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的人文印记

黄宝成

<p class="ql-block"> 大坪村的人文印记</p><p class="ql-block"> 黄宝成</p><p class="ql-block"> 大坪,旧时称太平,据嘉庆版《福鼎县志》载:“屯所前明置,今废。南埕、安福.......太平、林柄、举州.......”等屯所。据此明代的太平为福鼎十七个屯所之一。大坪位于福鼎西部,旧属长溪县遥香里十四都地,与后坑、玉瑶岗等村呈犄角之状。明清时期大坪境内交通就十分便捷,福温古道支线贯穿全境,为南北通衢,是点头沿海一带通往管阳、柘荣、泰顺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大坪人文发祥于唐代,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清中后期更是闻名遐迩。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历史故事,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一、耕读传家</p><p class="ql-block"> 福鼎建县之前,最早肈基于大坪此地是盐官郡翁姓,始祖翁大招、翁大荣二人随明太祖朱元璋征讨宇内叶德中,后出镇闽疆,翁大招官千户,翁大荣职授参谋,亲历“靖难之役”后,遂于永乐二年(1404年)弃官归隐,从老家浙江余姚迁徙福宁地,即今大坪。翁姓播迁大坪后,开始耕读传家,虽系屯种起家,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下定了打造“书香门第”的决心。他们在家中延师设塾,让子孙入塾读书,为后代子孙的科举之路,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至晚清时期,这里人才辈出,出过太学生、庠生、贡生,有的选为耆宾、吏员,例授正八品,取得功名者三十八人。其中出类拔萃有第十世翁兆绶(1647-1727),为人慷慨好义,发家后,每遇到荒年,或济米施药、或倡捐采籴,平价赈给。福宁知府曾授以“一乡耆望”匾额,给以褒奖。第十一世翁文凯(1718-1752),为监生,其次子翁维霖、三子翁维铨、五子翁联标皆为岁进士。他们皆能诗属文,学识渊博。</p><p class="ql-block"> 后续迁入大坪村的庄姓肈基始祖庄有梁,于明万历43年迁入大坪马冠村,开始耕读传家,励志崇文,后来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特别是到了清代庄姓英才辈出,庄家标(1794-1862)道光八年授例入监至后封六品州同;庄家桢(1808-1870)道光十六年授例入监至五十岁加捐例贡转加光禄寺典簿;庄国正(1811-1852)封六品诰赠儒林郎;庄国辉 (1828-1859) 咸丰辛亥黄宗师取进县学第二名;庄国熈(1829-1894)、庄国崧(1835-1898)皆庠生。庄光铭(1835-1888)咸丰年间入监后至州同等。马冠村在科举中获得武生、监生、庠生等功名比比皆是。庄姓发家后建有一座占地十几亩的大宅院,并请典荣封,大门前立起旗杆。古民居大门正面额书“凤绍蝶图”,背面书“惟怀永图”,两旁书《陋室铭》全文,还有清末秀才林际春所题的对联:“圣代即今多风雨,世人从此际风云”等诸如此类的额书楹联。它们所透出的是迷人的诗风雅韵,而折射出的却是一个书乡鼎盛的文风。旗杆是古代学子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而这些还是我们了解古代学子仕进之途的一个渠道,也是马冠古村科举文化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 玉瑶冈的董姓肈基始祖董绍使,也于康熙年间(1662—1722)迁居福宁州二十一都大坪玉瑶冈。董家人筚路蓝缕,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玉瑶冈不断开彊拓土,后家道逐渐殷实,开始广置田地,培养科举仕进人才。打开玉瑶《董氏家谱》,在科举中获得功名的武生、监生、庠生等姓名比比皆是,还有福鼎县政府官员、福鼎桐山书院山长等为其董姓获得功名者立传;载入《福鼎县志》的人物有国学生董维棠、监生董益星等,还有弃儒从商的庠生董德勋,都是当时社会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在一代又一代才情皆备的先人的不断努力下,大坪村的读书之风蔚然成型,村学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从最初的简易私塾,到有模有样的“莲州国校”(当时举州为大坪村),前赴后继,从未间断。