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海口市内的火车东站坐环岛动车往东去文昌,半个来小时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文昌站比较大,站台有气势,这可能跟文昌有航天卫星发射中心相关,需要运输大型器物。海南有文昌,湖北有武昌,文武都要发展吧。</p> <p class="ql-block"> 一场雨后,我们来到文昌镇的文南老街。路也不远,走走就到。地上的石板文字在雨水的映衬下更显得立体清晰。</p> <p class="ql-block"> 哇!真是老街!</p> <p class="ql-block"> 名不虚传!不过在老旧的历史痕迹下仍然显示着现代的气息。新旧重叠,似不协调,想来却也自然。</p> <p class="ql-block"> 楼房一般三层,底层是商店。</p> <p class="ql-block"> 几何图形的墙面显示了建造者有美好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二三楼有木制的百叶窗。有的已损坏脱落,看样子,二三楼都已不住人。整体看,这些楼好像头重脚轻。</p> <p class="ql-block"> 有介绍说,这文南街建于1920年,但我的感觉,不止百年,恐怕历经二三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才会有这样远比海口骑楼老街更为苍老斑驳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海南岛上的民众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强烈的闯荡世界的欲望。他们冒险渡过茫茫大海,首先来到南洋,发现更为炎热的海岛上正在建设着欧亚结合的骑楼建筑,商贸繁荣,十分羡慕。他们在那里艰苦拼搏,积攒了一些财物,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也仿造起了这种适合炎热气候的南洋骑楼。细流汇成大河,这就集成了蔚然大街。</p> <p class="ql-block"> 文昌镇政府大门,还有毛主席语录,五十多年前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店铺形形色色,楼窗却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 麻雀虽小,五臟俱全。</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不长,慢慢看,一个小时即可走完。我们渐行渐远,得到的印象却深刻难忘。</p> <p class="ql-block">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p> <p class="ql-block"> 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p> <p class="ql-block"> 看来文昌市对历史文物的保护遗存还是下了功夫。</p> <p class="ql-block"> 从文昌市到宋氏祖居,交通不方便。春节期间没有公交车,平时每天也只有三趟班车。我们只能网约了一辆出租车,五十几元,约开行近一小时。不方便也想去,那里有吸引我们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宋氏祖居位于海南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宋庆龄先生出生在上海,一次也没有回过文昌。但宋氏祖居是宋家祖先居住之地,宋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人都曾居住此地。</p> <p class="ql-block"> 要买门票。</p> <p class="ql-block"> 祖居地十分开阔,显然经过精心整修。</p> <p class="ql-block"> 族谱显示,南宋时,公元1197年,先祖韩显卿为避战乱,迁入海南,定居文昌,成为韩氏渡琼第一始祖,他是北宋宰相韩琦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韩家人先住文昌锦山,后迁文教镇昌焕村,再迁昌洒镇古路园村。迁入昌洒镇后经历了五代人,才到宋庆龄父亲那一辈。古路园村的宋氏祖居是宋庆龄高祖韩儒循在清嘉庆年间建造,但现在已不是原屋。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少年时代,不过那时他还姓韩,叫韩教准。韩教准还有一个哥哥叫韩政准,一个弟弟叫韩致准。宋庆龄的祖父叫韩鸿翼,墓在昌洒西南方向的大品坡上。宋庆龄的曾祖父叫韩锦彝,墓也不在此地。韩家五代人向来务农,生活艰苦。</p> <p class="ql-block"> 宋氏祖居。1985年文昌市政府拨款按原貌进行修缮。 门额系邓小平于1988年春题字。</p> <p class="ql-block"> 祖居坐西南向东北,由两间正屋、两间横屋组成,面积约300平方米。是海南岛北部典型的农村房屋。</p> <p class="ql-block"> 客厅里有些简单的桌椅。