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童年

亲近自然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恰逢我的虚岁花甲生日。花甲忆童年。把忘不掉的童年往事记下来,做为生日礼物,献给曾经年少的自己。并和同龄的您以及微友美友分享童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年轻的时候。每个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都爱回忆。每个人都会有几件童年往事无法忘记,总是在脑子里时常想起。一个个珍珠串在一起就是项链。一个个忘不掉的小事串在一起,就是前半生的大致轮廓。</p><p class="ql-block">(一)懵懂少年(学龄前和小学时期)</p><p class="ql-block">1、地窨子</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记得的第一件事。我是1963年出生,1966年3月8日隆尧大地震时,我刚不到3周岁。我家在街北过道第二户路东,也不知道是上午或是下午,朦胧中记得爹娘姐姐等大人抱着我,有很多人都在过道口街南空宅子上看街北的房子晃悠,须奶奶、三奶奶、毛五家奶奶等几户临街的南屋后墙顶上的乱码哗啦哗啦往下掉砖,很害怕。晚上不敢回家住,都睡在过道口街南闲宅子上挖的地窨子里(半阴半阳,挖个一米多深的坑,上面搭上棚子,挂上门帘,地上铺草衫子被褥)。这是我最早的记忆,两三岁时的其它事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件事。成年后查资料得知是邢台市隆尧县发生7.2级大地震,共计死亡8064人,受伤38451人,倒塌房屋508万余间。周恩来亲自到灾区看望群众。</p> <p class="ql-block">2、洗光腚</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水位高,挖几米就有水,村南大坑里常年有水,夏天同伴都爱游泳,那时候不说游泳,叫下坑、洗光腚。记忆中最早的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正洗光腚,当时才四、五岁的样子,不会游泳,不敢往深处去,只敢在坑边打扑腾,没想到坑边有一个秃井子,不知不觉就掉到秃井子里面了,一连喝了好几口泥糊涂水,两手拼命扑腾,眼看就要不行了,一步之外正好有个大人张殿志姑爷爷挽着裤腿洗脊梁,顺手把我从秃井子里拉了出来,救了我一命。之后的事就记不清了。后来逐渐长大,学会了游泳,才敢往水中间游。这件事一只在我心里记着,一辈子忘不了姑爷爷是我的救命恩人,只可惜还没等到我成年后好好报答,他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3、滑冰凌</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冬天比现在更冷,村西、村南都是大坑。坑里的冰凌很厚一冬天不化,下场大雪也是一冬天都化不完。下雪就玩雪,堆雪人、打雪仗;不下雪就滑冰凌。一玩一冬天,天天去。几个人比赛,先助跑,再滑,看谁滑的远;有时在冰面上打拨扭转转(陀螺),看谁转的时间长;有时候一个人坐着,另一个人在身后推,轮着来。</p> <p class="ql-block">4、背弟弟</p><p class="ql-block">弟弟比我小5岁,小时候很漂亮、老实,我很喜欢弟弟,他也听我话。刚会跑时我带他出来玩,走不动了我就背着他。我们从来没搁过气,更没打过架。我们姊们4个,两个姐姐也都很照顾我们,都很和气,没拌过嘴,更没吵过架。</p> <p class="ql-block">5、朱砂压惊</p><p class="ql-block">大约五六岁时,娘肚子上长了个瘤子在马头县医院住院做手术,爹在医院陪床。大姐骑自行车驼着我去马头看娘。由于年龄小,记忆不完整,光记着回来时我在前面大梁上坐着,当时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不好走,大姐比我大10岁也就十五六岁,骑自行车技术不成熟,驼着我挺费劲,走到大约桓庄南贾寨北时,正好遇到邱城供销社车把式老王赶着马车去马头拉货,姐姐可能猛一下遇到三匹马的大马车有点紧张,一下子冲着马车就撞过去了。我一头碰到马肚子上,大概是车辕把我头碰破了。吓得我嗷嗷大哭,姐姐也吓坏了。车把式老王刹住马车,赶紧跑过来把我抱了起来。带着我到贾寨卫生院包扎,并拿了朱砂让我喝了下去,说是压惊防止惊吓的。</p> <p class="ql-block">6、打拨扭转</p><p class="ql-block">后来知道叫陀螺。截一段木根,下头削尖,找一个排子车上用的大铁珠子,镶嵌在圆木头尖上。用一段细绳缠在上面用力一甩就开始快速转了起来。再用自造的小鞭不断抽打,一直转着。</p> <p class="ql-block">7、弹琉璃球</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玩具大部分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只有琉璃球是买的。</p> <p class="ql-block">8、打元宝</p><p class="ql-block">废报纸、烟盒、旧书、旧本都叠成“元宝”了。除了上学上课,其他时间玩的最多的就是打元宝。地上放一个元宝,两个人轮流着用自己手里的另一个元宝使劲甩打,气流把地上的元宝掀翻过来的为赢。我和庆和、建彬、书海玩的最多。</p><p class="ql-block">9、攒杏胡</p><p class="ql-block">吃完杏,把核留着。地上挖个小坑儿,把杏核放里头,两个人轮留着用自已另外的杏核把坑里的杏核投出来就算赢。再放、再攒。大的叫宝坚。</p> <p class="ql-block">10、泥窝窝</p><p class="ql-block">村边找到有粘土的地方,挖些粘土,用水和成胶泥,用手捏成窝窝头的样子,高高举起,猛的往地上一甩,叭的一声响,气流就把泥窝窝上部薄弱的地方顶出一个大窟窿。两个人轮流着甩,谁的响声大、窟窿大,谁就赢了。</p> <p class="ql-block">11、走四子</p><p class="ql-block">地上划几个格子,几个小石子就玩一大晌。</p> <p class="ql-block">12、跳房子</p><p class="ql-block">记忆中跳房子、跳绳这些游戏我们男孩子玩不过女孩子。改珍、秋玲、喜英、秀平、美丽都跳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13、推铁圈</p><p class="ql-block">下学后推着铁圈围着小学南院的5间房子一圈一圈的转,总也撵不上大几岁的领哥、军哥。</p> <p class="ql-block">14、碰拐</p><p class="ql-block">下学后男的女的都玩碰拐,有时候碰的倒在地上摔的很疼。</p> <p class="ql-block">15、喝亮雨儿(老鹰捉小鸡)</p><p class="ql-block">16、藏良母(捉迷藏)</p><p class="ql-block">17、鸡鸡灵</p><p class="ql-block">对面站成两队,一边一个队长,一喊一答,这边喊:鸡鸡灵。那边答:开大刀。…什么人;叫俺挑。挑谁?挑王里奎。王里奎没给家,挑恁娘儿仨。俺娘仨不去,挑你自已。</p> <p class="ql-block">18、跳绳</p><p class="ql-block">有的一个人自已抡自己跳;更多的是两个人轮一大伙子人轮着跳,有时一下子上去好几个人跳。</p> <p class="ql-block">19、窜铡</p><p class="ql-block">也叫跳马,一个人弯腰当马,另外一个或一群人逐个跳过去,马一轮一轮的长,越跳越高,当谁跳不过去时,就由谁弯腰当马。</p> <p class="ql-block">20、学洋车子</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自行车少,很宝贵。不是每户都有的,不少人出门办事都是借别人家的。现在的自行车都是弯梁、26车圈,小孩推着推着就会了。那时候都是直粱、28加重。学的也晚,都是十几岁才学,好多都是成年人了才学,学的越晚身子越苯,年龄越大胆子越小,老怕摔。都得正儿八经的在麦场里学,先上去,大人在后面扶着,不敢蹬,光怕倒了。一圈一圈的转,学老长时间才能学会,有的先学挎,一只脚踩在脚蹬子上,另一只脚助跑。都得摔很多次,才能学会。有时摔倒了,身子压在车子上,把拐子压弯了,爹就拿三齒把拐子别直。有时候把三齿都别折了。有一次我学的差不多了,我一直意为姐姐在后面跑着扶着,等我转了一圈回来了,看到姐姐在后面早就撒开手了,原来我自己会骑了。</p> <p class="ql-block">21、带链子的气管子</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自行车少,气管子更少,户里都不买,只有大队里有一只气管子(打气筒),用铁链子拴着放在大队木工房里。木工房的大门有个大窟窿,都知道伸手在大窟窿里一摸就拿出来了。打完气再放到大窟窿眼里面,外面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22、崩棒子花</p><p class="ql-block">一听到崩棒子花的来了,就端着茶缸子盛一碗棒子粒出来排队,等好长时间才能轮到。不管谁家的棒子花,“嘣”的一声响,大部分棒子花进了布袋,总能洒到地上一些,这时小伙伴们就去抢着拾起来填到嘴里先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23、割草</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革资本主义尾巴,不叫做买卖。但家家户户都喂猪喂羊喂鸡喂小兔。那时候不兴喂饲料,猪、羊都是吃涮锅水和草,夏天、秋天吃青草,冬天吃干草面。也有喂牛喂驴的。小孩也都不闲着,不上学的时候就去地里割草。夏天、秋天割草,冬天搂柴火、拾粪。棒子地、高粱地里不通风,割草时很热,叶子还刮脸很疼,都是满头大汗,一出地头,一股风刮过来真凉快真舒服。大多数都是步行去,用萝头或绳子背回家,右肩背萝头时左肩用镰把别着以减轻右肩的压力,硌得肩膀疼得厉害。</p> <p class="ql-block">24、拾粪</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有好多拾粪老头,头上裹着白毛巾,背着萝头,拿着糞叉子,满街满地转,走的远了,萝头拾满了,离家很远,前边还有粪,就把粪倒在路边,用粪叉子划一个圈,告诉别人这是我的,不要动。等回到家,再推着车子一堆一堆的拉走。那时候人们都讲诚信,守规矩,一看人家圈着,就没人动。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我们也拾粪,明哥不去地里拾,跑到马固中学厕所里偷粪,让人家找到学校告了一状,老师批评了他,以后我们都不敢去厕所偷粪,要走街串巷拾粪。</p><p class="ql-block">25、拔花柴</p><p class="ql-block">拔花柴是力气活。小时候最怕割麦子,又扎又累又腰疼。第二就是怵拔花柴,每次拔花柴手都要磨出大血泡。一只手扶着花柴另一手用力拔,光用手的力量一会就拔不动了。就用一个布条把镰绑到脖子上,用脖子、肩膀、腰共同发力,才能拔的更久、更多。</p> <p class="ql-block">26、搂柴火</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家里做饭都是拉风箱烧柴火。柴火不够烧时才烧碳火。花柴、花叶、棒子秸、高粱杆、麦秸、树枝、树叶等。收秋后我就背着萝头,拿着爬子到地里搂花叶、棒子叶、麦叶等。娘经常教育我说:忙时下下腰,顶闲时转三遭。刚收秋地里有东西,就抓紧搂些柴火,等场光地净了,想搂啥也没了。还夸我听话、知道干活。娘越夸我,我越愿意干。麦子收后就到地里铲麦茬;棉花收完后就到地里拔花根。</p> <p class="ql-block">27、溜红薯</p><p class="ql-block">大队的红薯收完了,该犁地了,天宝爷赶着老牛在前面犁地,我和庆河、保全、建彬等小伙伴就背着萝头跟在犁后面抢着拾剩下的小红薯,一晌下来,几个人都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28、枯查砖</p><p class="ql-block">老院5间北屋奶奶住,爷爷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爹娘和我们住在3间西屋,大爷大娘和姐姐住东屋。奶奶去世后,5间北屋拆平重建,一个院改成两个院,中间加了一道墙。我家仍用原来的大门朝西,大爷家改成大门朝东,分别走两个过道。我大约六七岁的样子,那时候盖房都是邻居互相帮忙不要工钱,舍不得买新砖,把拆旧房子的旧砖枯查干净,用瓦刀把砖上的白灰、粘土刮下来,盖新房子用。那时候盖房墙都很厚,基础用砖,上边用土坯,房基础里外用好砖,中间空墙找碎砖头蛋“填圈”。我每天帮助大人枯查砖、搬砖、和泥、拾砖头蛋,感觉很累。我家先盖,好不容易等到我家房子盖好了,又帮助大爷家搬砖。记得一天我和同岁小伙伴保全一起帮大爷家搬砖。大娘夸保全干活实着,说:哟,歇一会儿吧小,你瞄俺保全内刮劲,累的满头大汗,麻坐这儿喝口水歇一会儿。我听后很委屈,我虽然没保全出汗多,但我知道他胖爱出汗,平常我们一块玩时他就老出汗,我瘦不爱出汗,其实我和他都很卖力,我一点也没讨赖,干得同样多。</p> <p class="ql-block">29、托坯</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盖房子,除了基础用砖砌,再往上有几个支撑大樑的砖垛子,其它的墙体都是用土坯砌。