他们除了在家谱和县志的功名簿里,留下令人目眩的光芒之外,他们也成为全村、乃至鼎邑学子们的楷模,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 马仙祖地</p><p class="ql-block"> 据传,马仙原是唐朝乾符年间一名官家小姐,在其四、五岁时父亲遭人陷害,母亲带着她隐居山林,长大后,悉心侍奉母亲,母亲离世后马仙入崑田山(马冠山)炼丹,后无人再遇,人们皆云已成仙。宋梁克家《三山志》记录长溪县所属僧寺有“马冠院”,应当是奉祀马真人的庙宇。万历版《福宁州志》载:“马真人,温麻里人,马氏女也。乾符中(874——879)入崑田山,炼丹仙去,庙冠在山,今丹井、臼尚存。《福鼎县志》载:“马仙炼丹于此,仙去,井臼犹存”。明何乔远《闽书》载:“马冠山,地名崑田,马仙炼丹于此,去后留冠,井臼犹存。”由此可见“马冠山”之得名在于马仙仙去后,留下道冠于此山,后人为之建庙,并称其山为“马冠山。宋代诗人杨谆游历马冠山时,留诗赞美,诗云:“陈家宅废桑畦暗,马道冠亡羽观空,惟有山南古程氏,雕檐一簇翠烟中”。 杨谆系宋长溪人,宋理宗绍定五年进士,知崇安县。诗中“马道冠亡羽观空”,说的是便是马仙修道马冠山羽化一事。据说马仙生前深谙炼丹,云游四海,悬壶济世;求雨祈子,降魔伏寇也都在她的职责之内。福鼎地处沿海地区,明清以来常遭海寇侵扰,马仙一直以降魔伏寇、保佑平安屡屡显圣,其诸多神奇和作为在福鼎民间广为传颂,也因此深受民众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三、风景独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坪山冈四合,一水映带,风光秀美,有“攀龙十景”、“马冠六景”享誉鼎邑。大坪翁氏先祖翁瓒臣对“攀龙十景”曾以一诗一景给予赞誉。 “马冠六景诗”,其中《冠峰凌云》为清代著名文士吴念祖游览马冠山时触景生情写下的,其诗:“嵯峨拔地气何雄,云雾薰蒸望缈濛。谁得履跻登绝顶,翘闻鸡犬吠空中”。</p> <p class="ql-block">  马冠山,为点头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当你登上马冠山,屹立于峭壁之巅,身临千仞悬崖之渊;前观山吐红日,云蒸霞蔚,金光万丈;后望云雾聚散,玉带缠山,缥缈奇迷。置身这瑶池仙境般的情形之中,在感受移步换景的惊叹。《福鼎乡土志》对马冠山也有记载,其内容:“(大坪村)左顾里许,有山魏然壁立千仞者,铁障山(马冠山)也。山之南有驻履亭,古程氏憩游处,北为马冠山乡,即以山名。山涧水落,东注昆溪”。诗家朱挺光先生也曾题诗赞美《马峰夕照》: “峭壁千寻卓笔峰,丹霞焕彩镜中容,凝眸坐爱扆山晚,阳谷回车兴更浓。”</p><p class="ql-block"> 四、白茶之乡</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公元1739),福鼎设县之初,划全县为四里二十一都,一直沿用到民国。大坪村属于十四都遥香里,境内低丘陵地貌,四季明显,雨量充沛,茶产业历史悠久,为福鼎著名产茶区。《福鼎乡土志.十四都》云:举州(举州原属大坪村)一带多植茶,谷雨一过,人行路中,茶香扑鼻。清代大坪文士翁瓒臣曾作《春晴茶市》诗二首,描写的家乡产茶盛况。其诗:(一)春晴日日客如梭,捲市风来笑语多。儿女满筐饶雀舌,并肩齐唱采菱歌;(二)漫道村居境异廛,采茶儿女各争先。新芽带露盈筐满,每闹晴和近午天。大坪村自清代以来就成为闽浙官道必经之地,也由此成为周边茶叶的物流枢纽和贸易中心。鼎盛时期,大坪村茶园遍布山头,茶市熙熙攘攘,茶商络绎不绝,茶市热闹非凡。茶行兴旺造就了许多茶人,清乾隆年间大坪商人翁统庵把福鼎茶叶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是众多优秀茶人中脱颖而出的一面旗帜。乾隆癸卯年(1783)翁统菴七旬古稀大寿时,当地官吏感于他一生驰骋商场,载誉乡里,联合翁家族亲姻眷送来寿幛为他贺寿。落款:“乡进士文林郎吏部揀选知县教弟游 暠顿首拜譔”及族亲姻眷姓名。明代福宁州诗人林况在大坪马冠寺留下一首诗:“马道冠亡羽观空,白云深处梵五宫。犬迎客吠深云里,鹤伴僧归积翠中。煮茗石边敲活水,脱巾林下豁清风。可怜归杖留人处,万树蝉声夕照中。”其中“煮茗石边敲活水,脱巾林下豁清风”:写的是诗人在马冠寺林下取水煮茗,脱巾乘凉的情况。这是到目前为止在福鼎境内找到最早写与茶有关诗句了。