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木船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钢质船逐步取替了木船,传统的木船制造工艺、习俗都被冲进了时间的洪流。 民族传统工艺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悠久历史。<br> 适合渔民生产作业使用的小型木质渔船,专业的造船企业都不制造,昂贵的大型金属渔民们又用不起,所以手工造船这一古老的行当“香火”得以延续。可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使手工造船也正面临“昔日造船好热闹,今日惟有水鸟飞”的不继之忧。 然而,仅凭木匠的斧子,铁匠的手锤,车工的扳手,一群船匠就可打造出乘风破浪的大渔船。在辽宁东港的海边,就有这样一群船匠联合起来,他们用双手和智慧继承着古老的造船事业。<br> 在船匠的眼中,一条船就是一条龙。于是,那每块木板便意味着龙骨,细分为尾龙骨、龙骨翼板、龙骨副翼板、肋骨、内龙骨……正是这些龙骨支撑起龙的身驱,而每一道工序都有着玄机。 为了尽量减少木材收缩度,造船一般选在气候干冷的农历九月、十月,以保证造船质量。造一条船需要100多道工序,工艺涉及范围广,作业种类多,包罗了木工、灰工、电工、通信等综合技术和安装规程。 这里还有一项领先西方500年的水密隔舱技术。就像竹子节一样,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个舱区,各舱彼此独立,可将漏水限制在船舱局部,使船体保持浮力不致沉没。同时,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接,加固了船整体的横向强度。<br> 把钢筋截成段,然后加温后把一端打成尖状,特种钢钉就制成了。 木工是船匠中的特种工,他们可以不用图纸就能心中有数,在选料上有很多学问。船的骨架(又叫肋骨),要求使用结实的硬杂木材如槐木、红松、榆木等。木材要平直、圆滑,无疤痕、无虫蛀,木材必须是干燥的,不能含有水分,否则,做出的骨架会变形。选用船皮和船辅面,需用的木材有白松、红松、杉木等,。<br> 造船灰工必需掌握捻缝的绝活,这是保证木船水密的一种核心技术。捻缝就是在船体所有可能造成船漏水的部位,用秘方配制的“木油腻子”填满,再用凿子敲密实,这个活占造一条船的近三分之一。<br> 跟捻缝紧密相关的还有一项“把水口”技艺。就是在木材上有裂纹、节子等缺陷的部位横向开一个洞进行捻缝,这相当于加了一道“密封圈”。每条船“把水口”的位置、数目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师傅的经验判断。<br> 船匠的手艺精湛与否跟人的性命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船匠还是船家都不敢马虎。木船的建造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手艺,怎样安放龙骨、安装隔舱板、铺设“肋骨”、黏合、安龙目、钉头根、树桅、张帆等等全靠人 关于木制渔船的使用年限,有这样的规定:<br> 1.船长小于12米的,报废船龄为13年;<br> 2.船长大于等于12米小于24米的,报废船龄为18年;<br> 3.船长大于等于24米的,报废船龄为20年;<div><br></div><div> 本组照片均为早年拍摄,如今再也看不到制做木制渔船的场面了。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番场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