也有条件好的外面4寸皮是砖,里面一尺二是坯,现在是三七墙、八寸墙;那时是五零墙(50cm厚),墙体厚防寒保暖,冬暖夏凉。我家翻盖房时大概是土坯不够用了,借了常六爷家的土坯,第二年春天,爹在村后面的大坑里托坯,用以偿还常六爷家的土坯。借的时候我没印象,光记得还坯时的情况。爹在大坑里托坯,我打下手,先用水、土、碎麦秸拌匀和成泥,把一大片土地搞平整,先把坯模子支好放平,把和好的泥放入坯模子里,用泥抹子抹平,然后用一段铁丝沿着坯模子内沿划一圈,要划透,然后慢慢的把坯模子往上垂直提起,一块坯就制作完成了。就这样,我每天帮爹托坯,开始打下手,后来我就下手托了一些,质量没爹托的好,但也能用。第二天坯硬实了,就一块一块的把坯扶起来,这样通风透气干的快。过了几天,土坯干透了,就还给了常六爷,常六奶奶笑着说:“唉呀五子,坯是一把泥,使了就别提,不用还不用还”!我爹忙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制坯的方法,就是捣坯。捣坯时土不用渗太多的水,也不用和成泥,潮呼呼的就行,然后把潮土填入坯模子里,用石头锤捣实,把模子撤掉就是一块坯。捣坯比托坯快,但感觉没有托的坯结实。</p> <p class="ql-block">30、卖冰棍</p><p class="ql-block">记得在我十來岁左右的样子,我爹和庆山爷、成林爷、贵臣哥、臭叔等7户联合买了一台制冰糕的机器。在村西头造冰棍。把调好的水、香精、糖精放到一层一层的模具里,通上电制冷结冰。本村的和邻村的人都來批发,用自行车后坐陀一个木箱子,用小棉被包着保暖,走街串巷卖。麦天生意最好,水果还没下来,天气也热了,干活累了的时候吃上一块冰棍真舒服。生意好时一天到晚有人排队来批发。</p> <p class="ql-block">31、造弹弓子</p><p class="ql-block">一种是木架子的,找个两股叉的树枝截成弹弓子架。另一种是铁丝做的。八号丝粗,做成的弹弓最好。但小孩子劲小握不动,就改用九号、十号铁丝。架子做好了,就找气门芯双股,绑在架子上。或用废旧自行车内胎剪两个长条绑在架子上。用石子做弹丸,打麻雀等。</p> <p class="ql-block">32、造手枪</p><p class="ql-block">我亲手做过三种手枪:</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木头枪。找块木板,先画好手枪的轮廓,用少谷刀、菜刀、或镰刀、钜等切割成手枪的样子,最后把火枪子烧红,烫个窟窿眼,当扳机,手枪就做好了。只是个样子,叉到腰里很神气。</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是洋火枪。找10扣自行车旧链条,把活扣冲开,只要死扣,用铁丝握成手枪的样子,把链条一扣一扣串到铁丝上,绑好固定好。再用铁丝握成两个小零件:一个是撞针、一个是扳机。也固定上。10扣自行车链条分成两段,后面8扣用来固定撞针,绑死;前面2扣是活动的作为枪膛,能左右扳动,用自行车辐条帽堵住这两扣,扳开前面的2扣,用一根火柴从辐条帽的小孔里串入前边的扣眼里,杆朝前,头朝后,再把另外两根火柴头上的磷头用小刀刮进辐条帽里,作为引火帽,再把活扣扳回来,拉上撞针(撞针用气门芯或自行车内胎作的像皮条固定),扣动扳机,“啪”的一声,一声枪响一股青烟就把火柴把打出去了。</p><p class="ql-block">第三种手枪就更仿真、更厉害了。叫火药枪。枪架子的做法跟第二种洋火枪一样。不同的是自行车链条换成了细口径钢管。后头用子弹壳堵上。把弹壳的引火冒盖子撬开扔掉,露出两个细孔。枪管里装上黑火药,用纸堵上。后面弹壳屁股上放上一粒黄炸药做的小砸炮。拉开撞针、扣动扳机,震耳的响,如果枪管里再装上铁沙子,就成凶器或武器了,威力很大。我没有装过铁沙子,只装黑火药玩。</p> <p class="ql-block">33、配黑火药</p><p class="ql-block">玩火药枪要有黑炸药和小砸炮。小砸炮是买的,黑火药没人卖,要自己亲手配制。配方是:一硝二磺三木炭。这三样中只有雄磺是买的。硝、木炭都要自己做。过去村里都是旧房子,房子结构大致一样,基础(那时候我们叫碱脚)约二尺高是篮砖,再往上就是土坯墙或斗子墙。年头久了,特别是后墙,都冒出一层白色的碱,把这个白色粉沫刮下来,就能充当硝。找点干树股、旧木棍等,用火烧成木炭,擀成面。然后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配制,就成了黑火药。我和永健等几个男孩子都会做。这一天做好了,我很高兴,捏了一小捏儿黑药放在一块砖上,想试试效果,擦着火柴,刚挨近火药,轰的一声就炸燃了,由于离的太近,把眉毛烧掉了一部分。吓了一大跳。用这种自配的黑火药玩火药枪。</p><p class="ql-block">34、造花窝窝</p><p class="ql-block">黑火药的另外一种玩法,就是刺礼花。小时候,村里有很多大个的旧蓝砖,一是大人们从刘坟上拉来的;另一部分是从邱城的城墙上拆下来的。我把这个大篮砖正面挖个大圆坑,砖的厚度约7公分,只挖5公分深。把砖翻过来,在中间钻一个小孔。工具也是自造的。爹修自行车家有冲子、截子,用于挖坑。砖上钻眼要用钻,大队木料组里有钻,大人不让用,我就自己造。找一段8号粗铁丝,用锤子把一头砸扁,砸成尖,再磨锋利。找一个大姆指粗的柳条握成弓子,系上绳子,找一个自行车旧档碗斜着用手握着压着铁丝的顶端,弓子来回拉,一会就把大篮砖钻透了。点礼花除了黑火药,还要有铁沫子,听说永健家有,他爹腿疼,用铁沫子加热敷腿。永健给了我一包。把自制的黑火药加上铁屑子调匀,填入砖中,找一根炮念从小孔中穿进去。一点就跑,礼花刺的一人高,特别是晚上漂亮极了。</p> <p class="ql-block">35、看大人造炸药</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中苏关系紧张,时刻准备打仗,民兵经常训练、拉练,村里都有枪,步枪、冲锋枪都有。孟固有驻军,所以孟固村的民兵还有歪把子机枪。村里民兵还会自己配炸药。配方仍然是一硝二磺三木炭。不过村里配的炸药比我自已配的厉害多了,威力巨大。成林、江海、贵英是这方面的高手。大人配,我们看,偷偷学。硝酸铵是种地用的化肥,同时也是造炸药的一种原材料。用硝酸铵熬化再冷却、结晶、轧成粉面,代替硝。再按一定比例配上磺、木炭,就是烈性炸药。一天大人们在小学南院试炸药,用一个输液瓶子盛上炸药,瓶口装上导火索,点燃后猛的往南投,投到碳场北墙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一个玻璃碎片从操场南头的炸点,飞到了操场北头的教室墙上,都吓坏了。后来冬天大人们用自己配的炸药去邱城河里炸鱼,把冰面砸破,把炸药瓶点燃放进去,一声闷响,水柱老高,一会就漂上来一片死鱼。</p> <p class="ql-block">36、看大人点烟花</p><p class="ql-block">大人们玩的确实比我们小孩专业多了。他们配的炸药,除了炸鱼,还能打兔子、点烟花。春节过后,正月十五闹元宵、点烟花。炸药配上铁屑,就能点烟花。炸药用于点烟花时,要多配一些木炭,防止爆炸,再配上铁屑,礼花就是木炭和铁屑燃烧产生的。古代,邱城的城墙是粘土、白灰、糯米汤等夯实制作的,从城墙上拆下来的我们叫“三联土”,一大块一大块的,非常坚硬。把它制作成大约50厘米见方的正方体“大石块”,中间挖空,填上礼花药,上面钻个小孔,插入引火线,正月十五晚上,放在空旷的街中央,点燃后火光冲天,呼啸震耳,礼花飞溅,大人小孩欢呼雀跃,漂亮极了。</p> <p class="ql-block">37、打伏击</p><p class="ql-block">儿时玩伴众多,同岁的有十几个,加上大小一两岁的,共有二三十个。玩的最多的是同岁的宾,他个子比我小、胆子比我大,尤其是记忆犹新的几个“坏事儿”都是和宾一块干的。如打伏击、偷瓜种、打俏雀、撕对联、撕雨搭等。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宾说咱去马路上玩呀,我说走。那时邱广公路还没铺柏油路面,是土路,马路两边边沟上种着两排紫青槐(荆条),我们趴在荆条下面的马路壕里,每人预备好几块土砢砬,准备袭击过路的人,我很害怕,说:咱别真投,省的挨揍。他说不要紧。一会儿从北面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男人,我说别投,宾不听,一个砢砬投出去,不偏不倚正好投中骑车男子的后脑勺。那个人下车回头找出我们,一口普通话:揍你这个小x子!一掴子打你二里地!我吓坏了,那个人见我们是两个小孩,也没过多为难我们,连吵带骂了几句就走了。</p><p class="ql-block">38、偷瓜种</p><p class="ql-block">一年夏天,我和宾到孟固东地里割草,又渴又累,宾说咱到菜园偷瓜吃呀。大队菜园在孟固东地里,种菜的有三爷、树江爷爷、瘸叔、五辈。我们从棉花地里爬过去,一人偷了一根老菜瓜就跑。被三爷看见了,大喊一声:谁偷了我的菜瓜种!站住!扔下!我们扭头就跑。三爷一边喊一边撵,跑了老远了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三爷还在撵我们。后来三爷毕竟老了,始终没撵上我们。</p><p class="ql-block">39、打俏雀</p><p class="ql-block">一年秋天,宾说咱打俏雀(麻雀)呀。我说行。宾拿着他爹的兔子枪,装上火药、引火冒,我俩扛着兔子枪就去程街东地里坟边的树上打俏雀。远远的就看见树上落满了俏雀,他举着兔子枪,我在后面撵着,蹑手蹑脚的接近了树下,瞄准、扣动扳机,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宾啊的一声大叫,把兔子枪扔在地上,双手捂着眼。坏了!兔子枪炸膛了!黑火药没打出去,把枪膛炸了个大窟窿。把宾眼炸瞎了。我吓的不知所措。抗着兔子枪、拉着他往村里走,先喊他爹。然后一块到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书芹用生理盐水给他冲眼,用针管子把针头拔下来,一管子一管子冲,冲了一大瓶子,地都冲湿了,之后用纱布包扎。后来眼睛保住了,好长时间里,视力多少受些影响。后来听大人说兔子枪管里的药不能过夜,白天打不着兔子,晚上就要把火药倒出来;装药后也不能竖着枪使劲蹲枪托。否则药太实了就容易炸膛。他爹就是头一天装的药,所以才炸了枪膛。后来个人不允许拥有土枪,派出所把各家各户的土枪都收走了。</p> <p class="ql-block">40、燎吱牛</p><p class="ql-block">夏天,坑边的树上吱牛(知了)叫个不停。尤其是张街村东的大坑沿上的大柳树上知了最多。夜幕降临,我们几个小伙伴跟着稍大几岁的明军、风岭、双朝等,到张街大坑边燎吱牛。去时抱着干柴,再拾些干树枝,放在树多的地方,用麦秸引着,火光冲天,几个人分头使劲用脚踹树。这时知了像下冰雹似的,扑扑啦啦,一群一群的往火堆旁掉,我们就抢着拾,一会就拾好多知了,足有上百个,放在火堆上烤熟了就吃。那种怪怪的香味至今也忘不掉。</p> <p class="ql-block">41、够杜梨</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村里没有什么水果,只有枣树。紫枣、灵枣、马连枣。东枣园村有好多杜梨子树,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步行去东枣园够杜梨。爬到树上摘了不少杜梨,刚摘下来的杜梨不能吃,涩的厉害。回到家放到箱子里用老棉花套子捂着,几天后就熟了,好吃极了。</p> <p class="ql-block">42、村小学</p><p class="ql-block">村中间路北是小学,5间北屋,西头一间是大队值班室,安着一部手摇电话机,东头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中间3间是教室。土屋地,没有课桌,两头垒个土台子,中间搭一块木板,下面几个木蹲当凳子,第一排是一年级,第二排是二年级,第三排是三年级…。刚入学没课本,我和丙文三哥伙用一本借来的旧书。东屋是仓库,南屋大门以东一间是粉碎机,大门以西两间南屋是磨面房,西头两间南屋是柴油机房,保银爷管磨面,臭叔管修柴油机。</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小学对面路南又盖了5间北屋作为小学,东头一间是办公室,西面两个教室都是两间。还是土屋地、土台子、木板。外面是大院子当操场。老师大都是本村的,兰贵爷、书娥姐、张春江、云平姐、士芳姑、四叔都先后教过我。</p> <p class="ql-block">43、拉大锯</p><p class="ql-block">程街村后一排北屋是大队牲口棚,牲口棚的东边,几间东屋是木料组。计尧大爷、五辈叔是木工,制作排子车和维修犁耧锄耙等农具都在这里进行。工具有锯子、刨子、斧子、锤子、凿子、尺子、墨斗子、锛等。锯子的种类最多,光锯木板就有大、中、小号锯子,截圆木用的是大截条,截条没有锯弓子,只有一个大铁锯条。其中拉大锯最有看头,每当拉大锯时,我们几个小伙伴都蹲在那里看半晌,把一个大树躺在地下,先用截条根据不同用处截成一定长度(有二米、三米、四米等)。把截好长度的树身竖起来,有一定斜度,固定好,一人站在高凳子上,一人站在地上,吱咕吱咕你来我往,一上一下,开始拉大锯,以便把圆木结成大板。五辈叔和记尧大爷是最好的木工,经常看他俩拉大锯,不紧不慢,一拉就是一晌,当时就佩服大人的耐力。锯齿用的时间长了,不锋利了,就要垡锯齿,用钢锉锉,声音非常刺耳、难听,被列为“四大难听”:垡锯条、打磨锅、驴叫唤、猫走窝。户里盖房时,大梁和檩条都需要用锛铲平,修成两头一样粗。这是个危险活,一次五辈叔给人帮忙锛大梁时,把自己的脚脖子大筋锛断了,流了好多血,差点残废了,好多年过去了,走路还一瘸一瘸的。</p> <p class="ql-block">44、熬糖稀</p><p class="ql-block">上小学时教我们的老师大都是本村的,只有一个是郭门的张春江。