</p> <p class="ql-block"> 五、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大坪历史悠久,早在晚唐时期,境内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成为大坪历史悠久的有力见证,在近千年的历史进展中,智慧的大坪先民披荆斩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历史文化。不论是发详于晚唐的马冠寺,还是修建于南宋的理学家孙调墓,或是唐乾符年间道教马仙炼丹于马冠山到清代驿道古桥等等,其深厚的文化由此可见一斑。从而构成地方多元特色的文化要件以及深厚的儒家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产生遗留了一些文物古迹和地方名人轶事。</p><p class="ql-block"> 马仙炼丹遗址:马仙炼丹遗址位于点头镇马冠山。《闽书》:“马仙炼丹于此,仙去,井臼犹存。”</p><p class="ql-block"> 驻履亭遗址:昆田(今孙店)周边有铁障山(马冠山),《方舆纪要》道其“壁立千仞,其色如铁”,山间有座“驻履亭”,为宋代里人程氏所建,清嘉庆版《福鼎县志》把驻履亭列为福鼎名胜古迹。孙宥有诗云:“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p> <p class="ql-block">  马冠寺遗址:马冠寺遗址位于点头镇马冠村,始建于唐乾宁三年,占地面积30多亩。遗址上土层文化积淀丰厚,地表上散落着一些当年寺院建筑的精美构件及使用的物品均为弥足珍贵的文物,极具文物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孙调墓;位于马冠山脚下灰斗岗,建于南宋,凤字形建制,粗石构,墓碑上书:“宋长溪调公孙龙坡先生之墓”。孙调,字和卿,号龙坡,赠太子少傅,是朱子学的传播者与继承者。据《福鼎县志》、《福鼎乡土志》与孙店《孙氏家乘》记载,均云:其学得朱文公之传,以排摒佛老,推明圣经为本。著有《孙氏策府》50卷,《易诗书解》、《中庸发题》、《浩斋稿》三卷。</p><p class="ql-block"> 马冠古民居:位于点头大坪村,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通面阔30.5米,通进深26.7米,中轴建筑由门楼、天井、正厅组成。大门正面额书“凤绍蝶图”,背面书“惟怀永图”,两旁书《陋室铭》全文。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八柱,抬梁式重檐悬山顶。屋内月梁、雀替等刻有人物、花卉、瑞兽等。</p><p class="ql-block"> 大坪翁氏古民居:翁氏古民居为清代乾隆年间翁氏十一世翁文秀所建,二排共十八溜,均为二层明楼,两座楼房的两侧原有长廊连接,方便往来。中间天井,四周围墙,前建有门楼。房屋梁柱粗大,斗拱雕刻精美,各式图案寓意吉祥,足见当年翁氏家族财力雄厚。</p><p class="ql-block"> 金竹湾翁泽川墓:位于点头大坪村。翁泽川,清雍进士,其墓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坐东北向西南,凤字形建制,青石构。通面阔6米,通进深12米,面积为72平方米,整体建筑由墓坪、墓碑、墓丘、护手组成。墓石构件上雕刻着鳌鱼、狮子、花瓶等图案,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 大坪翁氏清代寿幛:这幅贺寿屏帐长约 4 米,宽约 1.5 米,以麻布为底料、绸缎为面料,底色呈白灰色。屏帐图案上部分绣制着精美的腾龙图案、贺寿的场景图,图案间均有祥云环绕;中间外围部分则主要以金黄色外饰花边、上面绣着凤凰、麒麟、仙鹤与亭子等代表祥瑞绣像,手工细致精美,图案构思巧妙,寓意丰富。在寿幛中央部分,是由贺词、贺寿者名字及称谓组成,用楷体书写,贺寿祝词字体工整均匀,书法苍劲有力。该贺寿幛是在清乾隆癸卯年(1783)为翁家统菴公贺七旬古稀大寿时,当地官吏和族亲姻眷一起贺送的,大概内容是统菴公当时非常勤俭置业,远下南洋做生意起家,家族为他写的事迹,迄今已有 234 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六、人物风流</p><p class="ql-block"> 追溯过往,大坪人文荟萃;文脉传承,流誉儒林;名士哲人,风雅无量,现选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翁兆绶(1647-1727),为人慷慨好义,发家后,每遇到荒年,或济米施药、或倡捐采籴,平价赈给。