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南河下

陆卫东

南河下街区是中国首批30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形成于明代中后期,清1881年的老地图就记录了南河下的踪迹了。现存南河下、丁家湾、羊胡巷、青莲巷、苏唱街、引市街等老街古巷近30条,有晚清第一名园何园,还散落着湖南会馆、小盘谷、卢氏盐商住宅、二分明月楼、湖南会馆等众多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会馆和私家园林。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家,历史建筑109个,是扬州市4个历史文化街区中保存文物最为丰富的街区。它的兴衰落寞是扬州盐业经济发展的缩影。作为清末民初扬州最具活力与魅力的街区,真实地记载了南河下街区经济、政治、城市风貌等历史信息;作为扬州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街区,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扬州的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 <h5>1881年清“扬州府治图”(部分)</h5><h5>(同学史美鹤先生提供)</h5><p class="ql-block"><br></p> <h5>2017年的南河下街区地图</h5> <p class="ql-block"><b>老街老巷</b> 曲折又窄小的街巷,是老扬州城的味道。扬州的老房子,都是青砖黛瓦的风格。古巷阡陌纵横,巷内古井、老宅众多,夹墙、砖刻门楼等大多沿袭原型,街区风貌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河下 与“文化街区”同名,还有一条东西向的老街,也叫南河下。“南河下”三个字,要拆开来细细解读:南是南北的南,河是古运河,下是运河大堤之下。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改造,中河下和北河下均已残缺,只有南河下老街还保留着旧时的风貌。在清代,南河下是盐商大贾云集的“富人区”,各式各样的盐商住宅、园林、会馆鳞次栉比。东端的盐宗庙(曾公祠)、中段的湖南会馆和西头的汪鲁门宅(盐商文化馆)以及多个盐商旧址串联起南河下一条街;南河下的石板路仿佛还在述说着昨日的辉煌。</p> <h5>南河下</h5> <h5>南河下的旧民居、石板路</h5> 丁家湾 这里是扬州老旧民居的活化石,街巷从东往西到“四岸公所”与苏唱街连接处转向由北向南,形成个丁字形,故名“丁家湾”,可以说是扬州城里最有特色的老街。这些青砖黛瓦高墙内,多数是清朝时期盐商的住宅。如今住在里边的居民,近几年搞起恢复或兴建庭院园林,您推开一扇门,说不定现在的主人祖上就是某位声名显赫的大盐商呢。 <h5>丁家湾老巷和民居</h5> <h5>丁家湾东首</h5> 徐凝门大街 徐凝门大街由以往的蒋家桥和徐凝门街改造而成。这是现在南河下街区的主要入口,改造前的蒋家桥在最北端,在与丁家湾交接处往东与徐凝门街相连;改造后,蒋家桥的路与徐凝门街合并扩宽了,按照老式建筑格式在路两旁兴建了仿古建筑。著名的何园坐落在街的南端,原有的蒋家桥饺面店移位到大街北端的东侧,至今还是老扬州们去吃早茶的场所之一,蒋家桥饺面店始创于1934年,老店以饺面、锅贴和虾籽馄饨著名;招牌是虾籽饺面(即馄饨面,因馄饨在北方也称作“淮饺”,故名饺面),配上面条和用虾籽熬成的汤料,别有一番风味。原在扬州教场街的百年老店“九如分座”也在何园对面老店新开。 <h5>旧蒋家桥(80年代:资料图片)</h5> <h5>改造后的徐凝门大街</h5> 引市街 引市街,因盐商在此交易“盐引”而名。盐引制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在渡江路未开前,此街是从南边进入市中心的必经之道。两侧除巴总门、祗陀林、方尔咸住宅、邹秉成住宅等大宅院。方氏住宅,位于引市街31号、31-1号。方尔咸(1873-1927),17岁考中解元。辛亥革命时扬州社会动荡,方尔咸作为士绅代表,帮助维持地方安定局面。当年11月,就被任命为盐政长,次年又被委任为两淮盐务承接所所长。 <h5>引市街中段</h5> 引市街84号为民国初年扬州督军徐宝山(外号“徐老虎”)宅第,后改为祗陀林。1914年5月徐宝山被炸死后,他的二夫人孙阆仙于1919年将住宅改建成抵陀林,并亲自为其题名。孙的堂妹、徐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住持,法号了悟。孙阆仙带发修行,1947年秋病逝。“文化大革命”中,抵陀林佛像全部被毁,尼众全被赶走。1978年以后,庵堂被陆续修复,佛像重塑,尼众渐归。重修后的抵陀林共有庵房37间,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尼众清修场所。黄墙红门,门土方嵌砌一块“抵陀林”金字石额。