因张老师在学校吃住,和我们学生感情很深,教书很认真,我对他很佩服和崇拜。他和我爹等几个村干部处理的关系非常好。对他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熬糖稀、卖槐叶、买自行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大队在河北地里种了好几十亩甜莱,丰收后买给国家造糖用。张老师因和村干部关系好,我们几个随张老师到地里背回来几萝头甜菜疙瘩,晚上,把甜菜洗净、去皮、切丝,放到锅里冷水煮,大火烧开,小火漫煮,煮熟煮透,菜渣捞出,放到纱布里挤干,汁入锅,渣扔掉或喂猪,继续用小火漫熬,到最后熬的色深、汤稠、能拉丝了,就停火,第二天凉凉就成了一锅糖稀。技术学到手后,我就到地里溜甜菜疙瘩,溜了一萝头背回家,自己和姐姐一起又熬了一锅,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吃了好多天。</p> <p class="ql-block">45、买自行车</p><p class="ql-block">对张春江老师印象深刻的第三件事是买自行车。在我们村小学教了几年书,好像是村里有人向公社举报说张老师的什么坏话,张老师不教我们了,要走,张老师临走时掉泪了,我们对张老师感情好的几个小伙伴都哭了。停了几年,爹说张春江在武汉,他熟人多能帮咱买一辆自行车。那时候物资短缺,买什么都得凭票。于是就写信让张老师买自行车,我爹、庆山爷、贵臣哥他们仨和张老师关系最铁,每人买了一辆。武汉出的,叫“雁牌”自行车。张老师从武汉把三辆自行车托运到邯郸北货场,我爹又托人让拉煤的车给捎回来了。全村人都很羡慕,村里一下子添了三辆新自行车。</p><p class="ql-block">46、勒槐树叶</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东沙河河堤上,绵延几十里都是槐树次生林,属国营林场,非常壮观。张春江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小学生勒槐树叶搞勤工俭学。槐树枝条上有刺,勒槐树叶时不小心就把手扎破了。都得戴上厚手套,越怕扎越扎手,越不怕扎、捏紧用力勒越没事。回来后晒干,装到几个大花包、大麻袋里,张老师爱交往,熟人多、朋友多,认识马固煤点(碳场)的经理,顺路搭拉煤的空车,张老师、我、建宾、庆河、保全一块去县城马头土产部卖槐叶。去时坐拉煤车,回来的时候步行,我们几个学生用勒工俭学的钱统一服装:红背心、篮裤衩,排着队,张老师喊着口号,一路走到家。都热的满头大汗,但都很兴奋,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出远门。</p> <p class="ql-block">47、挫麻绳</p><p class="ql-block">大队里在村南大坑里和邱广路两边低洼地里种了一坑麻、一坑苇子,麻挫麻绳、苇子编扒。丰收后把麻杆先泡在大水坑里沤,等沤的腐烂了臭哄哄的,就好揭皮了,揭皮、晒皮、破皮,然后搓成麻绳。细麻绳用线坠子、线拐子手工挫;粗大绳、井绳、疆绳则用机器合股、旋转而成。天宝爷是挫大绳的行家,指挥着大家干,大家都听他指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8、勒柳条、掐草帽子辫</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除了学校组织勒工俭学勒槐树叶,我们自己也勒。大姐、二姐都勒槐叶、勒柳条、掐草帽子辫,卖钱补贴家用。我也经常跟着姐姐干。我掐草帽子辫总也掐不好,没有姐姐掐的好看。我掐的不能卖线,公家不收。除了买钱,自已也盘几个草帽夏天戴。用麦秸杆掐的草帽子辩自然色泽黄,不好看。为了增白,就用雄黄熏一下就白了。勒的柳条除了买给供销社以外,自己家也编点筐子自己用。</p><p class="ql-block">49、编萝头、大筐</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邱广路两边、村后路沿等到处都种着一排排的荆条,我们不知道是荆条,都叫它紫青槐。所有权归村里,大队里编大筐、圈笆等。个人也偷偷的杀一些条子自己编个萝头啥的自用。</p> <p class="ql-block">50、拖拉机手</p><p class="ql-block">大队耕地大部分是天宝爷、星起等几个人赶着大队的耕牛拉着独铧步犁犁地。偶尔请公社的拖拉机手过来犁地,我们几个小伙伴光盼着公社拖拉机手来,因为他们一来,我们一是能撵着看大拖拉机犁地;二是能解馋。拖拉机手非常吃香,每次来犁地,天宝爷就在小学南边院里支熬子给他们油炸面托馃子。我们就蹲在旁边围着看,天宝爷知道我们馋嘴了,就用手拿一个递给我说:给一个解解馋吧。我就不客气的拿住就吃,真香。当时的拖拉机有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出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像坦克车一样;有捷克产的硫磺火棒点火拖拉机,先把火棒擦着,投到发动机孔里,嘣的一声响,赶紧双手转动大轮子,就嘣嘣嘣的打着火了;还有天津55大铁牛。这些大拖拉机带着四个大犁铧,和铁耙,一过去就犁一大片,看着真过瘾。</p> <p class="ql-block">51、忆苦思甜吃食堂</p><p class="ql-block">大队成大食堂时我还没出生,等我记事时,就不兴大食堂了。村里只有在忆苦思甜时,才吃大食堂。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不准做饭了,都到大队部吃大食堂,先忆苦思甜开大会,干部带头,老人发言,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之后唱革命歌曲,然后“吃糠咽菜”。吃着糠窝窝,扎的我嗓子疼。</p><p class="ql-block">52、饭前四首先</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人的思想空前“觉悟”、听话。按要求在吃饭前,必须做“四首先”,然后才能吃饭。即便是在自己家没人监督,也必须自觉做。68年文革时我6岁(5周岁),四首先内容记不太准确,大概是:爹娘姐姐和我全家对着毛主席像站齐,右手拿着《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大声说:首先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L副主席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然后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最后念一段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53、土窑烧红薯</p><p class="ql-block">秋天,红薯熟了,我和永健去地里割草,在红薯地边,拿镰刀挖个圆坑,拿干坷垃围着圆圈一圈一圈的往上垒成一个小土窑,留个小门往里放柴火,扒几块红薯放在一边,找点干玉米叶、干草、干树枝等柴火,点着柴火烧窑,等把坷垃烧红了,用红薯把土窑砸破,连烧红的坷垃带红薯埋在一起,用土封实,过一会儿,扒开,一股烤红薯的香味捕鼻而来,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54、纺花织布</p><p class="ql-block">几千年形成的农耕文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直到我儿时记事时还没有改变。但彻底打破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转变成现在的工商业文明,只用了四十年。我们这一代是见证农耕文明的最后一代。同时又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人。</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经常看娘和姐姐纺花、织布。身上穿的是母亲织的粗布衣;头上戴的是母亲手工缝的棉帽子;脚上蹬的是娘亲手纳的千层底;上学背的是姐姐用一块块小碎布缝在一起的花书包。多少个夜晚,我睡醒一觉了,娘还在吱吱的纺花;又有多少个夜晚,睡梦中还能听到娘和姐姐的织布声。</p><p class="ql-block">我没亲手织过老土布,小时候经常见大人织布,仅凭记忆简述如下,不完整也不一定准确:</p><p class="ql-block">纺线:把弹好的棉花搓成“花节子”(细长条),用纺花车子把“花节子”纺成线缠在锭子上,把锭子拔出来就成了线穗子。</p><p class="ql-block">拐线:把纺好的线穗子缠到工字型的拐子上。</p><p class="ql-block">浆线:将拐好的线用白面糊上浆,以提高棉线的韧性。</p><p class="ql-block">染线:将上浆的线染成各种需要的颜色,把颜料放在烧开水的大锅里,把线放在锅里煮,捞出再用棒槌敲打便其着色均匀。</p><p class="ql-block">落线:就是把拐好的线再缠到四方形的“落子”上。</p><p class="ql-block">经线:经纬交织才能织成布。纵的为经线;横的为纬线。把各色的经线卷到织布机子后头的轴上。</p><p class="ql-block">拨赠拨住:把经线用小细勾子一根一根的通过“赠”眼拨过来,再通过“住”鼻拨过来,固定在织布机上。</p><p class="ql-block">纬线:把纺好的线网成梭形的线穗子,装到梭子里作为纬线。</p><p class="ql-block">织布:在织布机上用梭子在两排经线之间来回穿梭,经、纬交织,手搬一下住,脚蹬一下踏板,手脚并用巧妙配合挤实,哐当哐当,布就织出来了。有白布,有花布。白布作布袋、门帘、包衭、白上衣等;花布做被单、被面、花衣服等。</p><p class="ql-block">雄磺薰:把织好的布盖在一个大盆里,大盆里放上点燃的雄黄,慢慢的边薰边拉,喇鼻的难闻。薰过的布匹,白的更白;花的更鲜艳。</p> <p class="ql-block">55、打砢砬仗</p><p class="ql-block">英哥、海叔等大孩子和张街老弓等同龄人在马路上打砢砬仗,我们小孩子在后面看,很害怕。不一会,张街的人被打败了,往西跑了,我村的人越过马路乘胜追击。除了和张街打,有时也和孟街、吕街打。有输有赢。</p> <p class="ql-block">56、玩把戏儿</p><p class="ql-block">大约五六岁时,爹骑自行车驼着我去城里赶集,我不小心把脚拌到后轮辐条里了,疼的哭了起来,爹赶紧下车,后面赶来的好心人把我抱住,连脚带鞋卡在辐条里,一大会儿才拔出来,布鞋挂开了一个大口子。幸好没大事。继续去赶集。到了邱城北门,爹下来了,推着我,走到城门洞子里,一股凉风袭来,感觉好凉快。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看到宏伟高大的北城门,城门上快碱透的大青砖,连那一股凉风,一下子印到脑子里了。从小十字街往西,路北一个大闲宅子上人山人海,正在玩把戏儿(杂技)。中间竖着钢丝,一个演员正在上面沿钢丝,还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还有顶碗、气功等节目。看完杂技节目,爹带我到城里有名的饭店大众食堂,站在大堂,从一个小窗口里,买了两个烧饼,和一把碎兔子肉,肉放在一张浅黄色的草纸上,大堂里有几张八仙桌子和板凳。我们吃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下大饭店,烧饼就碎兔子肉,真香、真好吃,至今仍然认为那顿饭最好吃,胜过成年后吃的山珍海味。</p> <p class="ql-block">57、炮市赶年集</p><p class="ql-block">年下(春节)到了,爹骑自行车驼着我去城里赶年集买鞭炮。到了炮市,感觉还是那年看杂剧的地方。后来家里翻改房子还买过苇扒,苇簿。还去过头扶(牲口)市。感觉都是同一个地方。具体位置分不清了。</p><p class="ql-block">到了炮市,人山人海。每隔几米远,就有一个炮桌子,桌子后面是凳子,凳子后面是炮箱子。卖炮的一只脚踏着凳子,一只脚踩着桌子,用竹竿挑着一挂炮,红着脸,嗓子都喊哑了。各个摊位都点炮、比赛,看谁家的炮更响、更好。有的大冬天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脊梁,扯着嗓子大喊:“牛皮不是吹哩,火车不是推哩,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南来嘞北往嘞,大家都听听我家的炮是最响哩!点炮的听响,不点炮也听响,点炮的是个二嘟囔”。每点一挂炮,都有一波人围上去抢购。各个摊主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此起彼伏。卖炮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爹说大部分都是西乡人(曲周、广平)。</p><p class="ql-block">那时还不兴机制黄药炮,都是手工卷的黑火药炮,个大、声响、威力大,震耳欲聋。每当点炮时,我就用双手捂着耳朵,还是震的耳朵疼。</p> <p class="ql-block">58、麦场睡觉</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电扇更没空调,夏天是难熬的。伏天在家里热的睡不着,大家都搬着草苫子和褥子、枕头、被单、荷叶扇子,到麦场里睡觉。这一个、那一个,一大片人,仰面躺在麦场上的地铺上,摇着扇子数星星。那时候的天真蓝,星星真大、真亮。