壑源史话

北苑使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金泉</p><p class="ql-block"><br></p><h1> 壑源,宋代中国著名私焙贡茶产地。所产“壑源佳品”、“壑源春”、“叶家白”等茶品名声显赫,在宋代的茶文献里多有记述。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这个皇帝笔下的村庄有着传奇的历史故事。</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r></h1><p class="ql-block"> 壑源,随着近千年的时光变迁,在中国的版图上虽已无法查询到,但在今建瓯市东峰镇裴桥行政村有一个福源自然村,其周边有福源山、福源口、福源岭、福岭尾等山地名称,恰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提及的壑源山、壑源口、壑源岭、壑岭尾地名竟极其的相似。今天福源的山地名是否就是史籍上记述的壑源山地名,壑源是否就是福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嘉靖《建宁府志》记:“壑源山,在凤凰山之南,高峙数百丈,所产茶为外焙,冠與地广记壑源茶即此”。(宋)黄儒《品茶要录》:“壑源与北苑为邻,山阜相接,相隔才两里多,此地的私焙茶,其绝品可敌官焙”。(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壑源(叶源附)记:“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丛然而秀,高峙数百丈,如郛郭焉。民间所谓捍火山也。其绝顶西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山起壑源口而西,周抱北苑之群山,迤南绝,其尾岿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言壑源岭山自此首也。”史料和种种迹象表明,壑源与北苑山阜相连,仅一山之隔近才两里多。今焙前自然村始经纸厂、壑岭尾徒步达壑源村也就约1.2千米路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6月东峰镇裴桥村福源自然村在一次山体滑坡的土堆中偶然发现一宋代初期叶春墓志残碑,碑文中多处显示壑源字样:“……重背龙凤山村名壑源……多与和解之壑源山水接。御焙岡脉君者以奇茗”等记述。虽这寥寥几字碑文展示了壑源村名的地理位置,四至方位,自然条件,以及北苑御焙山脉和御焙所产奇茗密切关联。碑上记“重背龙凤山村名壑源……多与和解之壑源山水接。”意指北苑与壑源仅一山之隔。此碑文相关记述与文献记载以及今天福源自然村袭称的相关山地名相一致。由此可见今天的“福源”就是皇帝笔下的“壑源”地名无疑,这块宋代叶春墓志残碑就是一个历史见证。</p> <h1>  </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 福源,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裴桥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位建瓯市东南方向,西距建瓯市约12.5千米,东距东峰镇约9千米,北距裴桥行政村1.2千米,南与小桥镇上屯村的竹林自然村隔山相邻。全村共有57户,213人口,叶姓历史以来始终为该村大姓。这个村上古以产制茶叶出名,也因为茶产业带动村子繁荣兴旺。而且成为当地非常富庶和有茶文化内函的乡村。笔者儿时常到福源走亲戚,所见青砖门檐,青砖封火墙,花楼式阔院,大户人家比比皆是,至今仍有许多高墙残壁可见,那高大的墙体让人们仍然可以想像出它昔日曾经的辉煌。</p> <h1>  </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 壑源村三面环山,站在该村后山岗眺望这个村子坐落在一山形酷似“U”字的山洼之中。东与大窠山岗相邻,南与大山山岗紧依。西与北苑诸山相连。北为徜开的山口即壑源山口。该村村头(“U”字形山口处)有一砖木结构单间架构式门楼(类哨卡)建筑,原是通往村庄的唯一进出通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门楼正前面横楣上镶有四块约0.50×0.50米的青色方砖。每块方砖上各阴刻有一个字,顺序从左至右,分别为“固我苞桑”四个字(其中第一个字可确定为“固”字;第二个字左侧为“勿”字部,右侧为“戈”字部,康熙字典为“我”字的异体字;第三个象“苞”字,为“艸”字头,下面一个“包”字,说文解字为“苞”字;第四个字由“屮屮屮木”四个字组成,此字分三层,上层一个“屮”,中层并排二个“屮”,底层一个“木”字,康熙字典为“桑”字的异体字),从四个字的用料材质和书体看,有专家认为应属宋代前后的产物,而现存门楼年代好像属清代或明国的建筑,兴许现存门楼是以后重建时重新镶上那四个字的,当然现存的门楼至少可推断是清末期的建筑遗物。四个字中有二个异体字。而“固我苞桑”四个字联在一起解读,大意是保我家乡繁荣、昌盛、稳固。也可扩展为永保我家乡基业牢固,繁荣兴旺,长治久安之意。</p> <h1>  </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 壑源村名起始时间史籍未见记载。《中国茶文化经典》查到最早提到壑源茶品的是北宋梅尧臣(1002-1060)的《王仲仪寄斗茶》诗:“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最晚的是清代中期郭嵩焘(1818-1891)《崇胜寺僧惠君山茶》诗:“壑源双井不易得,洞庭君山才咫尺”。由此可见从北宋初至清代中期壑源地名一直在沿袭,壑源改福源也是清光绪年以后的事了。壑源和福源村名的起始渊源已无人知晓,壑源改福源具体什么时间改,为什么要改也无从考证。2009年2月18日南平市《闽北日报》社记者黄旭辉由笔者陪同专程前往裴桥行政村福源自然村,采访了78岁叶家章和72岁叶瑞琪两位老者。据叶家章老人口述,福源村名在新中国土地改革时就已称福源村名了,至于福源的前身叫壑源老人家没听说过。所以改“壑源”为“福源”,笔者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壑”与“福”字方言同念“福”字音,“福”字像征福气吉祥之意。此外壑源的“壑”字属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而且笔划繁杂的汉字,交流和记事时不易说写,故而改“壑”为“福”字。或许还有其它什么特定环境或其它原因,也许这就是“壑源”改“福源”村名的缘由了。</p> <h1>  </h1><h1><br></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壑源与北苑御焙仅一山之隔,宋时同隶建州吉苑里所辖。从诸多文献中记述壑源及所产茶品属民间私焙贡茶。