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上午,肖湾社区携手支部联建单位市水利局,联合辖区爱心商户景福堂国药管开展“粽享端午,健康养生”活动,通过开展包粽子比赛、传统美食品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辖区居民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习俗,传递爱心正能量,营造和谐社区邻里氛围。 肖湾社区携手市水利局浉河管理处,联合景福堂大药房国药馆举行端午节暨六一活动。具体内容包括一下:<div><br>1.门前广场现场手工包粽子,多包多得;<br>2.东阿阿胶集团现场熬制阿胶奶茶,赠予社区居民免费品尝;<br>3.现场香包制作,展现端午传统文化<br>4.现场煮大蒜艾叶蛋,避五毒。<br>5.汤臣倍健公司现场熬制蛋白粉牛轧糖,提供免费试吃活动<br>6.现场免费试贴“艾灸贴”<br>7.现场免费赠送艾叶,香包,艾灸贴,养生堂钙片等活动。</div> 开展“粽享端午,健康养生”为主题的迎端午包粽子比赛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br> 比赛正式开始后,志愿者们将提前备好的红枣、糯米、粽叶和线绳一字摆开,热情参加活动的居民们围在一起,开始利落地包起粽子。拿粽叶、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放馅料、压紧实、封口、扎捆,巧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只各式各样的漂亮粽子就堆成了小山。尽管大家包粽子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无论是技术娴熟还是新手上路,大家都特别开心,整个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大家都十分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忙得不亦乐乎。活动最后,每个参加活动的居民都领到了香甜美味的粽子和碧绿的艾叶。<div><br> 本次比赛活动累计包了500余个粽子,全部分发给小区居民。“我们包的不是粽子,是快乐。”参与包粽子的居民纷纷表示,通过这种活动方式,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很有意义。<br> 比赛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为现场居民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提醒大家在端午佳节期间,也要注意消防安全,细心防范,平安过佳节。</div> 社区居民和小朋友踊跃参加活动,一派祥和欢乐景象。他们纷纷感谢社区的各位领导组织这么有意义的一场活动,发自内心的说:“为您们的大爱点赞,辛苦了!” <b>端午节由来及端午习俗 </b><div><b><br></b>2022-05-30 09:48</div><div><br></div><div><br>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br>“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渐渐变成了“端午”。<br><br>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div><div><br>“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br>2009年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br>端午习俗<br><br>1.赛龙舟<br>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2. 熙游避灾 (古时称“游百病”)<br>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 (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br>《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br>3. 挂艾虎<br>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这一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br>4. 佩长命缕<br>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br>5. 戴香包<br>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br><br><br>6. 避五毒<br>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了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br><br><br>7.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br>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又以其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br>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br><br><br>8. 躲端午<br>指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在汉族民俗中,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日,禁杀生,行房事。<br><br><br>9. 跳钟馗<br>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到了清代,江南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br><br><br>10. 悬艾叶、菖蒲、蒜头<br>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br>端午节的由来<br><br>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br>也有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br>此外,还有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br>还有传说,端午节是祭祀龙图腾。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br>端午节特色饮食<br><br>1 吃粽子<br>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br>2 饮雄黄酒<br>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br>3 打糕<br>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br>4 煎堆<br>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br>端午养生:吃粽子<br><br>中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br>“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br>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br>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br>不过,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br>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大米粽或五谷粽;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div><div><br>返回搜狐,查看更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