一阵风过来,好凉快。一觉醒来,夹着铺盖卷回家、下地干活。</p> <p class="ql-block">59、房顶睡觉</p><p class="ql-block">农村盖房不兴留后窗户,空气不对流、不通风,夏天闷热,晚上睡不着。除了去麦场里睡觉,还有一个好去处,就是上房顶睡觉。那时候各家各户都是平房,房顶为防漏雨,都铺着扒块。一到晚上,吃完饭,搬梯子上房睡觉,也挺凉快。勤哥在房顶上睡觉时撒意症,从房上摔下来了,却没受伤。听大人们说,撒意症摔不死人,也不知道什么道理。勤哥还有一次撒意症,半夜里挑了两担水,把瓮挑满了又去睡了。第二天不知道谁把水挑满了。</p> <p class="ql-block">60、梆子剧团</p><p class="ql-block">邱县河北梆子剧团非常有名,那个年代看戏是老百姓最高级的文化娱乐项目,也是最高的精神享受。1971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县剧团到村里招学徒演员,民哥、平姑被招走了,还有张街的芳姐。能在剧团上班,那是最好、最光荣的工作,我们都非常羡慕。每到星期一早晨,我们就送民哥、平姑、芳姐在马路上截邱城供销社拉货的马车,车把式老王师傅人挺好,赶着三匹骡子拉的大马车每隔一天就去马头县供销社拉一趟货,去时车是空的,正好能捎人。目送他们三个上了马车远去,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我们才回村里去。后来听说那一年县剧团招了一大批学员,三十多人,最后留下二十多人。1975至1977年,东枣园村是县里树的农业学大寨典型村,每到麦天,县里好多机关干部职工帮助大队收割麦子,我们就去看,地头上人山人海,一字排开,每人割一龚,一过去一块地就割完了。一到麦天,县剧团就在东枣园住两个月,经常演戏。我们就去看,印像最深的是《渡口》郭风海饰演的男主角唱的真好。后来,我还骑自行车驼着娘到马头看了两次戏,一次是《三打白骨精》石凤连装的白骨精真好、真像;孟宝生的猴戏真棒。另一次是《春草闯堂》也叫《佳婿乘龙》,女主角春草也是石凤连扮演的。</p> <p class="ql-block">61、转悠悠</p><p class="ql-block">村东2里是孟固村,孟固村东是兵营。属空军雷达站。兵营正南200米是一个高大的土台子,上面是个上下点头的小型雷达,我们都叫它“鸡叨米”;兵营正东500米是一个安在地面上的大型雷达,工作时一圈一圈的转,我们都叫它“转悠悠”。小时候割草经常去这两个地方玩。一看就是一晌。那时候军民关系非常好,兵营也叫进去参观。渴了就去兵营喝水;去卫生间解手。看当兵的跑操、打篮球。听当兵的说话南腔北调很好听。在南雷达看值勤的南方战士徒手抓蛇、剥蛇。也给他们说话。南雷达占用的是我们村的地,当兵的种地没有大型工具,大队派天宝爷给兵营梨地、耙地。大队种的西瓜、打瓜熟了,拉了一排子车先给兵营送过去。当兵的有时派宣传队到我们村里去演节目。手风琴、二胡、笛子等都是第一次见。长大后,慢慢的兵营就不叫随便进人了。</p> <p class="ql-block">62、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从小在农村长大,物资短缺,精神生活匮乏,电影是最受欢迎的。夜幕降临,大街上裁两个木头杆子,支起一块银幕,各家各户吃完晚饭,都搬着小板凳、马扎出来占地方。本村演完看不够,十里八里放电影,都要步行前往、一场不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战洪图(1973)、创业(1974)、平原游击队(1974)、闪闪的红星(1974)、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1974)、侦察兵(1974)、火红的年代(1974)、渡江侦察记(1974)、金光大道(1975)、车轮滚滚(1975)、沂蒙颂(1975)、海霞(1975)、红雨(1975)、春苗(1975)、决裂(1975)、南海风云(1976)、青春似火(1976)、沸腾的青山(1976)、年青一代(1976)、大浪淘沙(1977)、渔岛怒潮(1977)、两个小八路(1978)、峥嵘岁月(1978)、黑三角(1978)、江姐(1978)、吉鸿昌(1979)、二泉映月(1979)、归心似箭(1979)、小花(1979)、甜蜜的事业(1979)、苦恼人的笑(1979)、从奴隶到将军(1979)、挺进中原(1979)、海外赤子(1979)。日本电影追捕、人证、望乡、狐狸的故事;苏联电影刚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朝鲜电影苹果熟了的时候;印度电影流浪汉、大蓬车、二亩地等等。</p> <p class="ql-block">63、看画册</p><p class="ql-block">三哥炳文比我大一岁,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他爹(士海叔)在太原当大官,铁道部太原轨镇厂党委书记。一头沉,媳妇和5个儿子都在村里。条件好,经常买一些画册,那时候没有什么文化、娱乐项目,也没有课外书,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找三哥看画册。他家的画册一箱子一箱子的,看不完。《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大刀记》、《白毛女》等等。看画册知道了好多事情和道理,受益匪浅。再就是过年过节士海叔从太原回来,请我爹和几个村里的长辈喝酒,拉瓜。我们就去听,听着真过瘾,真长见识。当时感觉士海叔不愧是大官,走路、说话和村里人不一样,特崇拜他。听他讲故事,讲大城市的事,讲铁路上的事,讲他去非洲援建“坦(坦坦尼亚)赞(赞比亚)铁路”的事,讲黑人的事,成了幼小的我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64、马头卖葱</p><p class="ql-block">大田是大队种的,每家每户分一点自留地,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好多人都种了葱。秋天丰收了,自己舍不得吃,拉到马头县供销社土产部卖点钱。那年我大概上小学二年级时,村里几户人家去马头卖葱,不能私自到集市上摆摊去卖,要到供销社“上庄”卖给国家。再由供销社分给各公社代销点去销售。我家就四五捆葱,爹没去,让我跟着五辈叔等几个大人去。拉着排子车,步行到县城,过了称,我家的葱卖了11块钱,这是第一次兜里装这么多钱,印象很深。包括卖猪也得卖给国家,叫“上庄”;卖粮食叫“上统购”(统购一词的来历,大概是粮棉油是战略物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不充许个人经营。)但“上庄”一词始终不知道出处。</p> <p class="ql-block">(二)初中高中时期</p><p class="ql-block">65、马固中学</p><p class="ql-block">1976年我14岁,从小学升入初中,不兴考试,想上的直接上。原先马固九道街,后来消失了四道街,刘街、程街、陈馆、李馆消失了。刘街光剩了个地名。马固中学就在刘街,离我们村很近,过一个大坑,二三百米就到了。就很短、很宽的一条东西街,一下邱广公路往东拐就是刘街。分南、北两个院。二年级在南院,我们初中一年级在北院,14班在一进大门的三间北屋,从14班东山头走过去往东拐,三间西屋是办公室,再往南走三间南屋就是我们15班。校长是郭书旺,老师有王月魁、马风学、张书兰、尹风林、石付明、孟庆明、朱凤珍、瞿金玉、张永芹等。开始瞿金玉是我班的班主任,对我很好,叫我当班长、拿着钥匙,每天去的很早。</p><p class="ql-block">66、参观东留善古</p><p class="ql-block">学校组织我们去临西县东留善古参观吕玉兰家乡。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一、二年级都去。校长带队,谁有自行车谁去,大部分都去了。当时净土路,走到香城固上了邯临公路才有油漆路。骑了好长时间才到。村干部当向导,热情介绍吕玉兰先进事迹。当时很震惊,感觉到东留善古村真好,街道横平竖直,真宽,连临西县第二招待所都设在东留善古,地里的玉米、棉花长的真好,最惊奇的是人家的棉花和我们村的大不一样,我们村的棉花叶子都被棉铃虫吃光了,人家的棉花叶子一个也不掉。更神奇的是村北地里办了个大规模的养鸡场,饲养员一次口哨,所有的鸡子都从四面八方跑过来吃食,看捏这村连鸡子都内听话。三哥炳文比我大一岁,高一年级,中午吃饭是自己吃自己来时带的干粮,娘给我包了两个馒头。炳文哥家里条件好,来时拿了两盒肉罐头,在开午餐肉罐头时,不小心把手指刮破了,鲜血直流,他说没事,揑一会包住就好了。我和炳文、庆芝几个人一块吃了午餐肉罐头和鱼罐头,真香,到现在也没忘了那种扑鼻的香味。去的时候走的东路,上106国道往北,转邯临公路到东留善古。回来的时候没走106国道,直接往西走,到马头再转邱广公路回家。下午三四点钟,在邯临公路骑自行车自东向西走,太阳光太强,照的白茫茫一片,太刺眼了,晒的油漆道都化了,车子骑在上面路面直粘车圈,喳喳的响。现在仍然记着那种刺眼的夕阳。</p> <p class="ql-block">67、批林批孔</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对学习抓的不是太紧,同学们都贪玩,尤其是石街的几个男同学,我们班数石街人多,大都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当时正赶上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写作文都是写这方面的内容。开头一般都是:当前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我校和全国一样,正在掀起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活动高潮……我写啥,他们几个抄啥,交上去的作文都基本上一个样。写师经常表扬我,批评他们几个。张铁生交白卷,郭书旺校长带着我们学习“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照样做革命的接班人”。后来打倒四人帮,又开展揭批四人帮,各班排练、表演节目。</p><p class="ql-block">68、煤点</p><p class="ql-block">在马固中学的那条宽而短的东西街上,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三个单位:马固中学、邱城供销社马固代销点、马固煤点(也叫碳场)。煤点在最东头路北的一个大院里。煤点的后墙外,就是我们的村小学南院操场。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到碳场看拉煤、拉碳的汽车卸车。一听见车响,村里的几个男劳力就扛着铁锹过来卸车,卸一车碳好像给八毛钱。都抢着卸,和煤点经理有关系的人才能有机会干。一垛煤、一垛碳,堆积如山,汽车都开不上去,憋的直冒黑烟。马头袁登坤当过几年煤点经理。和爹等几个村干部关系很好。</p><p class="ql-block">69、代销点</p><p class="ql-block">马固中学、马固煤点都是大院子,只有邱城供销社马固代销点是夹在两个单位中间的临街五间门店,四间营业一间住宿。供销社就相当于现在的商店。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供销社遍布城乡,包揽了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所需。马固供销社代销点先后有老陈、张孬子、胡连喜当营业员。周边村的人买布、买油盐酱醋烟酒茶、笔本等日用品都得到这里來。独家经营,整天不断人。</p> <p class="ql-block">70、挑水</p><p class="ql-block">贾街村小,就东西一条街,大部分都住在街北,街南就烈属、星起、明勤、保锁几户。村中间往南拐,烈属门前就是水井,那时候水位浅,三四米就是水面。水井南面是大水坑。我从十二三岁就开始挑水,站在井口,两脚叉开站稳,用井绳的铁勾子勾住水桶,把井绳谢入井内,感觉桶底挨住水面了,就左右摆动井绳,然后猛一下子往下一沉井绳,水桶就沉入水面灌满了水,慢慢的提上来。刚开始不熟练,水桶就掉到井里了,回家叫爹拿井绳绑上三齿慢慢的捞出来。时间长了就熟练了。两只水桶都满了,用扁担挑在肩膀上晃晃悠悠往家走。倒在家里的大水缸里,再挑第二趟。两趟四桶水,水缸就挑满了,能吃两三天。等快吃完了,再去挑水。两只水桶压在膀子上,还是挺重的,压的膀子痛。尤其是在地里干活裁红薯,挑水浇苗,一干一大晌,膀子都压红了,晚上睡觉时还疼。</p> <p class="ql-block">71、挖河</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国家大兴水利建设,几乎每年冬季农闲时都要挖河。我记事时跟着大人去陈村挖河。工地上人山人海,用排子车、小推车从河底往河堤上推土。非常累。</p> <p class="ql-block">72、记工分</p><p class="ql-block">从上高中时起,放学时就下地干活挣工分。干一天活,晚上拿着工本到大队部找记工员记工分。大爷是记工员,一视同仁,一是一二是二,谁也不敢多记。成年男子叫壮劳力,每天记10分。女青年记9分。其他人记8分。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这样。年底分红,有的户分钱,有的户干了一年活还要拔钱。原因是有的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干的活不足以抵顶他家分的粮食、菜等实物,就形成拔钱户。