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士金生平教育学术思想述略</p><p class="ql-block">——始终一贯追求社会理想之文化学术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信震(淮师文学院1709班) 李士金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系列论文共27篇,其中20篇已经公开发表,可在知网等资料库查阅,因武汉疫情原因,其中7篇尚未公开发表,未来适当时候与所指导之学生毕业论文6篇一起联系发表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文化学术追求历程与追求社会理想密切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与李士金老师的对话,并阅读他的许多著作,可知他的生平学术思想无一不与追求社会理想密切关联。他谈到的文化学术追求历程,值得我们重视。</p><p class="ql-block">他说:我在初中高中时代写的文字没有保存下来,但我很清楚那些“作文”大抵是时代产物,歌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邢燕子、张铁生等,写黄姚大队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十年是1966年到1976年,可见都是追随潮流鹦鹉学舌而已。高中毕业后做宣传文秘工作,编过剧本,其中有丑化地主的内容,有表现农村老汉喜洋洋走上场的内容,有演四人帮的活报剧,有歌颂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快板,十多岁便成了特殊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当然,那是一种工作,要苦工分,在当时的农村还是令同辈羡慕的工作。1977年10月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欣喜异常。1978年初到盐河中学一边代课一边复习,写的作文自然也是应时的,直到大学时代才有机会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渐渐发现了宇宙世界的一些真相,对古代仁人志士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学毕业后到中学工作,总体还是为生活工作所迫,一边教课,一边准备考研,大学时代准备的文学创作计划,没有精力时间去实施。创作的小说和诗歌也不可能发表。到南开大学求学期间,一如既往地博览群书,各个学科的书籍都认真看,阅读理解思考实践成为拓展生命深度广度的基本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然无论是大学时代开始写作的红楼梦研究文字,还是研究生时代完成的老残游记研究论文,其中无不蕴含着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从大学时代开始,我的文字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阅读李老师的日记反思录时,发现其中记载他大学时代就已经开始搞文学创作的情况。他说:大学毕业后,我发表的文字多是心血之作,是关注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呈现出特殊的思想内容和文字风格。我在大学时代就写过题为《打倒官僚主义》的诗歌,那时我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艺术形式也与之类似。大学期间我还创作过小说,内容是描写地主女儿与贫农儿子恋爱受到打压的悲剧的。那时我为刘少奇的悲惨境遇深夜哭泣过,现在从命运的角度考察,少奇同志最终的悲惨结局与自己言行思虑有直接关联,但我还是要赞成刘少奇最终的良心发现,主持公道正义。南开读书期间我们中文系几个研究生接受《今晚报》记者的采访,我谈的是传统、现代、未来三位一体的话题。那是我最早见诸公开出版物的文字。我到目前发表过的全部论文,无一不是追求社会理想的自由精神体现,我从来不写纯粹应酬的文字,更无为职称、课题、项目之类写作的东西。即使是写名字诗,也是有感而发,蕴含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在教学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学生我们阅读老师的文章,听老师的课,总是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常常强调说,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辨别是非真伪。他说:我喜欢把十大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我在大学课堂的演讲同样是我对宇宙世界人类社会生活的认知、审美、推理、判断、洞察、想象、联想、创造的结晶。我从不说那些骗人的假话、空话、套话。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我不喜欢拿着备课笔记讲课;在网络时代,我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夸夸其谈。我喜欢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研讨,我喜欢走进学生,挑战学生,激发学生,训练学生。无数次生动形象深刻的即席演讲蕴含的是社会哲理,许多人物故事、场景、境界,许多学生天真烂漫的眼神、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很幸运的是,有部分学生的课堂心得体会已经公开发表,从1000多学生心中自然流出的文字还是能窥见当年课堂内容和风采之一斑的。当然,许多精彩的片段和细节不可能一一再现,学生的心得体会只可见课堂大略情况。我在2004年到2005年发表的13篇复旦知名学者社会学术访谈录,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社会学术和学风文风问题。我很清楚地记得,面对时代潮流,深夜无法入眠起身写作的情景。我还为此到金文明家里深谈多次,关于金先生对余秋雨的批评,我与复旦教授研讨不少,这些内容一小部分体现在发表的多篇对话录中。我在网上发表的历史时事评论,名著评点,是我追求社会理想的真实体现。批评余秋雨、郎咸平、于丹等人体现的时代精神,有的情况相当复杂。2009年11月29日开始在中华论坛发文,我经常凌晨3点多钟起身,上网发表各种历史时事和社会教育评论,到2013年时,阅读人次已经过亿。后来渐渐退出,亦是时代变化的自然结果。</p><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朱子学研究在学界影响不小,但在课堂上则很少谈到朱子学的内容。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修身养性,变化气质。我们发现老师引用孔子的话最多,而且多与教育有关。还有孟子的变化气质说,也是他分强调的论题。当我当面请教这个问题时,他说:这是因为我们上课研讨的范围很广大,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个学期用32课时上完,不可能花费多少时间来谈朱子学包括朱子文学也。中国文化概论的范围更广,只有谈到哲学这一章时,才会谈到朱子。自己研究的内容专题,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自然地体现出来。我的朱子学研究从1997年秋后正式开始,发表的朱子修辞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编辑学等论文无一不体现我对人类世界的真实认知和判断。我对孔夫子的话感悟极深,从大学时代开始读《论语》,几十年始终都在反复阅读思考领悟其中的真理。我的基础教育研究体现的是我对中国教育的真实体会,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教学体会十分真切。2016年暑期开始全面写作,所出版成果都是自己的原创。我与学生合作的文章有500余篇,都是多年指导论文和课堂教学中自然积累的成果。从2017年到2019年整理编辑修改发表的过程可谓艰苦卓绝。读书做学问真的不容易,要真正热爱这个人类,要探讨理论,躬行实践,要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意气风发,自强不息,要抵挡世俗的名利诱惑,要耐得住数十年的寂寞和孤独,要避免被嫉贤妒能者暗中陷害,要处理好家庭生活与追求理想之关系。