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网上看到有位叫王大校的在某论坛发表演讲《谁在篡改历史》。我觉得他的观点很新颖,也很别致。他硬生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诞生,追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而且明确地指出,这一理论源自《论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听完王大校的演讲,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所谓的思想理论家都怎么了?想出名都想疯了。为了理论创新,为了独树一帜,他们故意生拉硬拽,把相隔四十多年的党在不同时期的治国理念,用一个“中国特色”互相粘连在一起,东拉西扯、百般忽悠,且谈得有鼻子有眼。还煞有其事、高屋建瓴式地总结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创于毛主席,完善于邓小平。这观点、这说法,真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听了心里该有多温馨,该有多舒坦。一句貌似情深意切的赞颂,一句轻描淡写的叙述,竟然将波澜壮阔、艰难曲折、历经坎坷的中国强国富民之路,表述得一路坦途、一脉相承。像王大校这样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缘于何种动机,提出这样的观点,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民族的极不负责任。这种通过阉割历史,从而达到理论创新的做法,必然受到人们的诟病。</p><p class="ql-block"> 王大校的这番理论尽管新颖,且两面讨好,但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同样具有“特色”,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的道路特色,绝不是《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内容“特色”。此“特色”非彼“特色”,二者字面虽同,而本质迥异,更没有相承关系。估计王大校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国家高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发生的意见分歧并不十分清楚,我甚至怀疑王大校他连《论十大关系》都没翻过,更别说研究了。</p><p class="ql-block"> 对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段历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这样表述的:“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坚持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段话隐含了这样的一层意思:1956年前后由于冒进与反冒进的不同做法,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高层出现了两种思路。毛主席表示,我不相信搞工业、农业,比起打仗还厉害。他成竹在胸,想通过批判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一一即主张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意见(周恩来的观点),来达到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目的。他设想,农业合作社化后,即可迅速发展农业,“在其建成的一二年内,一般可以增产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估计七八年后可以增产一倍。”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构想,毛主席经过充分调查,深思熟虑后写出了《论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为了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类似苏联存在的一些缺点,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于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在论十大关系中,毛主席重点讲了以下十个问题: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这十大关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关“公有制与私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关系”的有关论述。因为当时,全国已顺利完成了对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而且正准备对农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基本改造,进而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当时,无论在党的八大会议文件里,或会前会后,并没有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因此,王大校所谓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社会主义蓝图的构想,绝非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之间既非一脉相承,更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与补充。</p><p class="ql-block">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的新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准确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这一理论的提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自改革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探索强国之路过程中,积四十年改革开放之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这一理论始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而绝不是源自1956的《论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那么,当年自毛主席提出《论十大关系》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到底作出了哪些艰难探索呢?当时,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我们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并迅速付诸行动,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艰难探索。这其间,我们依次进行了“反冒进”、“反反冒进”、“反右倾”、“公私合营”、“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除四害运动”、“实施农业八字宪法”、“低标准,瓜菜代”、“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革命”,文革期间,又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炮打司令部”和“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接着进行了“评《水浒》批宋江”、以及“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系列的运动最终酿成了群众自发的“四五运动”。“四五运动”的出现,标志了这一系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艰苦探索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回头审视党的八大后所发动的那些衔接紧密且环环相扣的运动,运动所要解决的全是人的意识形态问题,是“资产阶级就在党内”的问题,是政权永不变色的上层建筑问题,根本不涉及经济基础和改变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仔细分析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切全是第一代领导人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反修防修、防止我们一些人思想腐化确保江山永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这一系列措施里,不涉及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不涉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更不涉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为从1956年开始,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巩固政权,防止和平演变是最大的政治任务。</p><p class="ql-block">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只能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按照王大校的观点,如果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就已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我们还会走那么多的弯路吗?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不同的治国方略,总结出新理论,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伟大之处。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总结出的新理论,生拉硬拽地贴在五十年前的功劳簿子上,如果这样不负责的满嘴跑火车,那我们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岂不是白干了吗?</p><p class="ql-block"> 洪晓 </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5日于咸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