我家6口人,爹娘两个姐姐四个壮劳力,我算半个劳力,弟弟小。我家年年分钱。一般每年能分个一二百块钱。</p> <p class="ql-block">73、高温积肥</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过年贴对联,全村人都找士魁大叔写春联。我买好两张红纸,找大叔写对联,大叔写的最多的词是,上联:今年多积肥;下联:明年多打粮。横批:勤劳致富。</p><p class="ql-block">生产队和各家各户都积肥。大队在大坑里沤肥;在大街上高温积肥。各家各户也都有猪圈、粪坑。农家肥上地庄稼长的就是好。绿色无公害,吃啥啥味,营养健康。</p><p class="ql-block">沤肥就是利用能提供植物养分的材料,通过沤制、发酵、腐熟后,形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分的过程。粪肥及动物尿液是较好的有机肥;豆饼、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等,经过沤制后都是肥力温和的好肥料。动物内脏及下脚料、骨头(粉)、蹄角等,含磷钾成分较多。疏菜下脚、豆角壳、淘米水等也是很好的沤肥材料。草木灰则是较好的钾肥。还有枯草、树叶等。把用来沤肥的材料填入大坑,加水充分浸没,渗一些土拌匀,上面用土封实。沤制时间的长短则要根据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天温度高发酵容易,一般1~2个月即可沤好。冬天沤肥,则应沤至来年开春使用。沤制好的肥料颜色变深变黑,味道臭臭的,但庄稼喜欢。丰产丰收全靠它。</p> <p class="ql-block">74、喂兔子</p><p class="ql-block">一年麦天,在孟固东地里割麦子,突然窜出来一只野兔子!大家都跑着撵,我也加入其中,这是一只幼年野兔,跑的不很快,但人也撵不上。撵了好长时间,兔子腿被人踩折了一只,人和兔子都没劲了,突然它从我跟前跑过来,我一下子扑住了。抓着他的两只大耳朵,回到家在院子里挖了个兔子窝,用砖砌好,防止野兔子打洞逃跑。另外我还喂着四只家兔,野兔和家兔不能在一起喂,挖了两个窝。家兔性情温顺,我经常放在院子里跑跑,用手摸摸头,划划毛。野兔子性子野,始终不让摸,一天天的在兔子窝里狂奔,人往前一凑,吼吼的发出响声。喂了一年,野兔长大了。家兔上庄卖了。野兔没人要,宰杀后一家人吃了,兔子皮卖了钱。</p> <p class="ql-block">邱县二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5、网兜熥干粮</span></p><p class="ql-block">初中升高中也不用考试。每星期一,我和庆河、建宾等本村同学就步行5里地去城里邱城中学(邱县第二中学)去上学,在学校住宿,去时背着几天的干粮。每人一个网兜装上自已的干粮,放在学校食堂的大笼里加热,开饭时,伙夫把大笼抬出来了,同学们纷纷围上去挑自己的网兜。我们村是好村,细粮多,一半细粮(小麦)一半粗粮(玉米高粱),所以拿的白面馒头多,去的晚了,就被别人拿走了,光剩下窝窝头了。吃自己的干粮,就点老咸菜,免费喝学校的热水,有时喝棒子面糊涂。</p> <p class="ql-block">76、星期三拿干</p><p class="ql-block">夏天拿6天的干粮就变质了,学校允许学生星期三下午放学后回家拿干,第二天早上返校上课。开始我在19班,后来文理分科后分到21班。校长张立争,副校长张泽庭,班主任孙延杰(化学),语文刘洪涛、赵桂玲、吴秀杰,物理石洪勋、王俊庭,政治王洪霞,数学马秀庭。后勤刘文周。</p> <p class="ql-block">77、睡地铺、拔花柴、送粪</p><p class="ql-block">在学校睡够了,我和同班同学邱城东街的赵建成、刘春奎、孟章兰关系非常好,就到东街赵建成家的南屋里住,我们四个加上陈村吴喜增都在赵建成家南屋打地铺,铺上一层厚厚的杆草(谷子杆),冬天挺暖和。学校占的地就是邱城东街,学校离赵建成家非常近,出学校大门往东不远就是赵建成家。赵建成的父母和姐姐对我们都很好、很亲。晚上月亮地,我们几个同学替刘春奎家拔花柴,入冬天气已经很冷了,我们却累的满头大汗,手都磨坏了,右手起了泡,很疼。还有一次也是月亮地,给孟章兰家往地里送粪,用排子车人力拉着粪往地里送,粪卸到地里再撒开撒匀。四十年过去了,老人们有的都不在了,健在的也都八九十岁高龄了,但赵建成的父母姐姐、刘春奎的父亲、马建忠的父亲、冯书申的母亲等不管啥时候见了我,还都能快速准确的喊出我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三)大名师范</p><p class="ql-block">78、百里挑一</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国家大学少,招生计划少,再加上教学质量差,尤其是我所在的邱县二中教学质量更差,张力争、王洪霞、刘洪涛等很多有名的老师都调到一中或文教局等。我那一届4个高中班,260多人,80年高考应届生就考上我和唐玉民两个人。130:1。老和尚卖瓜,自卖自夸,说我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尽管大名师范只是个中专,但村里人都说考上大学了,那时候中专毕业包分配,吃财政,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多数人也分不清大学、大专、中专,统称“大学生”。全县三所高中:一中、二中(邱城)、三中(梁二庄)。大中专一张卷,全县一共考上三十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9、自行车比汽车快</p><p class="ql-block">开学了,我和孙庄立彬作伴骑自行车驼着被褥脸盆等用品去大名师范新生报到。去前打听好了路线:邱城、王堡、堤上、候村、沿邯馆路往东拐,过馆陶房寨,黄金堤、万堤、十里铺、七里店、大名北关、大名师范。一路走一路打听,走到馆陶县房寨时,太阳偏西已到午饭时间,也累了、饿了,吃过午饭继续走,到傍晚时,经过一天约七八个小时骑行,走了60多公里的土路,终于来到了学校门口。高年级学兄在大门口接着,一到学校就认识了老乡陈希宝,他是刚毕业留校的老师,在学校团委工作,主动自我介绍,热情帮我俩办手续。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认识了一个热情的同乡老师,心里很是高兴。在以后的两年里,陈老师对我们邱县老乡都非常照顾,出色的尽到了一个同乡、兄长、老师的义务。当时交通不方便,骑自行车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因为当时没有邱县直达大名的公交车,只有一趟环形车:邯郸→邱县→馆陶→邯郸。从邱县上车,到馆陶下车,再倒到另一趟环形车:邯郸→馆陶→大名→邯郸。时间赶准了,才能赶上邯馆大邯环形车。一误时间就得在馆陶住一天,等第二天的环形车。</p><p class="ql-block">大名师范原名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我党早期革命家谢台臣。时任校长朱玉重,副校长(语知老师)张少逸,教导主任郭力耕,团委陈喜宝,班主任数学老师连德元,语文老师李玉声,地理李开宁,书法王乐同,美术高秉旭,化学曹海青,物理贺文堂,语知李善初,音乐马老师,体育老师杜爱峰,政治陈凤轩(60班班主任),生物候老师。</p> <p class="ql-block">80、睡大礼堂</p><p class="ql-block">同年级共14个新生班,邱县共13个学生,每个班还平均不到一个。我和书义、延林、俊杰、卫中分到了61班,一个班40多人光邱县老乡就有5个,非常高兴与自豪。西邻60班有邱县文江、会英两个人。其他班有的有邱县一人,有的班一个邱县人也没有。当时学校学生宿舍不够用,我们8个班300多人临时挤在一个大礼堂里睡觉,每人一个铺板打地铺,每个班一个方阵。八个方阵八个班四百多人。有睡的早的、有睡的晚的,有打呼噜的,有半夜起来解手的,晚上休息不好。10月份入学,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外出解手不方便,有的同学就买个大尿罐几个要好的同学共用。冬天其他人都不愿意出去小便,自己又不愿意买尿罐,半夜里起来黑着灯到处找尿罐,有的明知道已满了还继续尿,尿完就跑。尿罐主人就大声训斥:眼瞎呀满了还尿。直到第二学期才搬到新盖的单间宿舍里,七个人一间屋,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81、打饭</p><p class="ql-block">学校条件差,没有大餐厅,打饭时以宿舍为单位,每个宿舍7个人,每两个宿舍14个人派一个代表提着水桶去打饭,回来后再分给每个同学碗里。当时有助学金,师范类学校助学金最高,每月18块钱,食宿全部免费。吃13元,还节余5元。我们从农村来的孩子,感觉学校比家里吃的还好。每天早、晚吃粗粮玉米面饼子,喝糊涂,吃咸菜;中午白面馒头大锅菜,还有肉。肉炖在锅里非常香。</p> <p class="ql-block">82、电影观后感</p><p class="ql-block">小时在农村看露天电影。从大名上师范起,就开始坐到电影院看电影了,音响、画面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印象、记忆更深了。那个时候大名电影院全票是一毛五,学生半价票是八分,学生会每周组织一至两次,我是个电影迷,每周基本上看两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虽经济条件不好,但那时候师范类助学金最高,每月18块5,伙食费交13块5,还剩5元,够看电影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国产电影产量不高,每年几十部,大部分都能看到。每看一次电影,回来后都要写电影观后感,没钱买新本,就写在废本子的背面,一写就是十几页。两年时间大约写了二十多本电影日记。后来走到工作岗位上之后,曾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给领导当秘书,再后来当领导自已写文稿从没上过愁,回想起来写作水平就是当时写电影观后感练出来的。我还订了好几年的《大众电影》杂志。</p><p class="ql-block">陈冲、张瑜、刘晓庆、潘虹、斯琴高娃被称为八十年代电影明星中的“五朵金花”。</p><p class="ql-block">陈冲,1961生于上海,19岁时因饰《小花》(1979)中的赵小花获1980《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一部《小花》捧红了陈冲、刘晓庆(饰女游击队长)、唐国强三位明星。刚出名的陈冲81年赴美留学。</p><p class="ql-block">张瑜,1957生了上海,美籍华裔演员,1980《庐山恋》饰周筠,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和郭凯敏一起成为八十年代一对家喻户晓的银幕情侣。同年《巴山夜雨》饰刘文英,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1981年主演《知音》、《小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内连获四冠的演员: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p><p class="ql-block">刘晓庆,1955生于重庆,《小花》1979、《婚礼》1979、《瞧这一家子》1979、《原野》1980、《神秘的大佛》1980、《心灵深处》1980。</p><p class="ql-block">潘虹,1954年生,1979年凭饰《苦恼人的笑》一举成名,《杜十娘》(1981)获第六届百花奖、第四届小百花奖。《人到中年》(1982)中饰陆文婷获第三届金鸡奖。</p><p class="ql-block">斯琴高娃,1950生于赤峰,1979《归心似箭》出道,1983《骆驼祥子》饰虎妞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p><p class="ql-block">唐国强,因饰《小花》(1979)中的赵永生获“飞天”优秀男演员和“金鹰”最佳男主角奖。《孔雀公主》(1982)、《今夜星光灿烂》(1980)。</p><p class="ql-block">郭凯敏,1958生于长春,1979因饰《庐山恋》中耿桦一角出名,1983《小街》、《好事多磨》。</p><p class="ql-block">李连杰,1963生北京,新加坡籍,75年全运会武术全能冠军,1982年《少林寺》破票房记录。</p><p class="ql-block">达式常,回,1940生于上海,1965《年青一代》,1975《春苗》,1980《燕归来》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p><p class="ql-block">王心刚,1932生于大连,1958《永不消失的电波》,1961《红色娘子军》,1965《烈火中永生》,1974《侦察兵》,1982《知音》获第五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p><p class="ql-block">李秀明,1954生于天津,1976《春苗》,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1982《孔雀公主》饰孔雀公主。