当时福宁知府曾授以“一乡耆望”、松青桂馥“匾额,给以褒奖。</p><p class="ql-block"> 董维棠,字萃峰,玉瑶人。国学生。嗣母老病,便溺需人,棠辄亲扶抱之,液污已衣,必抢而出涤,不令其母知之。兄病,侍汤药不离左右,衣不解带者月馀。</p><p class="ql-block"> 董益星,生卒不详,字守垣。玉瑶人,监生。性慷慨好施。凡远近邻右,有以婚丧不举来告者,悉出赀以助。咸丰癸丑岁饥,民谋夺食,倡捐采籴,平价赈给,地方赖以安。</p><p class="ql-block"> 茶人董德勋(1875—1926),大坪玉窑冈人,原名敷惠,字永济,号逸舫,清末庠生,以制作经营茶叶发家,富甲一方。他少聪颖,好学不倦,曾受业于鼎邑名师许师植,与当年白琳才俊陈蔚青、蔡维茂同窗,就读于玉琳嚼经书塾。他常与同窗赏奇文、析疑义,互相切磋,从不间断。他于光绪甲辰岁受知于秦绶章学宪第六名入县庠生。据《董氏宗谱》载:“惟溺苦于学,每夜必读至漏三鼓始就寝……咿唔之声,不绝耳鼓”。董德勋自入庠后,面对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屑于治举子之业。为了举实业报国之路,光大家业,他凭借家庭经济实力,于清光绪癸巳(1893年)前后在茶商糜集的福鼎玉琳街尾成立“乾昌号”茶行,成为福鼎早期茶行的开拓者。“乾昌号”茶行长期秉持诚信守义,产品留朱痕、辨真伪,深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茶叶一度销往福州等地,获利丰厚。做为成功的商人董德勋,发家致富后,为了回报社会,他慷慨好施,左邻右舍有婚丧不举者,悉出赀以助之,人争仰之。</p> <p class="ql-block">  董德兴(1917-1983年),又名阿绍,民国6年(1917)12月生,福鼎县点头大坪七斗冈人。5岁失怙,母迫于生计再醮,德兴幼年依伴祖母长大,8岁时便替人放牛,后常伐樵叫卖。民国24年4月,德兴参加福鼎当地游击队,参与“抗租、抗债”和筹集经费等革命活动。翌年春,转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士,随部队转战闽浙边区,并参加了峰文战斗。民国27年3月,德兴随粟裕部队开赴皖南岩寺,北上抗日;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班长。此后,他历任新四军四团排长、新四军独立二团连长、十六旅干部整风训练班副队长、新四军独立团副营长、四纵队特务营营长、十纵队二四五团副参谋长等职,曾参加虹桥机场、黄桥决战等著名战役。他在历次战斗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兴历任福建省建宁县人民政府县长,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政府区长、区委书记,福州市粮食局局长等职。1957年10月,调任福鼎县人民委员会县长,1959年4月任福安专区劳动局局长,计委副主任。1959年反右倾运动时,他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受到撤销职务的处分。1962年,经中共福建省委监委〔62〕188号文批示,撤销对他的原结论和处分。1981年9月10日,中共宁德地委下文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其名誉。1983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决定德兴享受地专级政治待遇。</p><p class="ql-block">  1983年7月,董德兴因病逝世,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 翁扬蟹,大坪人,1937年中国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大举侵犯我中原大地。翁扬蟹怀着一腔热血,毅然从军报国,1946年随国民党部队前往台湾收复国土,退役后遂定居台北新竹市。1985年,他回乡探亲,为了回报家乡和父母的养育之恩,遂发心在自己祖遗山地上捐资兴建道场,取名“莲台寺”,该寺是集殿堂、藏经、僧寮、斋堂为一体的综合式建筑。后又在原莲台寺前拓宽场地,兴建大雄宝殿、左右僧寮、客堂、香积厨等,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寺宇气势恢宏,四角飞檐,流晶溢彩;寺前视野开阔,寺旁还建有一座三层六角式海会塔。