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乏驴岭,位于河北省晋冀交界的井陉县西部,毗邻山西娘子关,是太行山重要的隘口。</p><p class="ql-block"> 乏驴岭,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因八仙之一张国老骑驴困乏于此而得名。村口绵河之上百年铁桥横亘;村中古民居、古树、古道,尽显岁月沧桑;村后,太行山第一渠“绵右渠”清澈流淌;山梁上、山谷里,古今战场遗迹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传说与史实,古代与近代,水利与战争,乏驴岭虽小,发生的故事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 从太原出发导航“正太铁路乏驴岭隧道遗址”,沿京昆高速2个多小时,下高速走井(陉)阳(泉)307国道,沿路边就直达村口,这里的村民热情淳朴,景区免费停车,不收门票。</p><p class="ql-block"> 井阳国道,弯多路窄,大货车很多,谨慎驾驶。</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 在村口的一座高台之上,张国老仙人神采奕奕,倒骑仙驴,好似遥指桃花洞。</p><p class="ql-block"> 乏驴岭是一座千年古村,相传,冀州寓公面山而居,门前道路被太行、王屋、中条、吕梁四座大山阻挡,便率子孙每日挖山不止,此举感动上天,玉帝降旨八仙中的张国老和柴荣将山移至山西。</p><p class="ql-block"> 张、柴二仙领旨,驴驮日月,车载名山,日夜兼程赶往山西,不日到达乏驴岭,只见此处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险峻,再加上驮车满载负荷过重,匆匆行走间,柴荣的驮车沿着柴王沟翻下绵河,只在崖壁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印。</p><p class="ql-block"> 张国老的仙驴踏在青石板上,负重爬坡,驴蹄深深凹陷进去,驴车左摇右摆,仙驴气喘吁吁,无法前行。张国老看到山路如此艰险,仙驴乏力,无法前行,便把四座名山卸下,各自安置,又见此地山清水秀,紫气升腾,林茂花灿,是个仙居的好地方,于是便在桃花栈下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乏驴岭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张国老和他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边一直往西走,去探寻古道上一段名为桃花栈的地方,那里应该有张国老修行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国老仙洞吗?这个庙也太小了点,小到了成年人无法进入,而且很残破,国老到底是仙人,丝毫不嫌弃这里的简陋,乐悠悠端坐其中,享受人间香火。</p> <p class="ql-block"> 国老庙上方草丛中有一尊小小的果老仙人塑像,老仙灰头土脸,略显疲惫,驴也瘦了许多,相比村口那尊高高在上的塑像大为逊色。</p><p class="ql-block"> 看起来,无论是人还是仙,摆对位置是多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国老仙迹,井陉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百年大桥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正太铁路乏驴岭大桥,是1905年由法国巴黎(D--)公司承建,采用19世纪先进的锻铁技术,与越南的“龙遍”铁桥、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同属于一个公司,使用同一种技术建造而成。</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正太铁路上的窄轨小火车,从太原出发,一路风尘仆仆,通过乏驴岭大桥跨过绵河,穿过乏驴岭隧道一路向东,进入华北大平原。</p> <p class="ql-block"> 乏驴岭大桥单跨75.5米,高7.5米,宽5.5米,桥面至谷底30米。全桥没有一处焊接,所有构件全部由铆钉铆合起来。当年建造时,在桥下30多米的河滩中,架起炉火,将铆钉烧的通红后,桥下的工人将铆钉迅速抛给上面作业的铆工,操作手用机器迅速把铁钉铆到桥上。</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寇占领华北之后,疯狂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为了保证正太铁路畅通,将山西的煤炭资源盗运到各出海港口,转运回日本,日寇在铁路沿线派兵把守,在乏驴岭大桥驻守重兵,并在周边修筑了七座炮楼,两座地堡。</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八路军百团大战时,正太铁路乏驴岭大桥成为百团大战破袭重点之一,当时聂荣臻指挥八路军,乘大雨倾盆的良机,在午夜发起攻击,用两个连的兵力攻碉堡,炸铁桥,经过激战,消灭了守桥的日寇,因为当时我军炸药奇缺,仅炸坏桥头附件部位,最后炸毁了桥上的路基和枕木,拆掉了钢轨,当地民兵又炸毁车辆,炸坏火车头,才最终切断日寇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 在铁桥的两侧立柱上,当年的弹痕,,清晰可见,村中老者指着这几个弹痕肯定地对我说:这几个弹痕是“汉阳造”打的,旁边柱子上的几个大点的“坑”是“三八大盖”打的。</p> <p class="ql-block">“三八大盖”打的弹痕</p> <p class="ql-block"> 桥架上的标牌“1905,巴黎”字样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据说,铁桥的保质期是100年,年老村民说,解放后,还有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来看过铁桥。</p> <p class="ql-block"> 过了铁桥就是 乏驴岭隧道</p> <p class="ql-block"> 隧道仍然可以通行,长度大约有200米,步入洞中很是凉爽,只是洞里黑黢黢的脚下坑坑洼洼,需谨慎行走,要想走过去最好是带上手电筒。</p> <p class="ql-block"> 乏驴岭,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乏驴岭,自古战事不断,其中不乏在军事史上留名的大战。</p><p class="ql-block"> 乏驴岭地处晋冀咽喉,是娘子关的天然屏障。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法军在此集结进攻,驻守在乏驴岭的是清军将领刘光才,他积极率军英勇抵抗,与法军激战数日,将法军击退,此战粉碎了侵略者攻入山西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在乏驴岭的山上除了三座古山寨,还有古炮台一座,以及用片石磊砌的长约800米的古长城。