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我们的胸徽胸章、领章、肩章和臂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铃铃铃……铃铃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春季的一个晚上十一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在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消防队大楼骤然响起,将睡梦中的消防指战员们全部惊醒。“重庆市×××冷藏冷冻食品厂发生火警,请值班人员迅速登车参加灭火救援”通讯员大声喊道。警铃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听到警铃声,我们消防战斗一二班值班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床上蹦起来穿上衣服,从三楼宿舍顺着楼梯冲到车库。双脚后脚跟互相一登,脚板直捅战斗靴双手顺势一提,抓住套在战斗靴上的裤带直挂上肩,再反手交叉插进反向叠在衣架上的战斗服,向上伸直顺势捏住衣服扣迅速扣上纽扣,抓上腰带往身上一捆,手一拍战斗帽立即戴在头上,拉上紧帽带,灭火战斗服从头到脚的原地着装在15s内完成,迅速登车直奔火场,从警铃响到车尾离开消防车库必须在60s之内完成。这是我们消防战斗员再熟悉不过的动作啦,每次出动都必须操练的动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警车出动,救援开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呜~ 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部车的消防警笛声在重庆江北城的夜空显得格外刺耳,消防车沿洒满皎洁月光的上横街一路警灯闪烁狂奔,点点星辰在这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几公里外远远的就能看见起火建筑楼顶上空升起数十米高的滚滚浓烟,我们中队指战员十多分钟到达重庆市×××冷藏冷冻食品厂。经初步勘查了解,该楼一共有三层,起火部位在该建筑一楼,房屋外部设有附属砖木结构仓库,火势随时有向上扩散的趋势,情况十分紧急。中队指导员大致了解情况后,安排一号车班组负责灭火,出两支水枪;二号车班组负责向一号车供水,好在不是上班时间,厂区没有人员,灭火战斗展开非常顺利;经消防员近半个小时的灭火行动,消防员成功控制住了火情,很快就将熊熊火焰扑灭了,指导员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正准备收队之时,仓库那边又冒出浓浓的黑烟。所有的指战员不得不全部重新投入灭火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现实中的冷冻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凌晨12时左右,冷藏冷冻食品厂的主管急急忙忙跑过来,告诉我们在仓库里面有一条液氨制冷管道从仓库纸皮箱堆旁边通过,冷库旁五十多米处还有十多立方的液氨储罐(1立方液氨完全气化能变成920多立方气态氨),因为我们都不是化学专业人员(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初中化学只学点皮毛,我是文科生),江北区辖区面积两百多平方公里,就这么一家冷藏冷冻厂,以前也没有遇到过,第一次扑救这样火灾,不以为然,与普通火灾一样,没什么紧张的,企业主管见我们都不慌不忙样子,不得不大声和我们说:“液氨如果发生泄露会爆炸的,而且有毒的”。一下子所有消防指战员全部紧张起来了,液氨真发生泄露,不仅自己有生命危险,还将影响周边几十米几百米乃至一公里范围内居民群众的安全,五百米范围上千名群众,一千米范围几千名群众,这可不是小事。在上个世纪,我们国家的冷库制冷系统中,有80%以上采用氨作制冷剂。氨气在空气中的容积浓度达到11%~14%时,即可点燃;达到16%~25%时,遇明火可发生爆炸。根据《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设计要求,冷库的楼板要堆放大量货物,又要通行各种装卸运输机械设备,平顶上还设有制冷设备或管道。因此,冷库楼板结构应具有较大的承载力。低温环境中,特别是周期性冻结和融解循环过程中,建筑结构易受破坏,尤其是在长期冷冻环境突然受火灾几百甚至上千度高温更加有可能破坏楼板的承载能力,发生坍塌,砸坏制冷设备或管道,也会导致火灾事故发生,我们消防指战员丝毫都不敢懈怠,必须死守,绝不能让液氨管道泄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冷库应急救援展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冷库初期燃烧,阴燃火焰在仓库内堆放纸皮中隐蔽向上部或平行方向发展,外部不易发现,再有纸箱堆放过高,纸皮箱本身也有遮水功能,喷上去的水被纸皮遮住流走,根本到不了火源点。