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兵的岁月(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 电 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勤务连当兵期间,平时执行公差勤务任务繁重,连队文化生活贫乏,一接到晚上去师部看电影的通知,全连官兵便兴奋起来,赶紧整理服装,等待着集合的哨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哨声响了,早己在操场边等待的战友们迅速列队,整齐报数,值班员向连首长报告后,连队便喊着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师部方向行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到师部要步行两三公里,出了营门往北行进至南口加油站,约有一公里多的路程,这是展示连队军姿的“阅兵道”,大家心情愉悦,个个昂首挺胸,步伐整齐,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沿途群众纷纷驻足观看,成为南口小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过了加油站,沿二七机车厂火车专用线,在铁轨上深一步浅一步地便步半公里,来到了师部大操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电影放映前,成为勤务连与师直各连的赛歌场。我们与汽车连、特务连、加工连互比气势,以争高低。那时勤务连编制兵员多,平时劳动强度大,官兵们练就了硬身板大噪门,拉起歌来那是气度不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兄弟连的歌声刚落,拉歌的便高呼:</b></p><p class="ql-block"><b> “汽车连唱的好不好?”</b></p><p class="ql-block"><b> 众人齐应:“好!”</b></p><p class="ql-block"><b> “妙不妙?”</b></p><p class="ql-block"><b> “妙!”</b></p><p class="ql-block"><b> “再来一个要不要?”</b></p><p class="ql-block"><b> “要!”</b></p><p class="ql-block"><b> “呱唧呱唧!”</b></p><p class="ql-block"><b> 众人齐鼓掌:叭叭叭,叭叭叭,“快,快,快!”</b></p><p class="ql-block"><b> 于是,汽车连应战了,歌声刚起,这边便以更大的气势唱起来,歌声此起彼伏,形如斗歌,整个电影场沸腾起来……</b></p><p class="ql-block"><b> 勤务连总是气压群雄,在赛歌场拔得头筹,十年标兵连队,决非浪得虚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场面随处可见,官兵们血气方刚,热情似火,气冲云天,具有压倒一切的大无畏气势,令人感概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不仅到师部看电影,还受邀到军事科学院等友邻单位看露天电影。当时处于文革中后期,“9.13”事件后,极左思潮得到遏制,文化活动渐渐放开,那时我们每周能看两到三次电影。 </b></p><p class="ql-block"><b> 在新兵连,我们曾应邀在昌平县城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观看宽银幕电影,受到强烈的視觉震撼,超大的画面,令人目不睱接,眼睛不够用了。该片不仅故事曲折动人,插曲《卖花姑娘》尤为优美,在当时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曲,红极一时。据说这是金正日执导的作品,令人对朝鲜革命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b></p><p class="ql-block"><b> 在勤务连,我们还曾乘解放车,应邀到军事科学院观看露天电影。那是一个盛夏的晚上,七八点太阳还未落,在电影场上,军科的高级研究员们一排排坐在马扎上,穿着高档的硬领白衬衣,神清气闲地相互聊天。他们均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出身,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大机关领导们的不凡气度。驻京部队官兵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开了眼界了。</b></p><p class="ql-block"><b> 1977年勤务连改编为汽车三连后,连队住在国防大学(原军事学院)外训系的东侧,原工程兵昌平机械学校里,两者比邻而居。因此,到国防大学外训系看电影,便成了家常便饭,每周两到三次。有一次看电影时,路过一帮人在看大彩电,当时黒白电视尚未普及,第一次见到大屏幕的彩色电视,十分惊奇与羡慕,心想,还有这么高档的设备,与看彩色电影已无差别,还是大机关厉害,己经配备了这么高档的影视设备了。现在想来,到国防大学外训系受训的都是外国高级军官,进口一些高端设备,亦是自然的了,倒使我们寻常小兵增长了见识。</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们看的电影,以国产片居多,如电影《创业》,《青松岭》,《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等;国外片大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如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在师部大礼堂观看的,根据托尔斯泰名著改褊的苏联宽银幕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影片上下集联播,反映了沙皇俄国时期各阶层的生活画卷,既有上流社会的奢侈放荡,亦有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电影画面优美,视觉冲击力强,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振撼。</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社会还较封闭,信息闭塞,民众多通过广播、报纸、书刋,凭想象了解外部世界,但不够直观形象。唯有看电影,不仅能娱乐身心,还拓展了生活视野,形象地认识到了国内外的风土人情,这是其它传媒手段难以实现的。</b></p><p class="ql-block"><b> 渐渐的,也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随着对西方影视作品的解禁,尤其是《摩登时代》、《米老鼠与唐老鸭》、《第一滴血》等播出后,大家深切感受到了西方文化长期发展所积淀的品牌优势,卓别林、迪尼斯等文化品牌,许多国人对其顶礼膜拜,中华文化品牌能与之抗衡的,恐只有张艺谋了,莫言的垃圾文化恐难成品牌。这就使西方文化渐成侵略与蚕食之势,也为文化汉奸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最近小学数学教材毒插图引起的风波,就是文化汉奸的杰作,意图毒害祖国花朵的心灵,国人当惊惕!</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电视普及了,坐在家中便可在大尺寸电视上欣赏最新影视剧,懒得去影院看电影了。现在的电影院趋于高档化,私密化,属于年轻人尤其是情侣的天下了。不过,我仍怀念在部队看露天电影时人头攒动的热闹劲,以及拉歌时的热血沸腾,那是激情燃烧青春岁月的闪光一刻,值得回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日于徐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