</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时期,起义的山西革命军在此阻击清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军阀混战,阎锡山的晋军和张作霖的奉军在这里大战。晋军在此驻防,遍修工事,山上现存有机枪,野炮,步兵指挥室坑道200多处,两军激战月余,最终,晋军击退了奉军。</p><p class="ql-block"> 最为残烈的当属抗战时期(1937年)娘子关战役中的“血战乏驴岭”。</p> <p class="ql-block"> 跨过铁桥来到村口,只见一棵百年桑树枝繁叶茂,树荫遮满了一座小院。这里原来是学校,现在是乏驴岭抗战纪念馆。纪念馆有陈列室3个,放映厅一个,旁边的院子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38军17师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出当年乏驴岭战役中日两军遗留的大刀、刺刀,手雷、手榴弹,钢盔、手摇发电机等实物上百件,作战图片数十幅,影像资料五部,其中,有侵华日军拍摄此战役的记录片。</p> <p class="ql-block">西北军38军17师师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残烈的1937年10月中国军民抗击日寇,以血报国的“血战乏驴岭”战役。</p><p class="ql-block"> 日军是精锐的甲级师团(第20师团),是侵华日军十大精锐之一。配有轻重机枪,汽车马匹,各种火炮和掷弹筒,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同时还有日军的三个空军轰炸机大队配合战斗。</p> <p class="ql-block"> 中方是西北军杨虎城部的38军17师,这是一支真正的关中军。从前任创建者到现任师长赵寿山都是陕西关中人,士兵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三秦子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部队兵员有很多都是仓促征召,使用装备极差,且严重不足。大部分枪械射程和准度都很差,打十多发子弹,不是拉不开枪拴,就是退不出弹壳。乏驴岭大部分都是坚硬的花岗岩石,修筑工事异常艰难。</p> <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对强敌的进攻,17师官兵没有一个退缩,弹药打完了就用大刀砍,用石头砸,弹尽枪绝,就抱着鬼子一起跳崖,残烈的战斗,让17师每天伤亡1100人,营以下军官损失殆尽,但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牢牢地守住了阵地!</p><p class="ql-block"> 中华儿女面对强敌毫不退缩,敢于亮剑的民族气概,极大地震撼了侵略者,日方华北司令部的战报不得不承认:“井陉附近遭遇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p><p class="ql-block"> 由于侧翼阵地旧关失守,17师奉命撤出了战斗。</p><p class="ql-block"> 17师在乏驴岭用劣质装备与强敌血战九昼夜,歼灭日寇四千多人,而17师战前一万三千多官兵,战后仅剩两千七百多人 ,一万多三秦子弟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敌寇,永远地长眠了这块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此战过后,陕西户县“家家设灵堂,户户挂白幡”祭典战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向勇赴国难的先烈致敬! 殉国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2012年,乏驴岭村民在鸡架岩上为17师抗日烈士树立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井陉县政府在鸡架岩上建立了纪念碑和碑亭。</p><p class="ql-block"> 这里成为17师将士后人追寻亲人足迹,寄托无限思念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 血战乏驴岭(史称娘子关战役)之后,17师向阳泉-太原撤退,继续参加抗日战斗,此后,赵寿山担任38军军长,率部参加了高平阻击战,中条山11次反“扫荡”,收复郑州等众多战役,38军成长为抗日战场上的一支铁军。</p><p class="ql-block"> 赵寿山,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率38军通电全国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赵寿山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全国解放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等职。1965年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 村里大多数院门锁闭,偶然能看到几个乘凉的留守老人。</p> <p class="ql-block">贴在醒目处的景点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1911年,阎锡山下榻过的村中名士陈畴故居</p> <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阎锡山至电孙中山,响应武昌起义,和中国同盟会成员在太原杀掉清政府巡抚,带领山西新军武装起义,之后迅速带兵来到乏驴岭,视察布防,组织军民抗击清军。</p><p class="ql-block">阎锡山在此戏台对民众演讲。</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初期,山西革命党人阻击清军遗址</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中小路来到了井陉县陉源水电站,这个电站是利用绵右渠供水发电的,电站每年能为井陉县增收300万元。</p> <p class="ql-block">沿着电站的台阶登上电站坝顶</p>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的不巧,正赶渠道清淤补漏维修期</p> <p class="ql-block"> 工人师傅们正忙着检修机器</p> <p class="ql-block"> 绵右渠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说起人工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位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殊不知,红旗渠在建造之前,曾派人来到绵右渠取经,学习修建人工渠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1959年,河南林县县委的领导和当地的水利专家,来到井陉县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修建绵右渠的经验和精神,取得了修建人工渠的第一手资料。