</p><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些人物照片。</p> <p class="ql-block"> 泥砖砌的墙,经济耐用。连白灰都不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出生的房间。床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p> <p class="ql-block"> 这张床多了几根木条,想来是用来挂蚊帐的。</p> <p class="ql-block"> 墙角的谷柜,就是寥寥无几的家具,没有衣柜。</p> <p class="ql-block"> 煮饭炒菜的灶台,盖着破草帽一样的锅盖。橱柜也极其简单。</p> <p class="ql-block"> 舂米房,有吃饭必须要有的工具。吃饭,仅仅是为了吃口饭。</p> <p class="ql-block"> 杂物房也只有种地必须要有的几件工具。这样的家境,连海瑞、丘濬的故居都不如!</p> <p class="ql-block"> 在宋氏祖屋后面西南方向约百米的坡地上,留下了宋家韩姓老祖宗的遗迹。如果没有人培土,坟墓恐怕早已平复消失。</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是宋庆龄的叔叔韩致准的配偶符氏。韩,韩家。妣(bǐ):死去的母亲。孺人,妇人。中国的传统,女性死后只写某氏,连个名都不写的。</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的同辈亲属、堂弟韩裕丰。祖屋后期由他看守。韩,姓韩。考:去世的父亲。有句成语:如丧考妣,表示像死了爹娘一样悲痛。</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宋庆龄堂弟韩杰丰的配偶蔡氏。韩杰丰葬在马来西亚。这些坟墓和墓碑都十分简单,现在看来不免寒酸萧疏,但倒是真实。</p> <p class="ql-block"> “慈母王氏”指宋耀如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宋耀如的母亲,宋庆龄的祖母。清:清朝。韩妣:韩家去世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从韩姓宰相到文昌农民,一代又一代人在农村土地上生老病死,命运是怎样改变的?为什么,这样贫寒的农家却会冒出富甲天下的金融家,冒出了万众注目的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命运的改变,是因为他们的后代不安于现状,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南洋的骑楼源自于西洋,何不走得更远?到西洋去!后人的见识使他们勇敢地投入到了中西文明交汇的洪流中去!平和宽容虚心地学习人类的共同文明!他们虚心、好学、勤奋、创造。然后,他们接触到了中国最先进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1875年,宋庆龄父亲宋耀如14岁,由于家境贫寒跟随舅舅到美国谋生,被舅舅收为养子。宋耀如原姓韩,叫韩教准,随舅舅后改姓换名叫宋嘉树,号耀如,即为宋耀如。</p><p class="ql-block"> 宋耀如的舅舅原是被招到美国的劳工,修完铁路后在美国波士顿开了一家卖茶叶和丝绸的商店,娶了老婆却生不出孩子。过继宋耀如,目的是找一个接班人,要他熟悉经营之道,掌好门面,然后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小富即安。可是一些清朝公派中国留学生的来访使他知道了美国学校的教育,这位来自海南岛的青少年也想去上学,哪里安于包包茶叶打打算盘?可是得到的回答是 “ 不可能。” 他不好向舅舅提出更多的要求,只好沉默,但是不到一年,有一天他竟然就逃跑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79年1月7日,他偷偷溜上了美国海岸卫队缉私艇。缉私艇接到指令离岸后,水手才发现了一个亚裔青年。船长埃尔森是个心地善良、虔诚的基督徒,没有训斥,而是给了他一些食物和水,仔细询问身世,同意了他的请求,帮他剪掉了受人歧视的辮子,安排他在船上当了一名服务生。之后在遭遇风暴和救险行动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博得了船上所有人的喜爱。埃尔森没有把他送回波士顿,而是交给了一个好朋友,威明顿第五号南大街卫理公会教堂的佩奇-里考德牧师。这时,西方基督教界正在不断增派人员往“天朝”传教,勤奋聪明的宋耀如被看作人才,送往达勒姆城圣三一学院学习。由于英语还不熟练,由院长及夫人专门辅导。该学院的主要捐助人卡尔答应资助宋耀如学习期间的所有生活费用。但宋耀如并没有利用别人的慷慨,他带来一个編织吊床的小木梭,说可以织造吊床,解决自己生活的费用,这是他在缉私艇上学来的手艺。卡尔十分欣赏,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安排住在卡尔的哥哥家里。这待遇几乎是空前的,年轻的宋耀如有遇到父母的感觉,勤奋地学习英语。一年之后,宋耀如被转送到维尔范德堡大学神学院专修神学。