后下海经商</p><p class="ql-block">姜黎黎,1954生于沈阳,1980《红牡丹》,1982《赤橙黄绿青蓝紫》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p><p class="ql-block">王馥荔,1949生,1975《金光大道》,1980《天云山传奇》。</p><p class="ql-block">张金玲,1951生于河北沧县,1974《渡江侦察记》饰刘队长,1979《从奴隶到将军》女主角获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p><p class="ql-block">方舒,1957生于天津,1964《烈火中永生》饰小萝卜头,1985年《日出》饰陈白露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p><p class="ql-block">张铁林,1957生于唐山,1980《年轻的朋友》,1983与梁家辉、刘晓庆出演《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同年与龚雪主演《大桥下面》。</p><p class="ql-block">龚雪,1953生于上海,1982年与郭凯敏搭挡主演《好事多磨》。</p><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过去了,现在的电影明星想记记不住,过去的电影明星想忘忘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3、小火车</p><p class="ql-block">放假了,我们几个要回家了。大名到邱县、大名到邯郸、邯郸到邱县基本上是个等边三角形,都是70公里。坐公共汽车大名到邯郸一块八毛、再从邯郸到邱县共需三块六毛钱,坐火车凭学生证可享半价。大名到邯郸有一趟窄轨火车,为了省几毛钱,也为了体验一下坐火车的经历,好多同学都买了火车票。一大早我们就背着行李从学校步行赶往火车站,火车站在大名城西郊,走了好几公里。终于坐上了火车,终于出发了,火车比汽车还慢,由于是地方窄轨,又是单线,一路上火车都要为货车让道,走走停停,终于到邯郸了,天也黑了,赶不上邯郸开往邱县的公共汽车了,只好住在邯郸长途汽车站。买了明天去邱县的车票。住旅馆太贵了,舍不得花钱,我和书义、延林、俊杰四个同学就伙租了一双被子在候车大厅里过夜。半夜里一个口音差不多的男子问我们是不是邱县的,我们说是。就攀谈起来了,他让我们替他看着行李,他出去办事。等他办事回来,才承认他不是邱县的,是临西的。想省几毛钱也没省成,又在汽车站受了一晚上罪,两天才到家。这就是那时候的交通状况。联想到现在自己开车去北京办事,800公里当天打来回;联想到从北京到上海坐高铁朝发夕至。真是变化巨大、飞速发展啊!</p> <p class="ql-block">84、坐拉煤车回家</p><p class="ql-block">入学第二年五一,高中同窗好友大亮从</p><p class="ql-block">邯郸过来找我玩,我把几个老乡招集到我的宿舍里聊天拉家常,之后我们就在学生食堂打的饭一起吃。他高考分数比我高几分,考入邯郸警察学校。第二年己统一着装,白上衣、大沿帽,一身警服看着挺威风。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几个同学想请几天假回家看看。大亮同学带着我、连波、延林3个同学来到大名北关邯大线上,招手截了一辆拉煤的大货车,和司机说了几句话,大意是几个同学要回家,顺路捎到邱县。经司机同意,我们3人上了车箱。站在车斗里,手扶护栏,一路呼啸而行,任车辆高速行驶时带的大风吹乱头发,眯着眼睛目视远方,眼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快速的倒向后方。沿106国道一路向北,经过约两小时飞奔,己到邱县梁二庄乡了。我们不知道怎么通知司机停车,就使劲用手掌拍打驾驶室车顶。司机听到响声,靠边停车,我们下了车。连波从梁二庄向东步行回家。我到梁二庄粮站找姐夫借了自行车驼着延林同学回马头,把他送到马头家里,我骑车回到自己家。两年的大名师范求学生涯,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最快速、最便捷的一次回家之旅。</p> <p class="ql-block">85、陨石</p><p class="ql-block">河北大名师范大门外有一块大石头,相传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奇型怪壮。星期天不上课,我们经常来这里玩,临近毕业时,几个同窗好友专门在这个天外来客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86、法国教堂</p><p class="ql-block">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城内东街路南,是全国现存最雄伟壮丽的教堂之一,为法国天主教会所建,始建于1918年7月2日,1921年9月26日竣工,原作为大名教区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大堂为哥特式建筑,内部是砖饰券顶,美观坚固,平面呈十字形,占地 1440.39 平方米,主钟楼高42米,东、西、北三面各嵌直径 1.42 米的大钟表各一面,主钟楼东南、西南分别建有对称的 2个高 20 多米的小陪楼。大堂门两侧刻有对联 :“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是 :“宠爱之母保障大名”。正门上三米处的拱龛内原有圣母抱耶稣铜像,堂内原有六座偏祭台,“苦路十四处”为立体雕塑,窗用五彩花玻璃镶嵌, 堂内入口顶部有大型管风琴一架,保存基本完好,20 世纪 80 年代划归天主教组织使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7、五礼记碑</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沧海娈桑田。大名在历史上是重镇,唐朝是省级都市,管辖河北、山东、河南不少县市;宋朝更是陪都。宋城大名府已不是现在的大名城,位于大名县城东北十几公里,已深埋地下。星期天,我们骑自行车探访唐宋遗迹“王强碑”(民间传说为王强碑,正式名称是五礼记碑)。在双台村外,已断为三截,静静的在旷野的地上躺着。</p><p class="ql-block">五礼记碑是唐朝庭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立的功德碑。现已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2.34米,宽3.14米,厚1.08米,重140.3吨(除贔屃的头部)。据考证,它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碑,有“天下第一碑”之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宋徽宗为了粉饰太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修编成“五礼新仪”,传诏各地官府,刻立石碑,颁予天下奉行。在北京大名府,朝廷左丞梁子美听取大名府尹建言,将何进滔德政碑抹去正面碑文,改刻《五礼新仪》,故名“五礼记碑”。这时的“唐碑”又成了“宋碑”,故名“唐宋碑”。</p> <p class="ql-block">88、穆桂英迷混阵</p><p class="ql-block">宋朝大名一带是抗金前线,相传元帅穆桂英曾在大名城南摆下迷混阵抗击金兵入侵。星期天,我们步行出南门到南关一探究竟。这里的街道、民房都是斜的,转了几圈确实是分不清东西南北了。</p> <p class="ql-block">89、手工装裱字画</p><p class="ql-block">书法老师叫王乐同,南宫碑体书法写的非常棒,与南宫碑传人李守成、李喜泰家是姑表亲。美术老师高秉旭,国画画的好,隶书写的也很好。我非常喜欢高秉旭老师写的隶书,除了上课之外,晚上经常去高老师宿舍里去看他写字、手工装裱字画。他给了我一幅隶书作品,我一直当字帖留着。毕业后,我在家里回想着高老师装裱字画的情景,在城里赶集买了一张仙鹤图,模仿人家写了一幅对联:虎居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那时没有装裱专用的各色漂亮的菱子布,都是用自已买来白报纸代替,学着高老师的程序试着自己在家里手工装裱。先把案子清水湿透,把宣纸作品铺上用软毛刷湿透刷平,背面刷上加水稀释调匀的糨糊,把裱被纸平铺刷平,自然凉干。揭下来后,切边,左右留约5厘米上下留约15厘米白边。平铺在案子上,用碎线头礁广告色在上下左右的白边上甩成花边。一件作品就算简单装裱好了。</p> <p class="ql-block">(四)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90、西枣园小学</p><p class="ql-block">1982年师范毕业,分配到离家很近的西枣园小学教学。还没去报到,贾寨中心校长赵文就骑自行车找到我家了。自我介绍,聊了家常,催促我尽快上班。小学位于村中间路北临街5间北屋。一二三年级共用一个教室、四五年级一个教室。复式班教学。条件虽简陋,毕竞用上了课桌、凳,比我上小学时强多了。</p> <p class="ql-block">91、小推车</p><p class="ql-block">20岁毕业,快到结婚年龄了,按照村里的规定,男孩到18岁,村里就要给划一片宅基地,建房准备娶媳妇。给我划的宅基地位置不错,村中间临街路北,是个低洼的坑,需垫很多土。我和爹就用小推车从村后边的大坑里推土垫宅基。干了一个夏天一个秋天,整个宅基地都是我和父亲一车一车推土垫平的。1983年盖房,霍庄老奋子的施工队,5间房,自己买砖、灰等物料,工钱每间房70元,5间房共计支付工钱350元。现在瓦工一个工就300元。手工费涨了100倍。去年,围墙倒了,我买了新砖和沙子灰,找几个零工光垒围墙就付工费好几千元。</p> <p class="ql-block">92、曲周买樑</p><p class="ql-block">盖房用的大樑是我和爹从曲周木料市场买的,用排子车从曲周步行50里地拉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93、给爹看腿</p><p class="ql-block">檀条是爹和庆山爷开着拖拉机从广宗河古庙木材市场买来的,那次我没去,在回来的路上,臭叔开着拖拉机,爹和庆山爷在斗子上装的檀条上坐着,臭叔停下拖拉机下来问路,正好是个坡,没刹好车,拖拉机开始往后滑行,爹和庆山爷一看拖拉机往后滑下坡了,就蹦了下来。爹把脚脖子蹲骨折了。我把排子车车辕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弟弟也骑一辆自行车用一根绳子拉偏套,排子车上铺上被子爹坐在上面,我俩拉着爹去曲周县医院、广宗李幺骨科医院、邱城卫生院看脚治疗。跑了好多趟。</p> <p class="ql-block">94、割麦子</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各家各户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积极性。一到麦天,割麦子是个重体力活。麦子熟了就得赶紧收割,不然的话遇到大风、下雨就要倒伏、发霉造成大量减产。所以称“虎口夺粮”。提前把割麦子用的镰刀磨的快快的,大家都拿着干粮和凉开水下地割麦子。每个人站一垅,下腰撅腚,左手抓住一把麦杆,右手握镰用力一刀一刀的割,一干就是一天,腰疼的厉害,累直不起来腰。割完麦子就得马上收麦子,不然的话一起风就刮乱了。用草腰捆成捆。麦芒很扎,收麦子再热也得穿长袖衬衣长裤子,扎的双手疼。收完就用排子车往麦场里拉,一般家庭没牲口,都是人力拉。</p> <p class="ql-block">95、打场</p><p class="ql-block">麦子拉到麦场里后,就摊开晒,用木叉不停的翻,中午最热的时候也要翻麦子,等晒透了,就用石滚轧,早先用牲口拉石滚,停了几年,后来就用12马力拖拉机带石滚压,臭叔家率先买了拖拉机,有偿出租。压好后,起场、扬场、晒麦粒、装布袋入仓。再后来就有了小麦脱粒机,不用晒场、翻场了,小麦收割拉到场里后,直接填到脱粒机里脱成麦粒,晒干后装袋入仓,但使用小麦脱粒机时需要人工往里填带穗的麦杆,非常脏,一天下来满脸满身都是尘土,连鼻孔和嗓子眼里都是尘土。现在都是联合收割机,直接在地里就成麦粒了,把农民从割麦子、收麦子、拉麦子、晒麦子、打场、扬场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96、卖棉花</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土地分到农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除了种小麦玉米等粮食外,还种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邱县有种棉花的历史经验和习惯,是河北省棉花大县,当时引进的是“鲁棉一号”优良品种,加上一家一户细心管理,棉花获得空前大丰收。农民快速因种棉花致富,农村开始出现“万元户”。穷怕了的农民一旦腰包里有了钱,马上笑逐颜开。喝酒吃肉,盖新房,娶媳妇,赌博慰成风气。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农民卖棉难。那时候粮棉油都由国家专营,还没放开。农民必须把棉花卖给国家。邱县供销社下设马头、邱城、梁二庄、香城古、古城营等几个棉花加工厂,以及贾寨、大马堡、谢里庄等几个收棉点。卖棉花的农民拉着排子车,在棉花加工厂、收棉点大门口排起长队,一排就是好几天,带着被子和干粮就在车子旁露宿、野炊。