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从我记事起,端午节前后正是家里抢收麦子点种秋季作物的日子。母亲一向要强,家里的农活是万万耽误不得的,那打理内务就是我的职责了。因为要忙农活,过节的事情是不大放在心上的。自家有的很少再作花钱的打算,节前泡发绿豆芽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的。瓦盆或瓦缸是泡发豆芽的最佳器具,眼看小豆芽一天天长起来,节日也就临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端午早晨的饭是鸡蛋小豆芽卤面条。面条起初都是自家擀的,后来村里有人家买了轧面机,就纷纷到人家家里换面条。每斤面加一两毛钱的加工费,大概是长时间吃擀面的缘故,初吃轧的面颇觉筋道。夏天坐着什么都不干,尚且汗流不止,有了机器轧面,掏块把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再动手了。</p><p class="ql-block"> 午饭要稍微复杂一些。主食是馒头或米饭,菜得有凉有热。凉菜是焯过水的小豆芽、粉条和黄瓜丝搅拌在一起,加上捣碎的蒜蓉,滴上几滴香油和醋,那就很是讲究了。热菜多数人家是猪肉炖大锅菜,我们家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素来不吃肉,我们端午中午的热菜一般是素的大锅菜,时令的菜蔬因为比平时油放得多,口感也是蛮好的。粽子似乎没记得包过,也难见有卖的。晚饭似乎一年四季无论过节与否,都是喝小米稀粥。</p> <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子有了些许变化。端午的早晨除了面条还有油条糖糕可吃。如果是正赶上天气好收麦子,过节的事显得并不重要。不过饭菜也不马虎,提前一段时间腌制好的咸鸡蛋是专为农忙准备的,塑料壶盛装好的绿豆汤或凉白开,用麦子或玉米换的现成馒头。趁着早晨凉爽忙活了一阵子的一家人,树荫底下吃着咸鸡蛋就掉渣的硬面馒头,喝一口汤水,一顿端午的早饭田间地头就解决了。午饭因为炎热早早收工,所有花样与往年几乎没有差异。晚饭从来少有变化,一个节日在匆忙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结了婚成了家,小家的端午节也照搬原生家庭的模式。在我的观念里,端午吃粽子并没有那么当紧。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越来越繁荣,节日还远远未到,粽子就亮相市场,每每经过,小贩就起劲吆喝,偶尔也买几个素粽尝尝。此后粽子作为应景的端午食品就每年如期出现在餐桌上。</p><p class="ql-block"> 女儿读书期间在杭州实习,品尝过了五芳斋粽子,尤其对肉粽的软糯香甜赞不绝口,并声称吃过了肉粽,总觉得素粽少点儿味道。之后过端午,尽量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口味,素粽肉粽应有尽有。也许是因为缺少包粽子的童子功,年过半百不曾想过自己动手包一次。</p> <p class="ql-block"> 去年端午前,一个要好的姐妹邀我去她家一起包粽子。一应食材准备齐全,手把手教我包粽子。初学乍练,那品相与买来的粽子相比,实在不敢恭维,好在我们只为自己食用,也就不对模样过度在意了。一个下午,混了个肚儿圆,临走还带回一大袋子。</p><p class="ql-block"> 今年端午将至,本想偷懒买几个粽子应应景。一天在菜市场粮油店,看到包粽子的食材没忍住。粽叶、糯米、大枣、花生、芸豆、葡萄干等,心仪的食材购买一通。抖音里学到的处理各类食材的方法如法炮制,去年在姐妹那里学到的手艺再次施展。年近花甲,平生第一次在自己家里包粽子,总得有人捧场,找来小妹和外甥女玥玥参战,让孩子了解节日的习俗,也让孩子体验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家领导也曾主张买粽子过端午,认为俩人吃不了多少,一番周折不值得。当热腾腾的粽子上桌,他品尝着自家包的粽子,喝一口浸润粽叶和糯米清香的汤水,连连声称还是咱们自己家包的好吃。在我看来,粽子的味道如何不是关键,家里的烟火气才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 将近一个甲子的光阴在不经意间匆匆而过,职场打拼已成过往,回归家庭的岁月里,将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过得充实,才是余生的不懈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