺要发挥好余热,报答党的培养和关怀。”她还经常告诫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责任心,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老黄牛精神永远不过时。”从母亲身上,仍然能找到那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影子,感受到母亲为实现中国梦,创造美好明天贡献一份力量的热情和信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共泗水县原县委书记田志锋慰问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共泗水县委原书记笵宇新慰问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泗水县人大原副主任王百鸣等领导慰问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泗水县人大副主任张勤等领导慰问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作为一名全国劳模,她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普通中蕴含着高尚。母亲的敦敦教诲,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将永远激励着我重温苦难辉煌中的英雄人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钱玉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