在吃穿住行的许多方面不能不落伍也。我经常穿破旧的衣服,不是刻意穿给人看的,而是没有时间精力花在穿着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课堂即席演讲常常体现出对古代文学的精辟见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老师在课堂上的即席演讲常常体现出对古代文学的精辟见解,但又常说自己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没有发表很多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如此呢?我在请教老师这个问题时,他说:人生很复杂,许多事情难以预测。我搞红楼梦研究是从大学开始的,搞老残游记研究是写研究生学位论文,有偶然性。当时导师朱一玄认为红楼梦论文可能会引起争议。我研究朱子学同样有偶然性,导师王运熙认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太多,不容易出成果。我提出把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作为博士论文课题,当场得到王先生的赞同。后在复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专门研究朱熹理学思想,研究报告获得优异成绩。从朱子学研究拓展开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有较多的探讨分析。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随机性,大学时代开始的红楼梦研究,是个人爱好,硕士论文《老残游记》研究也是爱好阅读中国古代小说的自然结果。后来发表了两篇关于《老残游记》研究的论文,一篇关于王士祯神韵说的文章,是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写下的文字。关于古代文学人民性问题的探讨受到时代因素影响,觉得有必要对“人民性”一词加以比较科学的阐释。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一文是1997年国庆节期间在复旦南区写的。当时基本不投稿,这些文章发表在1988年到1999年的淮师学报上。关于民族精神生动形象的体现一文也是到复旦第一个学期写的,本来还是准备在淮师学报发表,但因为嫉贤妒能的编辑到淮师学报后,文章被撤下,2002年在《江汉论坛》发表出来。后来评职称这篇论文作为代表作之一送审。这是因祸得福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开始在《修辞学习》(即今之《现代修辞学》)发表朱熹修辞学说方面的论文,共计发表十多篇,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我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都是学习工作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对袁编《中国文学史》的批评很偶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学界已经有数十篇文章对袁编作出评析,赞扬的基本上是抬轿子,批评指责的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我发现的许多问题,学界批评文章还没有涉及,所以,第二次阅读便加以评点分析。并以此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分发在数百篇与学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中。我对龚自珍有专门研究,意译过其己亥杂诗,但至今没有发表过任何这方面的文章。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名著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也没有发表过相关论文。有的没有想到会写的文章反而发表出来。比如关于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和尚教坊”问题,学界有不同意见,我看到这些争论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投稿后很快被录用。关于钱伟长素质教育理论的论文是偶然看到《新华文摘》里的钱伟长老人家的文字,产生高度共鸣,随手写了研究心得,投稿被录用,后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探讨,发表了两篇研究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论:追求社会理想一以贯之始终不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士金老师在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经在市委机关工作,后来他改变了从政的初衷,才搞学术研究。他对我们说,人生真的测不准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然而,李老师追求社会理想的意志,则是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他的社会理想扎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思考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书五经都是他最喜欢阅读思考的重要经典,但似乎都无专门的研究文章发表。我也曾问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人生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随时发表自己认识和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心得体会。他认为,论文写作与能否发表也有关联。比如朱子修辞学的系列论文与复旦中文系主编的《修辞学习》有关,得到过宗廷虎和李熙宗两位恩师的热心帮助。两篇大学生非理性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与《心理科学》主编杨治良关心后生成长有关,关于新闻教育方面的一篇书信能够发表出来,与当时《新闻大学》的主编姚福申倡导学术争鸣有关。朱子编辑学方面的系列论文,与《编辑学刊》主编郝铭鉴、孙欢的独具慧眼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任何方面的研究必须有比较深厚的文史底蕴才能取得成就并发生影响。李老师点评的七大名著文字很有意义,虽然没有公开发表,但部分内容已经在网上发出。经历了数十年人间沧桑,老师到了60岁,还是保持一颗童心,天真烂漫。李老师在博客和论坛上的数千篇历史社会时事评论曾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较大影响,有一亿多人次的阅读量。但老师告诉我们,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老师与网友的对话很多,有的还是诗歌体,因为各种复杂的时代因素,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李老师认为,立心为善,极为重要。这个心术问题一旦解决,人生便显得简单大方。遗憾的是,利令智昏者是不会被仁慈善良所感动的。但无论如何,走正道,立意不伤人不害人,首先得益的还是当事人本身。只是做到恰到好处难。他的文章和书都是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继承圣贤文化的自然产物,老师还经常倡导家人和学生阅读他的文字,有些人误解他是为自我宣传。他说:为追求社会理想,我从来不畏人言,一以贯之,始终不渝。老师的轿车上都写有孝敬父母、爱家爱国和传承圣贤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字样,心心念念之所在可见一斑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