收棉花的分级员、过磅员、记码员、会计是最吃香的工作,大家都非常羡慕。士钦叔是加工厂厂长,经常给我家一些售棉花票,我没有受过在棉站门口排队过夜的罪,分级员保群、柳柱是我高中关系最好的同学,在分级上也从来没吃过亏,能卖个好价钱。</p> <p class="ql-block">97、少林寺</p><p class="ql-block">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武打动作片电影《少林寺》在全国上演。讲的是隋朝末年武功高强的神脚张抗暴起义被王仁则杀害、小虎长大替父报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做为第一部内地武打片,在全国掀起一股武打片旋风。邱县电影院人山人海,一票难求。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一场接一场的演。我也想法弄了一张票,挤着看了一场。一连演了好多天,场场爆满,场面异常火爆。邱县电影院是全国的缩影,一毛五的票价全国票房过亿,获得巨大成功。《少林寺》的成功在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成为永久的武打经典。后来随着电影特效的发展,大兴后期制作,越拍越热闹、越拍越玄乎,但总没有少林寺的那种真打实斗的现场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98、贾寨中学</p><p class="ql-block">在西枣园小学教了两年学,1984年调到贾寨中学教初中语文 、历史、生物。每个老师一间宿办室,备课、批改作业、住宿都是这间房子。校长孙树彬,教师有马天路、武学志、张国山、王秀珍、刘士奎、贾永平、贾丁太、候金山、杨子华、暴清修。</p><p class="ql-block">99、高自考</p><p class="ql-block">我第一学历是大名师范,属中专毕业。为提升学历,我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的是“河北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买了一套自学教材,一面教学,一面加班加点看书自学,每天学习到深夜12点。每年4月、10月到邯郸考点参加两次自学考试,基本上考一门过一门,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大专中文专业毕业证。我和古城营中学的赵磊是高自考邱县第一批毕业的学员。自学考试没人辅导,全靠自学,非常难,好多人考了好多次都过不了关,最终大部分人都放弃了。一部分人转为脱产上电大。我好佩服我的毅力,一鼓作气拿了证。</p> <p class="ql-block">100、文教局</p><p class="ql-block">在贾寨中学教书两年,1986年,我调到县文教局办公室工作,专门负责文字工作。在贾寨中学教书期间结了婚,妻子在县城上班,我也想调到县城。高中同学冯书申帮了大忙,他在广播站当记者,后来当主编,认识人多。领着我去找文教局办公室主任吴树科,先认老乡,后介绍我,说我学文科的,写作能力强,适合办公室文字工作。他吹的我当时光脸红,我虽文科毕业,并且是中学语文教师,但却没有专门写过公文简报,咋能说我能写、写作能力强呢。树科透路一个信息:王书览局长从宣传部过来的,非常重视文字工作,办公室正想招一个写材料的人,可能要通过考试录取。回去后我就暗自用劲,准备应考。没几天,文教局通知全县14所中学、14个乡镇中心校各派一名通讯员到县文教局开会参加培训。校长孙树彬对我说:文教局要求每个中学报一个通讯员,主管写通迅报道,你愿意干吗?我说愿意!他说那你明天上午9点到文教局办公室参加培训去吧。我说行。第二天到了文教局办公室,局长王书览亲自宣布,今天我出个题目,考考大家,你们都是教师,咱就写《教学一日》。大家都傻眼了,说是开会,咋突然叫当场写作文呢。几天后公布成绩,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调入文教局办公室工作。</p><p class="ql-block">101、学写材料</p><p class="ql-block">我虽然考试得了第一名,但真正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还差的很远。工作中虑心向吴树科学习,再加上局长王书览手把手的教我写材料,进步很大。王书览局长是县里公认的“三好干部”:好字、好嘴巴、好材料。能说能写能讲。水平非常高。有幸在他身边工作,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黙化,我的文字水平当然有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102、组织部</p><p class="ql-block">在文教局工作两年,1988年,我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岗位仍然是办公室,负责文字工作。张记斌是组织部长,当时组织部11个人,也是缺少个办公室写材料的人。张记斌部长为了把我调入组织部,专门三次到文教局找王书览局长要人,最终王局长答应放我走。部长张记斌、常务副部长郭忠立、副部长王金平、石书合,于保珠、王书梅、陈丙福、宋志民、曹风奎、任广强、李学良、布廷贞。</p><p class="ql-block">103、南北院</p><p class="ql-block">当时县委在路南,俗称“南院”、“南大院”;政府在路北,俗称“北院”、“北大院”。县委各机关都是宿办室,一间屋又办公、又住宿。组织部大部分在县委常委小院的北面路西一排房子办公,唯独我在二道门里的常委小院里办公,与县委书记暴有库办公室隔壁。后来史增海接任县委书记后,就把其他单位的人员撵出小院,设了二道门,成了常委小院。我就搬到南头两排新瓦房的第二排路东,原县委副书记周明玉的办公室(套间)。后断开分给路志峰一间。好怀念那段时光。每间屋一家子人,夏天、秋天一到吃饭时间,都搬着小地桌在门前大梧桐树下吃饭。谁家吃的啥饭炒的啥菜一目了然。各家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过年过节,或平时聚餐,谁也不去饭店,都在家里自己做几个菜待客。邻居请客,去时端盘菜、或拿瓶酒。凳子不够就去时自己带个凳子。我这一排张贵生、我、路志峰、陈忠勤;路西焦三保、夏岳松、邢雪华、郭风华、王庆军;东面中间一排张银华、李德华、司法局老宋;前排马义民、郭景柱、邢俊杰、马庆科;路西李太安、李长兴、孟彦斌、张凤超、刘玉章。</p> <p class="ql-block">104、四菜一汤</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接待标准上中央提倡“四菜一汤”。县委书记暴有库是个原则性非常强的老干部,下乡镇视察工作都是骑自行车去,到乡镇从来不接受宴请、不下饭店,只在乡镇食堂里喝面条。被干部群众称为“暴革命”。大约是在1990年,这一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董强轻车简从,来邱县调研,由于没提前通知,县委不知道,我正在组织部值班,董部长只带了一个秘书一个司机共三个人。我马上向张记斌部长汇报,张部长马上给县委书记暴有库汇报,暴书记在办公室接待了董部长,并指示我安排午餐。我是组织部秘书科长,负责文秘和接待工作。要是按接待市委领导,应该由县委办接待,可能暴书记认为董强是组织部长,又是县委组织部通知的他,于是就让我安排午餐。我知道中央四菜一汤的规定,但这么大的领导来了,又是县委书记陪餐,所以马上请示什么标准。暴书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四菜一汤。当时县政府招待所正在装修,接待工作都安排在县供销社燕春饭店。我按暴书记指示安排了一个单间和四菜一汤。并嘱咐经理老杨和厨师:市委领导来,暴书记陪餐,一定要做好。吃饭时就董部长一行3人、暴书记和我。张记斌部长、郭忠立常务副部长由于没有接到暴书记指示,都没有参加陪餐。</p> <p class="ql-block">105、小飞机</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旅游业刚刚兴起,正定带了个好头,大佛寺、红楼梦荣国府、西游记宫、小飞机等旅游项目己在河北省很有名气,当然也吸引了我,心向往之,一个初冬,我坐上公共汽车去了正定,游览了大佛寺、荣国府、西游记宫,印像最深的就是坐小型观光飞机。当时的票价很贵,15块钱,绕正定县城一周,大约飞行十几分钟。买了票,上了飞机,系上安全带,机仓两排坐,共12个坐位,一次能上12名乘客。关仓门,起飞,第一次坐飞机很紧张,尤其是转弯时感觉身子倾斜的厉害。突然飞机急速下降,非常紧张,一会儿又拉升上去了,心里又害怕、又刺激、又后悔。从玄窗往下看,正定县城尽收眼底。终于等到降落了,着陆的感觉真踏实。走出飞机,心里想:就过这一次瘾吧,再也不坐这种小飞机了。多年以后,多次乘坐波音、空客等大飞机出行,又稳又快感觉确实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106、济南看车</p><p class="ql-block">县委换届了,1992年8月,史增海任邱县县委书记,耿连修任组织部长。组织部的北京吉普耿部长坐不惯,他上任时是12月份,天气非常冷,我和郭忠立坐着吉普车去接他,候自强开车,吉普车四面透气,也没暖风,耿部长穿着军大衣还直嫌冷。第二年秋天,郭部长、王部长商议:耿部长是从市里大机关下来任职的,市里面暖和,猛一下子到县里坐吉普不习惯,咱换一辆车吧。换车报告县委批准了,县财政拨了12万块钱。我和常务副部长郭忠立去济南看车,司机赵保华开车,当时是11月初,去时阴天,在济南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下大雪了,看完车赶紧往回走。邯临公路大修施工不好走,我们走南路齐河→茌平→聊城→馆陶→邱县。出了济南市刚到齐河就堵车了。一堵就是五六个小时,到天黑了才慢慢的疏通了。越往西走车越少,路好走了,赵保华的车速越来越快,我说别慌保华,雪天路滑,跑慢点。走到茌平路段时,由于路面大雪结冰,突然方向把不住了,唉!唉!唉!我们3人眼睁睁的看着吉普车往马路沟里滑。毁兰,我们自东向面走,侧翻到南边沟里了。车一翻,门锁自动烈开了个缝。我们从门缝里爬出来了。半夜三更的,这家伙咋办,我们三个人徒手根本就推不出来。郭部长说咱到附近村求老乡帮忙去吧。往东走不多远路北就是一个村,挨门挨户喊:老乡,帮帮忙吧,我们的车翻到马路沟里了。大雪天,月黑头,半夜三更,口音又不对,喊了十几户都没喊开门。又冷又饿又怕。突然看到村外边西头孤零零的有一户人家还亮着灯。喜出望外,走过去喊开了门。是一个老单身汉,卖煤的,老伴刚去世。这是个老实善良的老人,很同情我们的遭遇,留我们在家过夜,已经是晚上约12点了,我们3个伙盖一个被子打通腿在床上坐了一夜。天亮了,老汉回村里叫上女婿和邻居,赶着牲口拿着大绳,帮我们把车拉了上来。我们非常感动。试了试,车还能开,就告别了老乡,慢慢的开回来了。这真是一次危险、受罪的经历。从此和老汉交了朋友,书信来往,第二年老汉去邯郸办事还拐到邱县做客,我们热情接待了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107、三干会、选美、开街、修广场</p><p class="ql-block">县委换届,县委书记史增海上任,史书记曾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冶金局局长。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要想改变邱县落后面貌,必先改变人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连续几次在电影院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台下白花花的一片白头巾。从穿着打扮就能看出邱县干部队伍思想封闭、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听着史书记的讲话,邱县干部思想触动很大,“不换思想就换人”,封闭多年的思想开始逐步开放。紧接着,开街、选美、修广场、修南环、修东方大道、外出参观考察等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随着邱县干部思想的大解放,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周边县的县委政府纷纷组织干部到邱县参观学习;周边县的干部职工、企业老板、个体户都来邱县吃饭,因为邱县人开放,舞厅多。一时间,邱县从“暴革命”时期的封闭落后小县,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开放标杆。</p><p class="ql-block">108、接待无小事</p><p class="ql-block">史书记非常重视来人接待工作,(和前任暴书记接待风格截然不同,暴书记接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四菜一汤不动酒),史书记提出凡是市委市政府来的,那怕一个司机、干事来也都是领导,必须热情接待。不论谁来,走时不空手,带点邱县土特产。县招待所大餐厅改为多功能厅,能吃饭、开会、唱歌、跳舞。我是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负责文秘和接待工作,被史书记逼着学会了跳舞。县领导带头,县办企业厂长经理必须会跳舞,那时候没有外地来的舞女,都是熟人之间跳,没舞伴就把媳妇领来两口子跳。同时鼓励邱县干部主动走出去,一是和市直主管部门主动对接,多汇报工作;二是跑部进厅多争取项目资金;三是多外出参观考察开拓视野。