仓库里黑黢黢的,通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并经过一个中间仓再到纸皮仓,没有照明,厚厚的浓烟,能见度不足半米,根本看不到火源,也没法看清楚里面存放什么东西,堆放了多少物质,由于燃烧隐蔽,情况复杂,一会开花一会直流,就是不见浓烟减少,指导员感觉不对劲,找来的手电筒,也照不到里面究竟有啥物品,我们指战员还是不敢贸然进去,战斗员只能不停向仓库内射水。冷库建筑特点是以严格的隔热性、密封性、防潮性、坚固性和抗冻性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这些建筑特点及使用功能,导致发生火灾时,阴燃、明火、爆炸等多种燃烧形式可能并存且相互影响。同时出于使用目的考虑,通风系统要求“进入冷库间的新鲜空气应先行冷却(或加热)”,冷库外界的空气很难直接进入冷库。冷库通风设计的最大限制是内外气体的直接交换。在2017年前根本没有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不管是自然通风还是机械通风,规范标准要求通风管管径宜为25~30cm,而对窗户并无硬性规定。因此,冷库内部发生火灾时往往通风困难,我们不得不采取用这种临时通风方法,只好改变灭火战斗策略,一号水枪手灭火,二号水枪手通过水力采用开花射流向外排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宽敞明亮的冷库</b></p> <p class="ql-block"> 凌晨两点了,火势仍不见好转,不知道谁报料,进来了一名记者,见我抓着水枪不往火场射水而是朝库房外通道喷水,好奇对我说:“你这兵哥哥通道这边没火,朝外边喷水干啥,这不是浪费水吗?”</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冷库着火,都是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这时一氧化碳含量高,容易发生急性中毒。上世纪,消防应急救援设备相对简陋,没有排烟风机,也没有氧气呼吸器(只有特勤中队有配备),消防队除了水罐车,能配上泡沫车,已经很不错了。灭火救援人员受灭火应急救援设备的限制,为保证液氨管道不被烧爆,没有更好的灭火救援方法,只能一直不停往里面浇水。大约在凌晨三时左右,依然在仓库门口通过水枪排烟的我突然感觉胸闷心慌,一股莫名其妙言语无法表达的烦躁涌上头来,就和身边的替补战友换了位置,让他来握住水枪继续向外喷水,本能地踉踉跄跄往外跑,心里知道需要到库房外面透透新鲜空气,不听使唤的两条腿却怎么也迈不开步划,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身子向前倾,拖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的慢慢移出来,好不容易到了消防车子旁边,想用手打开车门坐上车,手刚抓到手柄,按下的力气都没有,倒在车子旁边,车上两名负责供水的战友慌了,呼叫厂里医护人员赶快过来帮忙,医护人员急急忙忙解开了我身上的战斗服,脱下我的战斗帽,平躺在厂区的空地上,在夜晚的凉风的吹拂下,慢慢的,我苏醒了过来,医护人员初步诊断为CO轻微中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冷冻室内,温度比室外低,雾气蒙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凌晨五时许,天快亮了,仓库里的烟慢慢排出来了,在电筒灯光的照射稍微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况,战友们一捆一捆的把里面的纸箱拖了出来,找到了埋压在最中心的位置阴燃的纸箱,彻底浇灭火源。此时,我们的战友一个一个晕倒在火场,我们中队在前线除了供水员、通讯员、司机和我在冷库外面之外,最前线的指导员和其他六名战友全部晕倒在仓库,根据医生的判断都是CO中毒,全部送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四医院进行抢救。那些年,年轻的我们仅知道有CO中毒,根本不知道究竟是咋回事,退役后才知道其实我们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对O2的亲和力大,所以血液中如侵入CO时,血红蛋白即使已与O2结合,也会由CO把O2置换掉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致使我们身体缺氧而死亡。我们指导员中毒最深,据说需要将身体内的血液全部抽出来强行灌氧分离出CO后重新输进身体,一个星期后脱离危险,其他战友住院几天全部归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过火后的库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灭火应急救援战斗,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次,不仅仅是我们差不多一个班的人员中毒,而主要是从中我学到了更多的应急救援知识,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成分。面对诸如此类情况,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因为扑救成功,没有造成更大损失而不被人们关注。能够让我们的消防员平安归队,这就是我们的胜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