祇陀林于1983年初经省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 <h5>祗陀林</h5> <p class="ql-block">苏唱街与扬州浴室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在这条街上办起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昆曲的老家在苏州,所以又有苏昆之称,这条小街居留过不少唱苏昆的艺人,扬州人就把它命名为苏唱街。</p> <h5>苏唱街</h5> 苏唱街23号的扬州浴室,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由上海人袁炳元创办,花10万多银元,从上海、宁波采购了由美国、澳大利亚进口的装饰材料和设备,按照西洋样式设计,分男子部、女子部,建大池4个,浴盆33个,炕位200多张,有堂口16间。当时没有自来水,浴室打了两口深井,配备水泵,安装卧式锅炉,为当时苏北地区同行业之最。扬州浴室历经近百年的发展至今,房屋的结构都保持着创建时的模样,至今仍在使用。 <h5>仍在使用的扬州浴室</h5> 很值得一看的老街巷还有青莲巷、康山街、大武城巷、新仓巷等。 <h5>青莲巷</h5> <h5>康山街</h5> <h5>大武城巷</h5> <h5>新仓巷</h5> 著名的岭南会馆坐落其中。 絜园,位于新仓巷37号。系魏源于道光十五年(1835)购置并建造,他在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修订完成了《海国图志》《圣武记》等著作。魏源(1794-1857)长期寓居扬州,曾任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知州。著名印家蔡易庵曾居此,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扬州党校。历经一个半多世纪沧桑后,现为居民杂住。 <p class="ql-block"><b>园林名胜</b> 扬州,有很多经典的园林。南河下街区就存有国家A级景区几座,几乎都是庭院式园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从中可以窥见当年扬州盐商们的富庶,也能够看到那个年代的建筑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园 何园,坐落于徐凝门大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主要景点有复道回廊、骑马楼等。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h5>何园正门</h5> <h5>寄啸山庄</h5> <h5>复道回廊围绕</h5><p class="ql-block"><br></p> 小盘谷 小盘谷在丁家湾大树巷内,系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购得徐氏旧园重修而成。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而得名“小盘谷”。周馥(1837-1921),字玉山,建德人,历官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两江、两广总督。园在宅东,园门作月洞形,上嵌隶书“小盘谷”额。园内峰回路转,苍岩临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是扬州城市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园西部住宅,东西两轴,前后各三进。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小盘谷正门</h5> <h5>小盘谷内景</h5> 二分明月楼 二分明月楼正门在广陵路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当地员姓豪门取唐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句所造。楼上悬清代钱咏所书“二分明月楼”匾额。园中有迎月楼、夕照楼、梅溪吟榭等建筑,匾额楹联皆为金农、郑板桥等名家手迹。园内有井一口,栏刻“道光七年杏月员置”,镌刻了园史的真实。主楼寓园中悬清代诗人钱泳书匾“二分明月楼”。折角向东有黄石山一座,在山上依山势筑东阁三间,西向主楼和东部夕照阁相连,在明月西沉时可依阁送月;西南角置迎月楼三间,与东阁错开,遥遥相望,在月上东山时可阁中迎月。全园布置紧扣一个“月”字,姿态各异的月亮桥、月亮门、月亮窗遍布其中,独显扬州得月之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二分明月楼园景</h5> <h5>园内处处显示明月之意 </h5> <b>公馆庭院</b> 在清代,南河下是盐商大贾云集的“富人区”,各式各样的盐商住宅、会馆鳞次栉比。多少年过去了,漫步在老街上,这里依然是“三步一古井、五步一老宅”。 卢氏盐商住宅 坐落康山街22号至羊胡巷63、65号,称之“卢庆云堂”、“卢公馆",为晚清扬州盐商住宅之最。屋宇数量最多。