同时推进干部年轻化,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p> <p class="ql-block">108、计生委</p><p class="ql-block">我在计生委(后更名计生局)工作11年,先后经历了四任县委主管副书记:耿连修、娄存江、姜永亮、刘玉江;四任政府主管副县长:王新民、张书明、常汝敏、刘青梅。他们阅历较深、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工作各有特色、各有特长,和他们合作共事,对我帮助很大,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使我逐渐走向成熟。受宜匪浅。</p><p class="ql-block">乡镇计生专职书记是专职主管计生工作的乡镇副职,归乡镇和县计生委双重领导,是个硬活,岗位重要,当时这支队伍配的比较强,素质较高,很多从事过这一工作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其中高守岗、王立涛、王东晓、潘永超、张兰江等5名同志都先后走上县级领导岗位,睢书连、刘庆兵、石增杰等提拔当了乡镇长、党委书记、局长等。</p> <p class="ql-block">110、三进山城</p><p class="ql-block">历届县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各单位都有任务。为完成任务,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外出招商。2011年5月,在安监局长任上,我去重庆招商。找关系、托熟人,结识了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高管夏明强。夏明强先生是美心集团董事长夏明宪的胞弟,同时夏明强还兼任集团所属木门制造厂、汽车零部件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夏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安排集团发展部卢小庆部长带我们参观了公司几个分厂并利用多媒体介绍公司发展前景。我向他介绍了邱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邀请夏总和卢部长方便时到邱县考察。回来后在县招商引资调度会上作了汇报。县长李红光、主管招商副县长陶俊强特别重视,李红光县长说:重庆美心集团是闻名全国的大企业集团,是全国500强、重庆50强企业,我们招商就是要和这样的大企业对接。当场表示要亲自赴重庆美心集团总部拜访、洽谈。7月,我和主管县长陶俊强、政府办公室主任汪志波、土管局副局长王国文第二次赴重庆跟进考察,进一步洽谈。9月我和县长李红光、副县长柳兆泉、政府办公室主任汪志波、赛强重工董事长邢立杰第三次赴重庆美心集团考察招商。去之前经我联系,县政府正式发函,收到回函后次日乘机到达。住在解放碑附近,美心集团对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团招商非常重视,派礼宾车专程到我们所住的宾馆迎接。预约见面时间已过40分钟车还没到,李县长让我给美心集团卢部长打电话联系,对方说车早已按时出发。又过了一会车到了,原来是一辆加长悍马礼宾专用车,车身超过10米价值几百万。由于车身太长,又是交通早高峰,加上我们住的是市中心繁华地带,所以误了一小时。车内饰超豪华,李县长很受感动。到公司总部后,大门口电子屏打着字幕:热烈欢迎邱县人民政府县长李红光一行光临重庆美心集团。卢部长先带我们参观,之后在接待室用多媒体介绍美心集团宣传片。李县长介绍邱县区位优势和土地等优惠政策,称邱县是林木种植大县及周边林木资源丰富,诚邀美心集团来邱考察,欢迎到邱县设立分厂。卢部长答应于合适的时机来邱县考察,说我们过去不是单纯的建分厂,要搞城市综合体。中午夏明强和卢部长在集团所属的美心洋人街婚庆四合院专门宴请了我们一行。下午带我们参观集团新开发的美心洋人街。大家认为,这次赴重庆美心集团招商,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结交了朋友,不虚此行,下步要继续跟进联系。</p> <p class="ql-block">(五)退而不休</p><p class="ql-block">辛苦工作几十年,离岗后无官一身轻。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的生活成为主色调。</p><p class="ql-block">111、学书法</p><p class="ql-block">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脑、延年益寿。参加老年书画研究会,担任会长,为大家搞好服务,经常办笔会、搞展览、文化下乡等活动。会员已发展到130多人。</p> <p class="ql-block">县委书记闫龙虎、县长宋涛参观老干部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112、学摄影</p><p class="ql-block">省摄影协会在邱县办了一期培训班,我积极报名,和來自全省各个地市的学员一起学习摄影知识,聆听专家讲课并实践。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113、学跳舞</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热闹起来,广场舞、交谊舞一波又一波。随着欢快的舞曲,活动活动腰肢,舒展一下筋骨。既可强身健体,又愉悦身心。</p> <p class="ql-block">114、户外爬山</p><p class="ql-block">秀峰他们几个资深户外爱好者,把驴友组织起来,并和周边县的驴友建立了联系。到一些周边省市户外线路,由当地老驴当向导,爬山、穿越。我参加了几次,先后分别到邢台广阳山、石头村,武安大峡谷,河南云梦山,河南宝泉,河南淇县樱花节,山东红叶谷等户外活动。一般不进景区,不买门票,走户外野线,自带午餐野炊。与在成熟景区旅游有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115、关工委</p><p class="ql-block">县委任命我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县委闫书记、组织部高部长重视关工委工作。组织部武强马彗分管、联系关工委工作。在群英主任带领下,银华、国新、子平、恒河、红志、春亮、建强几个副主任团结协作,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邱县关工委是全国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六)后记</p><p class="ql-block"> 我没当过啥大官,也没干过惊天动地的事,出书、写回忆录,恐让人笑话。只把童年的乐事、趣事、忘不掉的事记下来。零零碎碎,想到哪写到哪。主要写童年趣事,成年之后的事也多少写一点,以点带面,不详述。感谢美篇、微信这些免费的社交平台,让我能和有缘的人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 童年属于农村长大的孩子。有人说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童年。大概是说城市里人爱干净,孩子不能随便玩的像泥人似的;城里人邻里之间不爱交往,没有玩伴。农村就不一样了,大人都不管孩子,吃饱就行,随便玩,一身土、一身泥也不埃吵,衣服玩脏了拍拍、扫扫继续穿;衣服坏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同龄的小伙伴从小穿开裆裤就在一块玩,没有啥规矩,也不分男女,没什么约束,随意、随性。无论辈份大小,统统直呼其名,宾叫我叔,从来没喊过我叔;我叫英姑姑,却从来没喊过姑姑;我们所有的小伙伴都叫河老爷爷、老老爷爷,从来没有喊过爷爷。正是这么无拘无束,才玩的开心快乐。(后来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懂规矩知礼节了,按辈份该喊啥喊啥时,反倒互相疏远了,这是后话)。没经历过大事,唯独这些儿时的一件件小事总也忘不掉。写了这么多,猛然发现,字里行间自始至终透着一个玩字。玩中长智力、玩中长身体、玩中慢慢变老。小时候,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没有感觉一点苦,满满的回忆都是乐。 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人。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是最懂感恩、最知足长乐的一代人。在工作岗位上辛苦三十多年,离岗之后调整好心态,锻炼好身体,力所能及的做些正能量的事情。包括现在所做的学书法、学跳舞、学摄影、户外爬山、关工委等,但愿就这么一路玩下去,永远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下文刊登于邯郸日报2022年6月25日第三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上学之路看祖国交通巨变</p><p class="ql-block"> 贾凤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里挑一</p><p class="ql-block"> 我1980年高中毕业,高考成绩286分,顺利考入大名师范学校。那时候国家大学少,招生计划少,再加上教学质量差,我所在的邱县二中,那一届4个高中班,260多人,80年高考应届生就考上我和唐玉民两个人。老和尚卖瓜,自卖自夸,说我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尽管大名师范只是个中专,但村里人都说考上大学了,那时候中专毕业包分配,吃财政,正儿八经的“铁饭碗”。村里人也分不清大学、大专、中专,统称“大学生”。全县三所高中:一中、二中(邱城)、三中(梁二庄)。大中专一张卷,全县一共考上三十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行车比汽车快</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我和老乡孙立彬作伴骑自行车驼着被褥脸盆等用品去大名师范新生报到。去前打听好了路线:邱城、王堡、堤上、候村、沿邯馆路往东拐,过馆陶房寨,黄金堤、万堤、十里铺、七里店、大名北关、大名师范。一路走一路打听,走到馆陶县房寨时,太阳偏西已到午饭时间,也累了、饿了,吃过午饭继续走,傍晚时分,经过一天约七八个小时骑行,走了60多公里的土路,终于来到了大名师范学校门口。高年级学兄在大门口接着,一到学校就认识了老乡陈希宝,他是刚毕业留校的老师,在学校团委工作,主动自我介绍,热情帮我俩办手续。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认识了一个热情的同乡老师,心里很是高兴。在以后的两年里,陈老师对我们邱县老乡都非常照顾,出色的尽到了一个同乡、兄长、老师的义务。当时交通不方便,骑自行车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因为当时没有邱县直达大名的公交车,只有一趟环行车:邯郸→邱县→馆陶→邯郸。从邱县上车,到馆陶下车,再倒到另一趟环行车:邯郸→馆陶→大名→邯郸。时间赶准了,才能赶上邯馆大邯环行车。一误时间就得在馆陶住一天,等第二天的环行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车如蜗牛</p><p class="ql-block"> 放假了,我们几个同学要回家了。大名到邱县、大名到邯郸、邯郸到邱县基本上是个等边三角形,都是70公里。坐公共汽车大名到邯郸一块八毛、再从邯郸到邱县共需三块六毛钱,坐火车凭学生证可享半价。大名到邯郸有一趟窄轨火车,为了省几毛钱,也为了体验一下坐火车的经历,好多同学都买了火车票。一大早我们就背着行李从学校步行赶往火车站,火车站在大名城西郊,走了好几公里。终于坐上了火车,终于出发了,火车比汽车还慢,由于是地方窄轨,又是单线,一路上火车都要为货车让道,走走停停,终于到邯郸了,天也黑了,赶不上邯郸开往邱县的公共汽车了,只好住在邯郸长途汽车站。买了第二天去邱县的车票。住旅馆太贵了,舍不得花钱,我和书义、延林、俊杰四个同学就伙租了一双被子在候车大厅里过夜。半夜里一个口音差不多的男子问我们是不是邱县的,我们说是。就攀谈起来了,他让我们替他看着行李,他出去办事。等他办事回来,才承认他不是邱县的,是临西的。想省几毛钱也没省成,又在汽车站受了一晚上罪,60多公里的路程,又是火车又是汽车,两天才到家。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真实的交通状况。</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全程参与者与见证人,是最懂得感恩、知足常乐的一代人。40年过去了,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联想到现在自己开车去北京办事,800公里当天打来回;联想到从北京到上海坐高铁朝发夕至;联想到清晨在邱县家中吃早餐,中午郑州上飞机,下午就到了海南岛海滨吃烧烤、海鲜。真是变化巨大、飞速发展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