离开圣三一学院的前一天,他送给院长太太一件礼物一一他亲手编织的一张吊床,缺少母爱的他,竟情不自禁地抱住院长太太哭了起来。 </p> <p class="ql-block"> 祖居小路边有些历史图片展览。左边两图是初到美国的宋耀如。右边单独的那张图是长大成人以后的宋耀如。</p><p class="ql-block"> 1883一1885年,宋耀如在维尔范德堡大学神学院专修神学。他性情开朗,喜欢大笑,所有的学生都欢迎他。他是一个才思敏捷、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大学毕业,他原想再学习一些医疗方面的知识技能,但教会急切地将他派往中国,加入传教士林乐知的教团,到上海昆山工作。</p> <p class="ql-block"> 宋耀如到上海后说的是海南文昌腔的汉语,上海人听起来十分费劲,并不合适当传教士。林乐知批准了他回海南探亲的请求。1886年下半年,宋耀如终于回到海南老家,见到了父亲韩鸿翼。一家人喜出望外,马上杀鸡,但宋耀如最想喝的还是家乡的椰子水。此时的海南岛正在发生移民与原住民的冲突,黎族人反抗汹涌澎湃。宋耀如在家没待多久,就北渡重返上海。</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1861年10月17日—1918年5月3日)。</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1869—1931年)。</p><p class="ql-block"> 宋耀如回到上海,曾到波士顿茶丝店喝过茶的国内公派留学生牛尚周上门来拜访他。牛此时是上海电报局的官员,刚与美丽的妻子倪桂金完婚。十年后两人重逢,牛尚周主动把妻子的大妹倪桂珍介绍给宋耀如。刚满18岁的倪桂珍是牧师的女儿,在教会培文中学当教员,是当时少见的没有缠过脚的女性,而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两人一见面,竟都有感应,不久就走入婚姻殿堂。</p> <p class="ql-block"> 成为丈夫后,宋耀如不得不考虑经济问题。他成立了一个华美书馆,开始印刷出版《圣经》等宗教读物,小有盈利。1892年,宋耀如正式退出教团,1900年投入孙氏家族投资创办的阜丰面粉厂,任英语总经理和股东之一。然而,使他名垂青史的不是他赚到的五六十万两白银,而是认识了孙中山,投入到了中国的共和革命。</p> <p class="ql-block"> 宋耀如和倪桂珍共生下3男3女,所生子女均用宋姓,依次为宋蔼龄(孔祥熙夫人)、宋庆龄(孙中山夫人)、宋子文(民国行政院长)、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子良(金融家)、宋子安(金融家)。宋氏姐弟6人,都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谁会料到,这兄弟姐妹会在国共两党1927年开始的大分裂大斗争中分为两派。宋庆龄与国民党左派联合发表了一篇“讨蒋通电”,从此各走各的路。</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陈列馆里有很多图片,极小部分介绍了宋家发展的轨迹,大部分展示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17年,宋氏一家人在上海。</p> <p class="ql-block"> 宋氏三姐妹。她们的声名,不仅仅是因为爹妈给了她们美丽的容貌,更在于她们受到了更优于旧文化的教育,接触到了中国最先进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宋氏三兄弟。如果他们像祖辈安于手拿锄头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会有日后的作为吗?可惜,我匆匆而过,没有拍清楚他们的照片。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确实也是模糊不解这三兄弟的。</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1893年1月生于上海。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与宋美龄同赴美国学习。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洲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文学系。1913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回国途中在日本遇孙中山,随后任孙中山秘书。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两人意气相投,感情深厚,于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结婚。其时孙中山49岁,宋庆龄22岁。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两人共同生活了近10年。