几年来莲台寺法务昌隆,朝山礼佛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七、 劈山造田</p><p class="ql-block"> 大坪村是“农业学大寨”劈山造田面积最大的乡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坪村的“劈山造田”是当时“农业学大寨”福鼎的一面红旗。点头人民举全镇之力劈掉大坪村十三座山头,填平十七座大沟,挖填土石三十多万方,造地面积三百亩,为福鼎之最。1974年,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叶克守到大坪参观、指导工作,对大坪人战天斗地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75年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亲临点头大坪视察,并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表扬了大坪开荒造田的成果和感人事迹。他说点头三千民兵,在大坪搞出300亩地,这经验值得好好推广,他还号召全省各地民兵学习大坪“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坪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被誉为“当代愚公”而载入福鼎史册。 如今,在当年开山平整的土地上种植了福鼎白茶,省龙头企业,天丰源六妙茶产业有限公司建起了六妙白茶庄园。天赐大坪,润泽古今,大坪村又焕发青春,茶山碧绿,茶园荟萃,2006年,农业部的茶叶国家良种繁育场项目落地大坪,如今大坪正成为集茶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地。 </p><p class="ql-block"> 八、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 马冠寺遗址位于大坪马冠村,是福鼎市境内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寺院之一。古寺遗址颇具规模,占地面30多亩,依稀让人感到当年古寺的恢弘气派。马冠寺始建于唐乾宁三年(896年)。兴建者择址马冠宝地,建寺安僧,禅风炽盛,万众膜拜。据马冠寺释戒航法师介绍:马冠寺历史上最兴旺时,僧众多达上百人,该是何等的辉煌。马冠寺历史上曾经留下许多文人的足迹,其中清代翠郊大儒吴念祖游历马冠寺遗址时曾留下《古寺遗址》:“不知何代起招提,碣断碑残未足稽,惹得骚翁频怅望,蓬蒿历乱鸟空啼”。遗址上土层文化积淀丰厚,地面上散落着的一些当年寺院建筑的精美构件及僧众使用的物品,现均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极具研究价值,有待政府加于保护和发掘。遗址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口大小马槽,大马槽长3.4米,宽74公分;小马槽长3.1米,宽48公分。由于年代久远,马槽风化严重,刻在马槽两侧的文字模糊不清。庆幸的是,该寺释戒航法师存有马槽文字拓片,大马槽左边刻着“大宋宣和辛丑九月造□僧化士僧具本”,右边刻有“信士高氏二十一娘为夫立□□在生日”。寺院场地上放置着一个大石磨,直径约80公分,石色呈黄、齿路清晰,是当年寺院的磨坊用具。建筑构件最为精美的应算莲花座,精雕细琢,虽然年代久远,但古韵盎然。遗址上散落最多的建筑构件是柱础石,础石呈两种颜色,造型各异,有圆形,有方形,大小不一,可能是不同朝代的产物。据马冠村的老人说:“马冠寺到了明代时易名为观音寺”。这些遗址上的物件隐约地透露出马冠寺的古老和曾经的兴盛。世事无常,马冠寺几经兴衰,往日盛景不再,百僧零伦,已落寂一旁。然佛恩普施,佛种踵继,改革开放以后,佛教政策深入人心,古寺复兴,佛光重现。2012年释戒航法师见古寺遗址地广形胜,便于此结庐清心苦修,续佛慧命。寺舍虽然十分简陋,只能作为临时佛教活动场所,还有待四方有识之士鸠资重建,但飘出殿外的袅袅檀香和婉转的经声,让人感到禅意的深厚和佛祖的大爱。这里清幽静谧,远离尘世的纷扰,是一处难得的修心参禅的好去处。马冠寺没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只有扑朔迷离的口口相传,现留给世人的只是那些“遗骸”和与遗址相伴相生的蕨草枯藤。不管怎样,历史就在这里,哪怕还有一点踪迹遗存,总值得我们去追寻,历史不只在书本上,而是活跃在大地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