从康山街22号前檐墙至北端羊胡巷房后檐墙长达189. 7米,从北河下南段7号院墙至西宅山墙界最宽达70米,最窄30米,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解放后先为苏北火柴厂,后由五一食品厂使用,花园、住宅部分改建。1981 年9月20日一把大火,烧毁房屋4进,28间5厢,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将最豪华的精美照厅、正厅、后厅、女厅烧光。厅墙后腰门上最大阳刻楷书福字未被烧掉,两侧檐墙、山墙孤独壁立。时隔多年至今,墙面、山尖壁立如初,全依仗当年砌墙考究,用特别厚实青整砖砌筑,墙面间用特别铁扒锔拉接。特别是西檐墙、山墙,从南向北望去,不但高大深远,还有一望无尽之感。后经修复,设为茶社。宅的北端,存有一座“意园”如今尚在。 <h5>卢氏盐商住宅</h5> <h5>卢氏盐商住宅通道</h5> <h5>意园</h5> 湖南会馆 南河下68号的湖南会馆,与曾国藩颇有渊源。晚清,太平天国兴起,清军无法抵御,由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骁勇善战,镇压了太平军。后部分湘军来到扬州从事盐业生意发达后,出资买下南河下的一座豪宅,拟送给曾国藩。但曾国藩没有接受,就改为“湖南会馆”,供湘籍商人活动使用。它的砖雕大门楼,相当有气派,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完整、雄伟的会馆门楼。 <h5>湖南会馆</h5> 四岸公所 四岸公所位于丁家湾。建筑始建于明,清末民初改建。1953年,花园巷小学迁入,更名为丁家湾小学。原为三路建筑,东路现存门楼(位于丁家湾118号),现存楠木厅、火巷等遗迹。清末民初,湘、鄂、赣、皖四省盐务通商口岸的联合办公之地,四省食盐按当时规定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四省大盐商在此核定、平衡盐价,商讨食盐产、供、销、运等事宜。由于盐务办理手续较繁,四岸公所作为专业机构,设有代办缴纳盐税、盐款业务。 <h5>四岸公所</h5> 岭南会馆 岭南会馆位于新仓巷4号。尚存老屋五十余间,东、中、西三路住宅并列。正门对面,朝北原有八字型大照壁,三幅面。周围有角花,中间阳刻一个大福字,1958年大跃进年代毁掉。在西路西墙角还嵌有“岭南会馆界址”石额。大门为水磨砖雕门楼,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门两边有抱鼓石,门上嵌“岭南会馆”石额。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照厅两侧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毁。东廊壁上嵌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为《建立会馆碑记》扬州岭南会馆章程》及《场运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立《江都县为岭南会馆置买民房兴建会馆给示存案碑》。中间夹两道深巷相隔相通。岭南会馆其格局和南河下湖南会馆大八字门楼相似。 不过若与湖南会馆门楼比较,体量不及湖南会馆,但其上雕琢比湖南会馆更精工。 <h5>岭南会馆</h5> <h5>岭南会馆地界石刻</h5> 贾氏庭院 贾氏庭院位于大武城巷。光绪年间,盐商贾颂平在大武城巷建宅院,同时收购院后的二分明月楼,与宅院连为一体。我们现在所说的贾氏庭院就包括宅院与二分明月楼两部分。贾氏盐商住宅位于大武城巷1-5号,大门朝东,由此门进入,得见东路建筑。整个宅院分为东西两路,中间以火巷间隔,左右相连,前后贯通。东路建筑傍大武城巷曲折巷道而建,呈南窄北宽状。由门堂进入贾宅后,东路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中以小型园林相隔。解放后住宅部分被用作明月幼儿园校舍,今已废弃,西边的山林则被被改造成原广陵小学操场。贾氏庭院这座砖木式建筑群残损程度较重,部分房屋甚至坍塌成为危房,现已修葺一新。 <h5>贾氏庭院正门位于大武城巷</h5> <h5>贾氏庭院(俯瞰图:贾喆翔摄)</h5>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南河下街区,老井、砖雕门楼、古树随处可见,古宅遗迹俯拾皆是,众多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和会馆存于其中。从南河下街区游历一番,对了解扬州、了解扬州盐商文化、了解扬州民居发展,定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br></p><h5>(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人拍摄;文章系作者收集资料创作。)</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5.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