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端午节很“粽”要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前几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二、端午习俗</p><p class="ql-block">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p><p class="ql-block">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p class="ql-block"> 民间活动还有:龙船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等</p> <p class="ql-block"> 三、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中指出了屈原与端午的密切关系:“惟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惟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中华民族唯一一个用节日来纪念的人物,足以证明人民群众认可、喜爱屈原所表现出的忠君爱国的坚贞气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屈原在端午节中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符号象征。</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包粽子、划龙舟是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同学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青少年更应该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p> <p class="ql-block">编辑:胡连杰</p><p class="ql-block">审核:孟建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