红旗渠的修建时间比绵右渠晚了两年多,通水时间也晚了一年多,由此可见,绵右渠还真是红旗渠的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绵右渠在新中国的水利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修建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如今仍然担负着井陉地区春夏山区的灌溉重任。</p> <p class="ql-block"> 下面水面宽处是绵河,上面右侧水面窄处是绵右渠。</p><p class="ql-block"> 绵右渠,因修建于绵河下行右侧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绵右渠从1958年开始施工,共分四期工程完成。第一期于1958年3月8日至1959年1月15日完成;第四期1976年11月1977年3月完成,施工期间的场景拍成电影《旧貌变新颜》在全国放映。</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绵右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资金短缺,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力不足,均被井陉人民一一克服。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的感人事迹和优秀人物。其中,排险英雄刘黑狗作为修渠代表,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 绵右渠由6条干渠、24条支渠、3488条斗农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担负着井陉县、井陉矿区、鹿泉市20个乡镇、193个村庄的22.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办水利工程。工程渠线穿越300余座山头,跨越400多条沟谷,兴建大小水利建筑1352处,总工程量996万立方米。组织11万人参加,其中有56人为修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开始施工到全部竣工历时19年。四任县委书记,接力修渠治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绵右渠隧道,上层走水下层走人;引水渡槽的桥梁,桥下走火车,桥上走行人 ,桥中小潜流;倒虹吸技术,更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里是热爱户外运动驴友的好去处,只是有些地段路况危险,不宜前行。</p> <p class="ql-block"> 绵右渠更感人的故事---修渠先驱马作霖</p><p class="ql-block"> 马作霖,生于1897年,井陉县南横口村人,曾就读于正定七中,少年时即心怀壮志,1920年,马作霖毕业于山西讲武堂,到晋军商震部下供职。1931年,马作霖调回井陉,任井陉县保卫团大队长。当他目睹井陉十年九旱,百姓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之后,遂生引水浇田之念,在一次勘测绘制军事地图时,他着意研究了井陉地形地势,认定引绵河水上山是完全可行的,由此更坚定了他开山修渠的决心。他说:“井陉之苦就苦在了没有井陉的大禹,而今我就要当井陉的大禹!”决心即定,他便毅然辞去公职,一心一意为修渠奔走起来。</p><p class="ql-block"> 马作霖的行为不被多数人理解,但他毫不退缩,四处奔波,终于在1933年组成了“绵右渠筹备处”自任主任。接着他又多方奔走呼吁,取得了河北省政府的支持。省政府致函华北水利委员会,请求按照马作霖的开渠设想,免费勘测地形,绘制图纸。</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华北水利委员会派来工程技术人员20多人,从娘子关的地都村(当时隶属山西)由西向东开始测量,1936年5月,勘测完毕。期间,马作霖始终参加勘测,多次协同时任县长慰问犒赏工程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 图纸完成后,马作霖信心百倍,立即着手集资施工。他多次向亲朋好友族人表示:为了修渠,即便是倾家荡产,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一面争取井陉县政府支持,在本县集资,一面争取河北省政府的援助。经过努力河北省建设银行在井陉设立了办事处,他还计划利用原料充足之地,开办水泥厂,解决修渠工程用料。可惜,政局突变,日军攻陷天津,华北危机,开渠成为泡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国难当头,马作霖忍痛放弃开渠施工计划,毅然归队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他再三嘱托父亲和儿子:我走后,家里丢了什么也不能丢了这份图纸,待赶走日寇之后,我一定回来把渠开通!</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马作霖随部队参加了武汉会战,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年仅41岁。他临终时给家人遗言:保护好修渠图纸,伺机献给有识之士,让它造福于家乡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马作霖长子马全清,长媳许喜秀谨遵先父遗言,慎将图纸置于瓷管,两侧密封,藏在窖中。20多年后,马作霖后代将图纸完好献出,为绵右渠开渠选线提供了许多重要数据,使定线测量工作提前完成。</p><p class="ql-block"> 绵右渠的建成,家乡父老完成了马作霖的遗愿,告慰了九泉之下的马作霖先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山,滔滔绵河水,巍峨大铁桥,你在这里屹立了117年,</p><p class="ql-block">见证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见证了旧中国的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见证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抗击敌寇,血染太行;</p><p class="ql-block">见证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改天换地,引水上山,百姓当家作主人;</p><p class="ql-block">见证了改革开放,再现太行绿水青山,百姓安居乐业,我们走进新时代!</p><p class="ql-block">你还会见证:中国顺应百年之大变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更加繁荣富强的大中华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谨向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