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粽”情端午时

王辉

<p>端午节,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气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 ,但“屈原说”最受认可。端午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传统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两大代表性的习俗,沿传至今,经久不辍。</p><p> </p> <p>在扬州一带 ,有“端午十二红”的说法,郑板桥曾写过一首诗,描述当时扬州的“十红””端阳节,“点缀十红佳,罗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端午十二红”来源于淮扬菜系,一是菜品本身的红,二是上了色的红,也就是说每道菜都是红色的或者是接近红色的。烧仔鹅(头红)、烧鸡子(冠红)、烧黄鱼(眼红)、炒长鱼(肚红)、炒虾子(身红)、炒苋菜(汤红)、咸鸭蛋(心红)、洋花罗卜(夹心红)、西红柿(熟红)、红豆粽子(点点红)、樱桃(珠红)、枇杷(皮黄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烧仔鹅、烧黄鱼,咸鸭蛋、红苋菜。随着地域的不同,各地的“端午十二红”略有差异。端午的十二红是有说法的,这个数字代表了每年的十二个月,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寓意日子红红火火,事业顺顺当当,凡事年年喜庆,月月吉利。上了岁数的人,端午当日都会做“十二红”,一家人围坐桌前,其乐融融。年纪轻的人,也就省去了过多的习俗,顶多选择几样应个景而已了。</p><p> </p> <p>端午节吃粽子,是沿袭已久的习俗,一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二是对健康平安的美好希骥与向往。因“粽”与“中”同音,人们给它赋予了美好寓意,端午节临近高考季,有考生的家家户户都会购买、自裹、或亲朋馈赠粽子,寓意高“粽”。听说还有讲究,要吃白粽(百发百中)、枣粽(早中)、香肠粽(常中),说法颇多,算是一种美好祝愿吧。</p><p> </p> <p>这几日,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家家门面、乡下菜农的摊前都清一色堆放着带有露珠、飘着艾香的艾草,空气中氤氲着挥之不去的粽叶清香,人们忙着挑选中意的五彩香囊、蛋络。于是,拉长了端午节浓郁的民间气氛,拉长了千年沿续的民俗长廊。 </p><p> </p> <p>随着时代的进步,粽子的品种、外观、实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到端午时节,超市里就会有琳琅满目的粽子,可是我更偏爱自家包的粽子,浓浓的过节仪式感,独特的清香是超市的粽叶没有的,更重要的是那粽里充满着独特的味道,那是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p> <p>如今的端午节,处处充满着浓情,就拿挂联的月塘社区来说,已坚持数年开展端午结对共建活动,包粽子比赛、约请老人聚餐,登门慰问,形式多样,深得人心,让端午的粽香飘满社区的每个角落。今年更是依托汪曾祺纪念馆平台,开展“浓浓书香伴粽香,结对共建促和谐”活动,裹粽子、编蛋络、点朱砂,将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到社区大家庭,现场笑声盈盈、幸福满满 。</p> <p>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融合,端午节的传说已很少有人提起,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传说并不重要,端午节承载的是传承、民风、记忆、祝福,祈愿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08年起,根据民间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列入了我国的法定假日,人们有了充裕的时间去体验醇厚民风,渲染节日氛围,感受家的温馨。</p><p> 年年岁岁端午时,岁岁年年“粽”关情。</p><p> (写于2022~6~1凌晨3:00,终稿于2022年端午)</p>