因为两人年龄相差27岁,作为父母,宋耀如曾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无奈宋庆龄更为坚决,后来也只好同意。</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塑像。</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比宋耀如小五岁,两人在上海初次见面,彻夜长谈。孙中山的感召力和领袖气质立刻感染了宋耀如。宋耀如慷慨出资,帮助孙中山革命。1905年宋耀如又去美国,见到了自己的恩人卡尔先生。卡尔已经成为美国的大富豪,而当年的东方少年,如今也已是富态商人,并且正在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宋耀如为同盟会募集了两百万美元,其中相当大部分是来自慷慨的卡尔个人捐款。宋耀如给予孙中山的支持决不仅仅限于金钱,还常常让孙中山住到自己的家里,帮助革命党人印制宣传品。但他很少抛头露面,不求闻达于天下,所以被称为革命的“隐君子”。1911年武昌起义后,宋耀如扮演了孙中山私人办公室主任的角色。大女儿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3年8月,孙宋两家流亡日本。宋霭龄要与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子孔祥熙结婚,正好从美国来日本的宋庆龄就接任孙中山秘书,从此演绎出了一段非凡的革命恋情……</p> <p class="ql-block"> 历史人物,在这玻璃屏幕上重重迭迭,显现,消失。有成功如蔡畅者,也有痛苦如潘汉年者。成功者也有烦恼与波折,痛苦者也或曾经风光。逝者已去,生者三思,夫复何言!</p> <p class="ql-block"> 祖屋外是一片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地充满绿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结束海南旅游,来到海口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海口火车站不算大,建成于2002年,20年前旅客都是坐船渡海。那时坐船渡海确实提心吊胆。</p> <p class="ql-block"> 火车要渡过琼州海峡。从海口到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徐闻,要费时3个半小时。其中跨海距离约有20多公里,要航行一个半小时。这是其中一段列车开到了渡海轮船上。</p> <p class="ql-block"> 列车要分成三段并列,我坐的车厢正好开到边上,可以看到船外风景。</p> <p class="ql-block"> 旅客不用下火车。列车员向旅客演示如何穿救生衣。但我不知道救生衣在哪里。万一遇到海难,从哪里逃生?</p> <p class="ql-block"> 渡海船缓缓驶离港口。</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到的另一艘火车渡海船。火车驶进渡海船是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我只感觉到戴着安全帽和手套的工人在走动操作,车厢慢慢移动,发出铁器撞击的轻声。</p> <p class="ql-block"> 看到渡海船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 看到海港外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驶向海峡。海船很大,没有丝毫波澜起伏的感觉,十分平稳,也就忘记了哪里有救生衣。等到想起,有人就宽慰我:设计者早就为你的安全想好了!不用担心!喔,这与三十多年前我来海南岛渡海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宋代贬官们胆战心惊随时可能葬身大海的情景,更是天差地别了。</p> <p class="ql-block"> 在火车上看大海。我们乘飞机从天上去海南,坐火车从海上回大陆,有点浪漫。在海南穿单衣,回到柳州却正好遇到冷空气南下,要穿棉衣。祖国太大了,四季寒暑,说变就变。</p> <p class="ql-block"> 面对大海,想起了一首孩子唱的歌《明天会更好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和风拂出的音响,谱成生命的乐章。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后慢慢靠近雷州半岛的海安。</p> <p class="ql-block"> 岸边有防海潮设施。</p> <p class="ql-block"> 见到第一个小站徐闻。</p> <p class="ql-block"> 见到雷州。雷州雷州,电闪雷鸣的地方,如今已不再可怕。</p> <p class="ql-block"> 我的海南游记一共十篇,到此结束。我力求真切地反映海南的历史和现状,有时为了一个字的真实准确,还去翻阅历史书籍,但仍有可能出现差错,敬请读者批评探讨指正。(全文完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