南宋研究茶事的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书上记:“惟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焙,自昔至今,亦皆入贡。其流贩四方,悉私焙茶耳”。明代学者彭大翼《苕溪诗话》载:“北苑,官焙也。漕司岁以人贡茶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入贡为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间。”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宋代是北苑鼎盛时期,北苑为朝廷督办官焙,壑源则是民间私焙,北苑御焙朝贡的附纲,可以说壑源私焙与北苑官焙是同胞姐妹,只不过一个是戴皇后之冠,走红宫廷,一个着民族素装,出入民间,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壑源茶不仅品质好,萌芽也早。新茶一开采,就有人预付定金购买,高价抢购就更不用提了。“故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甚至茶民以外地茶混充。壑源茶品在民间倍受青睐,到访和索要屡见不鲜,在发现宋代墓之残碑文中记载:“......壑源山水接御焙岡脉,君者以奇茗友,远方宾旅至者,皆勤逆而厚遗之......”这句话描述了当年叶春以茶接待远方朋友的情形,同时在临别时还大包小包地送上许多壑源茶作为礼品。没准这其中有的人还是因为仰慕壑源茶名而不辞路远从京城来访的叶春老友。这一段叶春以壑源茶赠友的语句成为记载壑源茶唯一可考的文字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壑源叶氏祖先在朝庭做官,身世显赫。78岁的叶家章老人提及“文革”期间场面浩大的叶家祠堂被毁的事情。老人说,叶家在历史上出过翰林学士,祖上传说叶氏家族有兄弟三人在朝廷当大官。他们的牌位都供奉在村中叶家祠堂。祠堂里供有三尊香位牌,每个香位牌高约1.5米,宽约0.60米,厚约0.15米,在“破四旧”的那天,从祠堂里拉出来的牌位等各种木器足足烧了一个晚上。据叶家章老人所说福源叶氏祠堂供奉的牌位都是京城有身份的官员,相传有一位做了尚书,还有一位官至知府。在已发现的宋代叶春墓志残碑碑文记载叶春:“君讳(残缺)字信夫……推官逐移居建安之东遊里,仁宗朝翰林学士。”碑文在描述了一段叶春在乡里所作所为体现的高尚品格,见证了叶老先生描述传说的翰林学士就是叶春属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苏东坡《叶嘉传》以拟人化手笔为茶叶所写的一篇传记,传记中的“郝源”指的是壑源。《叶嘉传》是指壑源叶氏家族和叶氏家族以种茶闻名于世的传奇故事。叶嘉,建安郝源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叶茂先过世后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民。宋代是壑源叶氏茶焙鼎盛时期,北苑附近的壑源诸家叶姓茶园尤其著名。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壑源、叶源附)中载: “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壑源叶姓茶园的白茶在宋代殊为有名。《大观茶论》“名茶”记:“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眉山,叶五崇林之罗汉上水叶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以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贻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名擅其门……”壑源是宋代著名的茶产地,壑源也是叶姓的栖息地,而今福源村的叶姓就是传记中叶茂先叶春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壑源佳品著称于世,宋代文人墨客对壑源茶更是赞颂有加。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白乳叶家白,铢两直钱万。”曾巩《方推官寄新茶》诗曰:“采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黄庭坚《谢送碾壑源拣芽》诗曰:“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曰:“仙山灵草湿得去……从来佳茗似佳人。”陆游《谢王彥光提刑见访并送茶》:“遙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米芾《苕溪诗帖》:“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曾几《谢人送壑源绝品云九重所赐也》诗曰:“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浆” 韦骧《和刘守正十日新茶》诗有:“乳雾浮浮啜新茗,只疑春自壑源来。”等。壑源茶作为民间私焙茶曾有梅尧巨、黄庭坚、苏东坡、米芾、曾巩、陆游、曾几、等41位古代名家,赞誉壑源茶的诗赋达59首(厥)。其声誉之高,分量之重,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为一奇观,也是壑源子民世代引以为傲的一张明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91年朱元璋的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让风光无限的北苑龙凤团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壑源茶也随之淡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的风光不再。随着北苑御熔遣址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福源的茶产业淅有起色迹象。</p><p class="ql-block"> 壑源,壑源茶品伴随着北苑御茶一道辉煌了近5个世纪,虽历史的踪迹已经消逝无痕,但福源的历史往事普写了中国民间私焙辉煌的一页。今天壑源的山水峻秀而美丽,壑源的历史悠久而深远,壑源的文化厚重而辉煌,讲好壑源故事,重塑壑源荣耀,期待福源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背景轻音乐特选用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教授张维良为苏轼《次䪨曹辅寄壑源茶试新焙》诗词谱的曲,这是一个至善至美,完美无瑕的结合,让作品达到最高最完美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